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流言」榜發布

2020-12-05 澎湃新聞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部依託輿情監測和風險交流兩大手段,做到偵測謠言「耳清目明」,處置風險「雷厲風行」,科普宣傳「長治久安」。2020年,受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委託,部質標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總體上看,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謠言的出現頻率和傳播熱度較往年處於低位,截至11月底,共監測到相關謠言54種(同類合併後),內容上主要涉及三種類型:一是農產品容易沾染病毒,吃了會感染;二是食用某些農產品可以預防(治療)新冠肺炎;三是部分「激素」類謠言老謠新炒。

綜合上述謠言的危害程度、傳播情況,經專家研判、院士點評,由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標準研究中心與科學闢謠平臺聯合發布《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

       一、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懺悔書?

謠言概述:2020年2月,一篇題為《華南海鮮市場供貨商的懺悔書!曝光巨大黑幕!》的涉疫情文章突然爆紅網絡,文章以華南海鮮市場所謂市場經營戶的口吻爆料市場內存在大量水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據統計,這篇粗製濫造的謠言帖,收穫了千萬次的閱讀量,一些人對其中渲染的水產經營亂象深表擔憂,甚至連水產品都不敢吃了。經確認,謠言中的所謂「事發地」和「當事人」均和武漢華南海鮮市場沒有任何關係。事實上,2016年端午前後網絡中即出現類似傳言,當時所謂的懺悔人是「寧波餘姚人徐翠芹」。據查,當時寧波餘姚市場監管部門對轄區內相關市場進行了檢查,並未發現網傳情況,且當地市場並未查到叫「徐翠芹」的經營戶。2017年上半年,網絡中再次出現類似「懺悔書」傳言,只是作者便成為福州倉山人鄭國強,其餘表述內容基本相同。解放日報等媒體及時對傳言進行了澄清,並邀請有關專家就黃鱔、蝦蟹等水產品使用避孕藥問題進行了科普解讀。本次謠言接疫情熱度蓄意「張冠李戴」「老謠新炒」,公安機關已及時出手,一舉揪出該謠言背後的平均年齡僅19歲的「網絡水軍」團夥。

二、櫻桃大個全靠膨大劑?

謠言概述:2020年6月,網傳一段關於大櫻桃的視頻,視頻中說,市面上的大櫻桃99%都使用了膨大劑,大櫻桃使用膨大劑後果個翻番、果核無仁、早熟(可提前約半個月上市)。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櫻桃的果實大小與品種有關。目前生產上主栽的大櫻桃品種,平均單果重大多在6克至12克,一些品種的最大果重均在13克以上,謠言視頻所說的「12克、13克是大櫻桃的果實生長極限」並不成立。目前,在我國露地櫻桃園不使用膨大劑,只有個別大棚櫻桃園使用膨大劑,以提高座果率和增大果個。而且,膨大劑不是催熟劑,其作用是促進細胞分裂,進而增大果個,而不是促進果實成熟。櫻桃上使用的膨大劑都是微毒或低毒的,不會對櫻桃產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造成風險。

三、98%的黃瓜都是用了藥?

謠言概述:2020年中旬,網絡傳言98%的黃瓜都是用了藥,黃瓜尖兒有突起就是打藥的;黃瓜刺兒多且密集就是用了激素。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黃瓜尖兒有突起現象的確可能使用了如2,4-滴和氯吡脲等植物生長調節劑,但應正確認識植物生長調劑的作用和風險。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杭州)對黃瓜中的2,4-滴和氯吡脲殘留進行了風險評估,結果表明:其慢性膳食暴露量分別在安全參考劑量的0.146%和0.005%以下。因此,食用施用過2,4-滴或氯吡脲的黃瓜是安全的。植物生長調節劑一般都是低劑量使用,如果使用不當易出現畸形果,甚至出現相反作用,因此在果蔬產品中殘留極低,對消費者來說食用安全風險很低。此外,黃瓜果實帶刺的現象,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是黃瓜新鮮程度的一個外觀表徵。但黃瓜果實是否帶刺、帶刺多少,主要取決於黃瓜的品種特性,與植物生長調節劑並沒有必然的關係。

四、讓鍾南山院士哭泣的速生雞?

謠言概述:2020年初,微博、微信及多家短視頻平臺中大量出現一則關於「速生雞」的視頻。上述視頻多在標題中冠以鍾南山院士的名義進行傳播。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本次謠言傳播所用視頻系2012年12月18日央視新聞直播間內容,部分自媒體帳號在傳播中有意刪減了新聞的頭尾,並冠以諸如《剛剛鍾南山最新發布消息!雞肉!雞肉!難怪病痛越來越多!》《鍾南山:「速生雞」!難怪得病的百姓越來越多!》等類似聳人聽聞的標題。實際上,視頻內容與鍾南山院士並無任何關係。部分消費者對肉雞的生長速度還停留在傳統土雞生長速度的認知階段,認為肉雞就應該養殖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長大出欄。因此,對現代肉雞40天能長到1.5-2.5 公斤難以置信。

五、瓜蒂突起的西瓜是催熟的?

謠言概述:2020年,網絡中多次流傳「市售西瓜是催熟的」「瓜蒂突起的西瓜就是用藥了」的說法。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當前,市售西瓜絕大多數是自然成熟,設施、地域等栽培調控可實現西瓜周年自然成熟上市;自然成熟的西瓜甜,催熟西瓜酸,無催熟的必要性。在先嘗後買的市場背景下,催熟西瓜是瓜農自毀銷路的做法。西瓜的外形、瓜蒂是否突起屬於西瓜品種特徵形態,除少量受發育中各種條件影響的畸形外,正常的西瓜都有其品種特徵形態。將個別畸形西瓜說成普遍現象,並通過媒體廣為傳播,是誤導消費者的行為。即使催熟西瓜使用乙烯利,抑制內源生長素的合成,促進果實成熟,也未見有改變西瓜形態的報導。

六、我們吃的是「假大米」?

謠言概述:2020年2月,一條《「塑料大米」的製作過程,我們吃的是「假大米」》的視頻在社交平臺上瘋傳。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 「塑料大米」是近幾年的「老謠言」,已被多次闢謠。視頻中是在製作塑料顆粒,方便運輸,並不是在製作假大米。而且,塑料的價格比大米也要高上許多,造假者不存在以塑料顆粒替代大米的動機。

 七:皮紅肉青的番茄是打藥所致?

謠言概述:2020年6月,網絡傳言西紅柿囊肉分離是打藥了,顏色泛紅但較硬就是打藥的。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囊肉分離」「皮紅肉青」反映的是番茄的成熟度,不是食品安全問題。番茄呈現紅色是番茄紅素積累的結果,伴隨著番茄的逐漸成熟,番茄紅素由外向內逐漸累積。未完全成熟的番茄才表現出「囊肉分離」「皮紅肉青」的現象。番茄果實有果皮薄、含汁液多、怕擠壓的特點,如果採摘完全成熟的番茄,在運輸過程中內部組織變軟、容易破裂。為了保證一定的貨架期,長途運輸的番茄一般在未成熟時採摘,成熟度低,青的部分較多。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乙烯利催熟未成熟的青番茄,青番茄會不斷著色,在未完全進入成熟階段而成為「囊肉分離」「皮紅肉青」番茄。

八、湖北農產品感染「新冠病毒」?

謠言概述: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關湖北農產品安全性的質疑很多,甚至有傳言稱「湖北大米不能吃了」,茶葉、柑橘也先後中招。3月初,《中國經濟周刊》報導湖北農產品存在大量滯銷情況,一些消費者擔心來自湖北的農產品會攜帶病毒不敢購買。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新冠肺炎並非食源性疾病,無論是湖北農產品,還是其他食品本身都不是新冠肺炎病毒的攜帶者或是傳染源。和大多數病毒一樣,新冠病毒也是需要藉助宿主才能複製和自我繁殖。農產品本身並不能成為新冠病毒的主要宿主。此外,目前證明新冠病毒主要感染人類及其他哺乳綱的動物,為恆溫動物,對淡水魚類等變溫動物的感染機率很小。

九、水果打甜蜜素?

謠言概述:2020年6月,一則聲稱「水果發甜因為打了甜蜜素」「無籽葡萄蘸了避孕藥」的視頻在網絡上迅速傳播。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經分析,上述視頻系2016年前後「柑橘打甜蜜素」「避孕藥葡萄」兩段謠言視頻拼接而成。造謠者將兩段視頻前後拼接,模糊時間和地點信息,並在視頻結尾插入煽動性語言,形成了惡性傳播。事實上,在種植環節給水果「打甜蜜素」,這種操作基本不可能,因為甜蜜素是水溶性的,幾乎不溶於有機溶劑,這使得它很難穿透水果表皮的蠟質層。現在,很多水果吃起來確實比過去要甜了,這是通過一代一代農業科技人員選育的結果,並不是說甜味水果就被添加了甜味劑。此外,由於植物體內缺乏相應的受體以及信號途徑,作為動物激素的避孕藥無法被植物識別和起效,也就根本無法給植物「避孕」。

 十、墨綠的菠菜全因施肥過量?

謠言概述:2020年,有網民發帖稱「近期買到的菠菜綠得發黑,不敢吃,是不是化肥施多了」。

 

傳播熱度:★★☆

真相解讀:對綠葉菜來說,葉子綠得發黑才是營養價值高的狀態。綠葉顏色越深說明葉綠素越多,合成的養分越多,營養價值越高。菠菜是一年四季可以種的蔬菜,耐寒性很強,有春菠菜、夏菠菜、秋菠菜和冬菠菜。冬菠菜是在入冬之前播種,冬天休眠,春天收穫的。為了提高它的抗凍性,菠菜休眠之前的確要施肥補營養,但這是幫助菠菜越冬所必需的措施,其效果就是讓葉綠素含量增加,葉片充分肥大,加強光合作用,以便菠菜積累營養。植物和人一樣,「身體強壯」才能抵抗嚴寒。大棚蔬菜、水培蔬菜的葉片顏色往往會偏淺,原因之一是光照不足,葉綠素不夠多。

專家點評:

陳君石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韓宏偉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研究員)

出於不同的目的,這些農產品謠言中大多是無中生有或是捏造誤導消費者,有些還與「新冠病毒」相關聯,有很大的欺騙性和蠱惑性,在誤導消費者的同時,也對我國農產品的質量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危害。對這些謠言盤點,既為公眾澄清事實,也讓謠言無處遁形!

本文由 農業農村部農產品質量安全輿情監測團隊 整理

相關焦點

  • 2020年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快轉發到家庭群!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部依託輿情監測和風險交流兩大手段,做到偵測謠言「耳清目明」,處置風險「雷厲風行」,科普宣傳「長治久安」。2020年,受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委託,部質標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
  • 2020年農產品十大謠言別再信!
    長期以來,農業農村部依託輿情監測和風險交流兩大手段,做到偵測謠言「耳清目明」,處置風險「雷厲風行」,科普宣傳「長治久安」。2020年,受農業農村部監管司委託,部質標中心輿情監測團隊持續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網絡輿情監測,特別加強了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相關謠言的傳播監測與風險防控。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 「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排第一
    2018年1月8日訊,(記者 韓元佳)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月球上真的有外星人?紫菜是塑料做的?2017年,這些披著「科學」外衣的流言正在「野蠻生長」,但真相卻並非如此。日前,百度搜索聯合北京市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發布了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向公眾披露了過去一年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流言。
  • 闢謠工作站:2020年食品領域十大流言-中國食品安全網手機版
    摘要:「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近日發布,針對網絡十大流言進行闢謠。 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共同發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對十個流言進行闢謠。針對近來公眾對冷鏈食品的擔心,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總顧問陳君石指出,新冠肺炎是呼吸道傳染病,不是食源性疾病。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左右腦測年齡居首
    1月6日,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在北京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量子信息學家郭光燦,中國工程院院士、食品安全專家陳君石,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員、「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等大咖學者現場逐一詳解,擊破流言,向公眾還原事實真相。
  • 較真重磅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謠言榜
    根據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各類謠言及其熱度,騰訊新聞較真平臺與騰訊指數、騰訊公益聯合發布「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十大謠言榜」。面對疫情,不信謠不傳謠,科學防控,從你我做起。武漢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牽動人心,社會各界紛紛投入到了抗擊疫情的行動中,然而各種「據說」「網傳」的不實信息也在此時趁虛而入,刺激著大家的緊張情緒。
  • 2018年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 千萬別被流言忽悠了
    原標題:千萬別被流言忽悠了   過去的2018年,你可能因為看到「酸性體質是百病之源?」的新聞而努力讓自己變成鹼性體質;也可能因問題疫苗事件的爆發而對疫苗失去信任……事實是這樣嗎?
  • 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出爐 可能就有你中過的套路!
    今天,「智止流言,探求真知——2019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求真榜」在北京揭曉。十位各領域院士專家現場揭穿了這些流言的真相,他們通過講解、演示的方式對十大「科學」流言及其背後的套路進行了批駁和解讀,不僅向公眾傳播了科學知識,同時也是對科學方法、科學思維和科學精神的生動詮釋。
  • 2020年十大流言的真相來了!
    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近日共同發布了「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對十個流言進行闢謠,用科學的聲音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流言一冷鏈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看來不能再吃冷凍食品了真相:正規渠道購買的正常冷凍食品可以食用。
  • 十大最流行生活謠言榜發布
    著名中文科普網站果殼網12日宣布加盟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並首次發布「闢謠10大最流行生活謠言榜」。其中,「宿便是健康殺手」「孕婦需穿防輻射服保護胎兒」及「果汁與海鮮不能同吃」等流傳甚廣的謠言均榜上有名。
  • 2014年十大科學類謠言,你識破了嗎
    原標題:那些「科學」謠言,你識破了嗎(深閱讀)   2014十大「科學」謠言   1.地暖輻射會致白血病?   有說法稱「地暖會產生供暖輻射,進而導致白血病、癌症、心血管疾病,也會引發白內障等視力問題」。
  • 用科普抵禦「科學流言」
    不久前,北京市科協等機構發布的「科學流言」榜,回應了相關謠言。近年來,類似榜單每次發布都會引發社會關注,既說明公眾渴望得到權威的科普知識,也折射出一些「科學流言」傳播較廣的現實。移動互聯時代,信息觸手可及,傳播速度加快。在這種背景下,一些專業人士認為不靠譜、難以產生影響的「科學流言」如果不及時予以澄清,很可能引發難以預料的後果。
  • 「典贊·2019科普中國」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揭曉
    新華網北京12月17日電 今日,「典贊·2019科普中國」揭曉盛典在京舉行,活動現場揭曉了「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2019年12月17日,在「典贊·2019科普中國」活動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林群揭曉2019年十大「科學」流言終結榜。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 「左右腦年齡測試」不靠譜
    昨天,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評選出爐,入選的「科學」流言都曾在網絡上流傳一時,且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   「科學」流言榜由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和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於2014年發起。   以「左腦負責語言右腦負責圖像」為例,流言來自去年10月一度風靡微信朋友圈的「左右腦年齡測試」。真相是,人腦的兩個大腦半球生來就由胼胝體連接在一起,是不可分割的整體。而「防引力波輻射服」在引力波被科學家發現的熱點新聞後,就被一些不良商家推出。事實上,任何物體的溫度只要高於絕對零度(零下273.15攝氏度)就會向外輻射能量,但只有能量高的電離輻射才有破壞人體的能力。
  • 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 剝去流言的"科學"外衣
    答案在日前舉行的2017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會上揭曉。   在當天的榜單揭曉現場,中國科學院院士郭光燦、中國工程院院士陳君石、「慧眼」衛星首席科學家張雙南等十位專家代表,運用科學理論、數據和實驗等方法對十大「科學」流言一一進行了有力「粉碎」,為公眾撥開迷霧,揭示真相。
  • 每月科學流言榜6月榜發布 這些流言你中招沒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6月29日發布6月榜,共9條流言上榜。流言1:霍金警告人類不要登月,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 每月科學流言榜6月榜發布 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沒
    原標題:這些「科學」流言你中招沒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協會、北京市網信辦、首都網際網路協會指導,北京科技記者編輯協會、北京地區網站聯合闢謠平臺共同發布的每月科學流言榜昨天發布6月榜,共9條流言上榜。   流言1:霍金警告人類不要登月,月球背面有外星人!
  • 酸鹼體質、咖啡含致癌物等入選2018十大「科學」流言
    新京報快訊(記者 王俊 實習生 應悅)2018年這一年都有哪些「科學」流言刷屏?今天(1月10日),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榜發布,酸鹼體質、咖啡含致癌物、高溫致北極熊滅絕等成為過去一年的十大謠言。2018年度十大「科學」流言發布現場。
  • 什麼是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
    &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農產品質量安全標準是指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製定和發布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強制性技術規範。
  • 這些流言你中招了嗎?
    「老問題」穿上「新馬甲」網絡謠言又出了新花招1月8日,中國科協科學闢謠平臺與中國食品科學技術學會共同發布「2020年食品安全與健康流言榜」,還網絡一片晴空,給百姓一份心安。流言一:冷鏈食品外包裝發現新冠活病毒,看來,不能再吃冷凍食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