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類遷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學現象。人們在20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鳥類遷徙的現象,我國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的記載。 鳥類為什麼每年都要不辭辛苦地往返於南北方呢?
至今仍然是一個謎,沒有一個令人十分滿意的答案。 鳥類對空氣中大氣壓的變化、陽光的強弱非常敏感,因此大雨或其他惡劣天氣來臨之前,鳥類的一些行為會發生改變。
因為引起鳥類遷徙的因素相當複雜。一般可以從生態因素、生理因素、歷史因素三個方面考慮。遷徙是鳥類生活史中的周期性現象,因此季節性氣候變化可認為是最主要的生態因素,北方夏季的植被繁茂,昆蟲多,為鳥類的繁殖提供了豐富的食物;由於北方春夏季光照時間長,有利於鳥類的繁殖。因此夏季北方為鳥類提供了最適宜的繁殖地。進入冬季,北方氣候寒冷,食物缺乏,鳥類為了生存,就被迫離開繁殖地到南方越冬,而夏季南方炎熱、多雨,不適合鳥類的繁殖,迫使它們返回北方繁殖。
年復一年,這種行為逐漸被固定下來了。但也不能完全把冬季鳥類南遷簡單地歸為鳥類對食物條件惡化的簡單反應,因為許多鳥類南遷發生在條件變化之前。外界的生態因素必須通過內部生理機制才能起作用,這些外部信號是通過體內的神經體液調節而發揮作用的,近年研究證明腎上腺分泌的皮質激素和腦下垂體分泌的催乳激素都是誘發遷徙直接相關的激素。從歷史因素看,有人提出新生代第四紀的冰川期和鳥類遷徙有關。
當時在北半球由於冰川迫使鳥類南移,後隨冰川的退卻,鳥類便在夏季北遷,隨著冰川周期性的南襲和北退,使鳥類形成了周期性的南北遷徙。而鳥類的遷徙早在冰川前的第三紀可能就已經存在了,而且有過冰川的冬季北方寒冷,食
物缺乏,是鳥類南遷的一些原因。
具有遷徙現象的鳥類被統稱為候鳥,燕子就是其中一種。 夏天日照時間長,有利於鳥類的繁殖。因此夏季北方為鳥類提供了最適宜的繁殖地。進入冬季,北方氣候寒冷,食物缺乏,地方,鳥類也存在遷徙的事實,因此,遷徙是鳥類長期歷史發展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