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兩彈一星」殉職的科學家郭永懷

2020-09-04 課本不講的歷史

上世紀60年代的郭永懷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發布決定,對23位「兩彈一星功勳」予以表彰。在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7名功臣中,有一個為許多人感到陌生的名字,那就是郭永懷

郭永懷殉職於「兩彈一星」已逾30年了,當年共和國「兩彈一星」的研製又在秘密中運作,連郭永懷家鄉的許多人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

故裡探蹤 鄉人盛頌「聰明娃」

汽車從山東榮成市區一直向西南駛去,半個鐘頭的工夫就來到了郭永懷的故鄉——滕家鎮西灘郭家村。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於一個家境殷實的普通農戶,這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讀過私塾略通文墨的郭文吉知道讀書的重要,在郭永懷10歲的時候,郭文吉將兒子送到了本家叔叔所辦的學堂裡讀書習文。

郭永懷聰穎異常。17歲那年,他以優異成績考取了青島大學附中,成為四鄉八疃第一個公費中學生;20歲那年,郭永懷又考取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

郭永懷來到天津後,學習成績總是名列前茅。這期間,他與胡世華、陳振漢等發起組織了「微社」讀書會。郭永懷活躍的思想表現和對數學的濃厚興趣,被申又辰教授看中,於是便經常給他以重點指導。

1931年7月,郭永懷預科班畢業後轉入本科班學習,這時他對光學又產生了興趣,憑著數學上的專長和對光學的愛好,他選擇了物理學專業,得到了顧靜薇教授的垂愛。顧靜薇為他單獨開「小灶」,郭永懷視野大開。兩年後,顧靜薇推薦他到在北京大學任教的光學專家饒毓泰教授門下繼續深造。郭永懷參加了北京大學的入學考試,如願以償地考入了北大物理系。

饒毓泰對他的才華和成就極為讚賞,1935年7月,將已完成學業的郭永懷留在了身邊,做助教和研究生。郭永懷非常珍惜這次得來不易的機會,積極參與各項實驗工作。這期間,郭永懷參與了吳大猷等知名教授正在從事的「喇曼效應」的研究工作……

1938年夏,中英庚子賠款基金會留學委員會舉行了第七屆留學生招生考試,名額只有20人,郭永懷沒有錯過這次機會。

按原定計劃,在3000多名參考者中,力學專業只招一名。而考試結果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一起以5門課超過350分的相同分數同時被錄取,留學名額因此增加到22人。

1940年8月,他們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郭永懷與他的同學們成了該校第一批來自中國攻讀研究生學位的留學生。從此,郭永懷開始了他的長達16年的海外求學生涯。

創建美國康乃爾大學航空系的五員大將。左一為郭永懷

縱橫求索 異域他國揚功名

在多倫多大學,郭永懷和錢偉長、林家翹等一起選擇了應用數學系。除了學習本專業,有心的郭永懷還擠時間旁聽波蘭物理學家英菲爾德和大英國協應用數學知名學者辛格教授的授課。

郭永懷進步很快,僅用半年時間就完成了《可壓縮粘性流體在直管中的流動》的論文,並獲碩士學位。

1941年5月,郭永懷又來到了當時著名的國際空氣動力學的研究中心——美國西岸加州理工學院古根海姆航空實驗室(GALCIT)繼續深造,在航空大師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開展研究工作。郭永懷提出要進行空氣動力學的前沿問題——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研究這個具有挑戰性的大課題,馮·卡門教授非常欽佩他的膽略和氣魄。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4年艱苦探索,郭永懷在跨聲速流的研究上取得了重大成果,並於1945年完成了有關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出色論文,因而獲得了博士學位。

提高飛機飛行速度,突破聲障是當時航空工程界的攻關目標。胸懷大志的郭永懷和錢學森共同合作,不久就拿出了震驚世界的重要數論論文,首次提出了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得到了實驗證實,為解決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此後,名聲大振的郭永懷應聘參加了美國數學學會,並被加州理工學院特聘為研究員。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同盟。1946年秋,馮·卡門的大弟子威廉·西爾斯教授在康乃爾大學創辦航空工程研究生院,邀請郭永懷前去任教,共同主持學院的工作,久懷報國夢想的郭永懷欣然赴任。

1949年,郭永懷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一個難題,探索開創了一種計算簡便、實用性強的數學方法——奇異攝動理論,在許多學科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這種方法後來被命名為著名的PLK方法。郭永懷由此馳名世界。

心繫故土 報國之心關不住

新中國誕生前夕,郭永懷在康乃爾大學參加了中國留學生的進步組織——留美中國科學工作者協會。每逢協會集會,大家談論得最多的,還是中國的前途和命運。當然,還有一個非常秘密的話題,那就是通過什麼途徑,在什麼樣的時機,把他們學到的科學知識貢獻給自己的祖國。他們在焦灼中等待著。

時機終於來了!

1955年8月,朝鮮停戰協定籤訂後,日內瓦中美大使級會談開始。經過中國政府的努力,不久,美國政府就把禁止中國學者出境的禁令取消。

在此之前,周培源、錢偉長等人已在1947年繞道歐洲回國。錢學森也在1955年回到祖國。

郭永懷的妻子李佩教授說:「禁令一旦取消,老郭就坐不住了,整天和我盤算著回國的事。美國的許多朋友、包括已經加入美籍的華人朋友勸他,康乃爾大學教授的職位很不錯了,孩子將來在美國也可以受到更好的教育,為什麼總是掛記著那個貧窮的家園呢?不勸倒罷,勸的人越多老郭越來火,他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

在力學研究所,我們閱讀了郭永懷教授回國後於1957年6月7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的《我為什麼回到祖國——寫給還留在美國的同學和朋友們》一文,他在這篇文章中說:「這幾年來,我國在共產黨領導下所獲得的輝煌成就,連我們的敵人,也不能不承認。在這樣一個千載難逢的時代,我自認為,我作為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到祖國,和人民一道,共同建設我們美麗的山河。」

知郭永懷者,莫過錢學森。當時已任力學研究所所長的錢學森,於1956年6月寫給郭永懷的信中,急切之情躍然筆端:「我們現在為力學忙,已經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請兄多帶幾個人回來!」

就在郭永懷回國前的9月份,錢學森又給郭永懷寫了一封信:

永懷兄:

這封信是請廣州的中國科學院辦事處面交,算是我們歡迎您一家三眾的一點心意!我們本想到深圳去迎接你們過橋,但看來辦不到了,失迎了!我們一年來是生活在最愉快的生活之中,每一天都被美好的前景所鼓舞,我們想你們也必定會有一樣的體驗。今天是足踏祖國土地的第一天,也就是快樂生活的第一天,忘去那黑暗的美國吧!

……

自然我們現在是「統一分配」,老兄必定要填寫志願書,請您只寫力學所,我們拼命歡迎的,請您不要使我們失望……

1956年國慶節的前一天,郭永懷動身返家了!

有一點不能不說的是,像郭永懷這樣一位已被美國多方關注的大科學家,一位美國數學學會會員,一位在航空學和物理學方面都卓有建樹的中年學者,想走就走談何容易!

就在回國前夕,郭永懷在他的房後園中燒掉了十多年來積累的一大批科研資料和講義文稿。李佩教授回憶說:「老郭的所有文稿,都十分規範,這是他多年心血的結晶啊!當我發現他在含淚焚稿時,急了,大聲制止他,沒想到他竟平靜地說,這些東西是帶不走的。燒了,省得麻煩。其實也都早就在我腦子裡了!第二天,康奈爾大學航空工程研究生院的院長為我們餞行,是一個大型野餐會,老郭又當眾燒毀了他的一部即將完成的書稿……」

郭永懷的一家和同他們一起歸國的幾位科學家終於踏上了克裡夫蘭總統號。一慣守時的這條客輪卻突然被通知延時啟航。

李佩說:「船上有幾個著深藍色制服的彪形大漢專門檢查中國人的行囊,後來才知道,他們原來是美國移民局和聯邦調查局的。我這才知道老郭為什麼要全部燒毀他的文稿了……」

歷經波折,郭永懷回國了!他的一家受到了黨和政府及科技界的熱烈歡迎。

郭永懷一回到祖國,就如願和錢學森、錢偉長一起投身於剛組建的力學研究所的科技領導工作。1956年年底,剛剛成立幾個月的力學研究所迅速發展為全國力學研究中心。不久,郭永懷受命出任研究所常務副所長。

1957年底,郭永懷參加制訂了「科學技術發展十二年規劃」,擔任力學科技規劃專業組副組長。

他和力學界其他專家一起審時度勢,分析國際上力學研究的動向,並根據我國實際制定學科及其發展規劃,使我國的力學研究工作迅速發展到了現代化階段。他和錢學森致力於高超聲速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和爆炸力學等領域的深入研究,成為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

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創建了化學物理系,郭永懷出任系主任。這期間,郭永懷創辦了《力學學報》和《力學譯叢》,並親任主編,翻譯出版了《流體力學概論》等多部學術名著。

1957年10月4日,蘇聯成功發射了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12日,蘇聯「東方」1號宇宙飛船首次進入太空……

1965年,我國將研製發射地球衛星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郭永懷負責人造地球衛星設計院的領導工作。

1967年,郭永懷參加了我國空氣動力學研究院的籌建工作,擔任籌建組主管技術工作的副組長,參與建院規劃。

他提出空氣動力學的主要研究對象應仍以航空航天為立足點,以理論研究、實驗研究和模型自由飛行試驗為三大研究手段。郭永懷作為一個奠基者,在這項偉大的建設工程中創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為了緬懷郭永懷的功績,氣動中心專門在中心大院的松林山上修建了一座紀念亭,張愛萍將軍書寫了「永懷亭」三個大字……

臨危受命 傾心盡瘁為「兩彈」

1958年9月,當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時,美國向臺灣海峽地區大量增兵,將能裝上核彈頭的8英寸榴彈炮運抵金門。隨後,美國多次進行了針對中國的核戰爭演習。

一時間,核訛詐、核戰爭的陰雲密布在新中國的上空。面對如此嚴峻的國際形勢,為了捍衛祖國的尊嚴和維護世界和平,毛澤東主席果斷決定研製核武器,發展核工業。

1957年10月15日,我國與蘇聯籤定了《國防新技術協定》。在協定中蘇聯明確承諾向中國提供原子彈數學模型和圖紙資料。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局在京成立。後來成為負責核武器研製、生產整個過程的研究設計院——九院(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開始了「兩彈」研製工作。

1959年6月,蘇聯方面突然致函中共中央,拒絕向中國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1960年7月,蘇聯政府照會中國政府決定撤走全部在華的核工業系統的專家,隨後又停止供應一切技術設備和資料。

核訛詐嚇不倒中國人民,核封鎖難不住中國人民,毛澤東主席說:「在今天的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侮,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

中央決定我們自己搞原子彈。郭永懷臨危受命,他與王淦昌、彭桓武成了中國核武器研究的最初的三大支柱。

1960年,我們的105名專家學者組成了一支特殊的隊伍,郭永懷受命擔任九院副院長,負責力學和工程方面的領導工作。九院成立了四個尖端技術委員會,郭永懷領導場外試驗委員會,負責進行核武器的實驗和武器化。

在郭永懷的倡議和積極指導下,我國第一個有關爆炸力學的科學規劃迅速制定出臺,從而引導力學走上了與核武器試驗相結合的道路。同時,郭永懷還負責指導反潛核武器的水中爆炸力學和水洞力學等相關技術的研究工作。此外,在潛——地飛彈、地空飛彈、氫氧火箭發動機和反飛彈系統的研究試驗中,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核武器研究只爭朝夕的進程中,郭永懷既是一線科學家,又是科研活動的組織者。

為了加快核武器的研製步伐,1963年,黨中央決定將集中在北京的專業科研隊伍,陸續遷往在青海新建的核武器研製基地。

「兩彈」研製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冬季寒氣逼人,經常飛沙走石,最低溫度零下40多度。一年中有八九個月要穿棉衣。

高原作業,加上要搶時間爭速度,由於缺氧所造成的頭暈、胸悶、心悸、厭食,再加上營養跟不上,不少科研人員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浮腫反應。為工作的特殊性所決定,郭永懷必須經常奔波於北京和青海之間,這樣就更加重了他高原反應復發的頻率。

爆轟物理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當時已經年過半百的郭永懷與年輕的科研人員一起,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經常在試驗現場風餐露宿。他們在這個不為人知的險惡環境中奮戰著,闖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一天一天地把研究試驗推向成功。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時,在西北高原浩瀚的沙漠上一聲巨響,中國的第一顆原子彈炸響了!

1965年5月30日,周恩來總理和鄧小平、賀龍等七位副總理在人民大會堂親切接見了郭永懷等參加第一、二次核武器實驗的專家和學者,並為他們設宴慶功……

1965年9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研製工作再次啟動,郭永懷受命參與「東方紅」衛星本體及返回衛星回地研究的組織領導工作。在郭永懷犧牲不到兩年,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在核彈武器化的後期研究中,郭永懷不斷提出了一些具有獨到見解的主張,後來的實踐一次又一次地證明了郭永懷這些主張的科學性和嚴密性。

對氫彈,郭永懷也從結構形式、彈體重量、減速裝置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科學見解,從而保證了我國第一顆氫彈空投試驗的圓滿成功。

1966年10月27日,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

蒙受空難 常念英雄淚沾襟

1968年12月4日,在青海基地整整呆了兩個多月的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要急著趕回北京,一刻也不等地要人抓緊聯繫飛機。

他匆匆從青海基地趕到蘭州,在蘭州換乘飛機的間隙裡,他還認真地聽取了課題組人員的情況匯報。

5日凌晨,飛機在首都機場徐徐降落,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突然,飛機失去了平衡,偏離開降落的跑道,歪歪斜斜地向1公裡以外的玉米地裡一頭扎了下去——只聽「轟」的一聲,飛機前艙碎裂,緊接著火焰沖天竄起……

當迎接郭永懷的人們從驚異中醒過來的時候,急忙向出事現場飛奔過去。當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他和警衛員牟方東緊緊地擁抱在一起,當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時,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

熟知郭永懷的人都知道,時間對郭永懷來說太重要了。為了保護像他這樣的科學家的安全,周恩來總理還特地叮囑不讓乘飛機。但為了搶時間,郭永懷經常強行登機,這次由於時間緊迫,他堅持夜航,就在他臨上飛機時,大家還勸他換個時間再走,郭永懷卻平靜地說:「夜航打個盹就到了,第二天可以照常工作。」

1968年12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務部授予郭永懷烈士稱號。

1988年12月5日,當郭永懷犧牲20周年的時候,他生前的老師、同窗好友、同事以及學生聚集力學研究所舉行報告會,周培源、錢學森、錢三強、張愛萍、王淦昌、彭桓武、朱光亞等到會並撰寫紀念文章。聶榮臻元帥、宋任窮、張勁夫等題詞紀念。

從1991年開始,力學所設立了以郭永懷名字冠名的獎學金,作為對力學所品學兼優的研究生的最高獎勵,如今已有30多位研究生獲得了這項獎勵。郭永懷當年培養的研究生中已有兩名成為中科院院士。

相關焦點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精緻城市·幸福威海」全媒體行走進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近距離聆聽和感受「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山東倡議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學習
    在6月17日舉行的2019山東省創新驅動發展院士懇談會上,中國工程院王恩東院士向廣大院士、專家宣讀「學習郭永懷、建功新時代」的倡議書,倡議學習郭永懷心繫祖國、以身許國的愛國精神,艱苦創業、銳意進取的奮鬥精神,追求真理、勇於登攀的科學精神,一心為公、淡泊名利的奉獻精神。
  • 今天在兩所小學,聽"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故事
    9月17日,科學家精神報告團成員李偉格在西峰區新建小學和慶陽市東方紅小學,為師生們講述了郭永懷和李佩的故事,分享了郭永懷夫婦感人的愛國情懷講述人簡介李偉格,「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夫人李佩的秘書。
  • 【科學向日葵】「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
    上一期我們講述了核技術應用專家安繼剛院士的故事 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兩彈一星」唯一「烈士」郭永懷 郭永懷 郭永懷生於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逝世,山東榮成人,中共黨員。
  • 安徽創排大型話劇致敬「兩彈一星」科學家郭永懷
    該劇自2018年起籌備創作,以郭永懷、李佩夫婦生平事跡為原型,講述了倆人深厚的家國情懷。郭永懷烈士作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是中國力學科學的奠基人和空氣動力研究的開拓者,也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曾任中科大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為國家培養了一大批科技人才。
  • 激情的歲月鍾培林的原型是誰結局如何 郭永懷個人資料簡介
    北京時間9月23日,首部以年輕科學家為主角的「兩彈一星」題材的電視劇《激情的歲月》在cctv-1綜合頻道開播了。作為劇中的男主角鍾培林,其身份人物原型自然也引發了外界的猜測。鍾培林,45歲左右,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應用數學家,九所技術領導,鍾心的父親。他樂觀善良,信仰堅定對什麼都感興趣,什麼都學一點。常有奇思妙想。
  •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迎來大批參觀者
    在山東省榮成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參觀「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了解郭永懷的人生軌跡和為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體悟他的愛國情懷,紀念。郭永懷,出生於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林海珍/IC photo
  • 他是研製「兩彈一星」唯一遇難的科學家,貢獻巨大卻鮮為人知
    兩彈一星,也就是原子彈、氫彈和人造衛星,它們代表著新中國的偉大成就,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標誌,對於當時的中國而言,兩彈一星是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被創造出來的,代表了中華民族自力更生的決心,那些參與的科學家付出了智慧、青春,乃至生命。
  • 話劇《今夜星辰》在皖公演 紀念「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夫婦
    話劇《今夜星辰》在皖公演 紀念「兩彈一星」功勳郭永懷夫婦 發布時間:2020-11-27 10:39:52      來源:中國新聞網   (
  • 兩彈一星功臣中唯一獲「烈士」稱號的科學家是誰?錢學森是他師兄
    郭永懷這位重量級人物的早逝是中國核彈事業的一個重大損失,這也是周總理悲痛萬分的原因。郭永懷去世比較早,所以大家對他老人家可能不太了解,其實他和錢學森一樣,從美國返回大陸前,就已經有多項重要科學成就,已經是馳名世界的科學家。
  • 「兩彈一星」元勳少年時的生活場景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永懷教育學院同步舉行揭牌儀式。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郭永懷故居,人們在向郭永懷雕像敬獻鮮花。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拍攝的郭永懷故居。
  • 郭永懷:1人可抵10個師,用生命保護核武資料的兩彈一星元勳
    1945年(36歲),郭永懷拿到了博士學位。(錢學森與郭永懷)1946年(37歲),郭永懷進入康奈爾大學,參與創辦航空研究院。為解決超聲速飛行普遍面臨的「聲障」難題,郭永懷與錢學森合作,首次提出「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用實驗證實,為解決了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理論基礎。
  • 科學家郭永懷:值得我們永遠懷念的英雄烈士
    」,而這人正是科學家郭永懷,保護著文件的兩人則是他和他的警衛員。不顧一切要回國郭永懷畢業後被美國康奈爾大學聘用為終身教授,美國給他開出了豐厚的工資,還給他和他妻子女兒安排了別墅,享受著優厚的待遇。然而再怎麼豐富的物質基礎,也動搖不了郭永懷回國報效的赤子之心。
  • 中國科學院與「兩彈一星」
    「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 帶你了解民族英雄郭永懷
    1957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 。1968年12月5日因飛機失事不幸犧牲,12月25日被追認為烈士。 [2]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已正式向國際社會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
  • 郭永懷:飛機失事時緊抱著資料,唯一的女兒初中沒畢業就下鄉
    1999年9月18日,黨和國家為了表彰那些為中國的「兩彈一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隆重授予包括錢學森等人在內的23位科技專家「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這些人中,有一位叫郭永懷的院士有些特殊,因為他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科學家。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隨著電視劇《激情的歲月》的熱播,為「兩彈一星」事業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們又重新回到了我們的視線當中。在那段艱難的歲月裡,一大批滿懷愛國熱忱的科技專家及各行各業優秀人才,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投入「兩彈一星」事業。1960年11月5日,我國第一枚飛彈發射成功。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 此人是不遜於錢學森的「兩彈一星」專家,遇難時不忘保護科研手稿
    曾經有人說一個優秀的科學家的威力往往能比得上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下面我要帶大家認識的這個人比起錢學森來毫不遜色,也是我國「兩彈一星」的功勳專家,他的名字叫郭永懷。郭永懷出生於1909年,他是山東榮成人,從小成長於一個條件很一般的家庭。
  • 如果我們不在了文件還在:為保衛祖國永遠逝去的「小行星」郭永懷
    人們費力地將他倆分開,這才發現郭永懷的那隻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安然無損地夾在他們胸前。後來此事報告給周總理時,周總理忍不住失聲痛哭,他為祖國失去這麼一位優秀的科技人才而惋惜,更為郭永懷這種大無畏的精神,捨身忘死的精神而扼腕!郭永懷出生於1909年的山東,飛機失逝時他剛剛59歲。郭永懷出生在一個農民家庭,他是郭文吉夫婦的第四個兒子。
  • 表彰「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的由來『兩彈一星往事』
    可是,由於各種原因,到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我們的原子彈爆炸了30多年之後,那些為國家做出過卓越貢獻的科學家仍然鮮為人知,仍然默默無聞,我覺得應該到了讓人們知道並記住這些無名英雄的時候了。把「兩彈一星」精神弘揚光大,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覺得如果父親活著,一定會支持這樣做的。 有一天,我在參加一個活動時,碰到朱鎔基總理,把自己的想法簡單講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