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永懷:1人可抵10個師,用生命保護核武資料的兩彈一星元勳

2020-12-04 萬象歷史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寧馨兒)

郭永懷:1人可抵10個師的兩彈一星元勳,用生命保護核武資料的烈士

1909年4月4日,郭永懷出生在山東容城滕家鎮西灘郭家村。10歲時,進入本家叔叔辦的學堂讀書,17歲以優異成績考入青島大學附中,成為十裡八村第一個公費中學生。

1929年9月(20歲),郭永懷考入南開大學理科預科班。

(左一郭永懷)

1931年(22歲),郭永懷升入本科,一心想攻讀物理專業,但當時南開大學沒有物理系。他聽說電機系有一位物理教授顧靜薇,便報了電機系。他找到顧靜薇教授,成為了南開唯一的物理專業學生。

1933年(24歲),顧靜薇推薦郭永懷轉校到北京大學,投入物理系饒毓泰教授門下學習。饒毓泰是中國現代物理學研究的先驅,郭永懷打下了紮實的物理學專業基礎。

(饒毓泰: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

1937年(28歲),盧溝橋事變後,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北京大學被迫停課南遷到昆明,成立了西南聯合大學。當時山河破碎,日軍不斷飛機轟炸,屍橫遍野,郭永懷痛感中國航空工業的落後,決心學習航空工程技術。1938年3月,郭永懷開始學習流體力學。

1938年夏,郭永懷參加了中英庚款留學生考試,其中力學專業僅招收一人。郭永懷與錢偉長、林家翹三人,都獲得了總分均超過350分的高分,最終一起被破格錄取。

1940年1月,由於英德之間激戰正酣,郭永懷只能前往大英國協國家學習。

8個月後,郭永懷進入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應用數學系,僅用半年時間就拿下了碩士學位。數學系主任感慨無限:「想不到中國有這樣出色的人才,是我一生中很少遇到的優秀青年學者。」

(右一郭永懷)

1941年(32歲),郭永懷進入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學習,師從素有「航空之父」的流體力學大師西奧多·馮·卡門教授,研究可壓縮流體力學。在這裡,他遇到了影響他一生的知己——師兄錢學森。

郭永懷開始研究「跨聲速流不連續解」的研究,這時當時空氣動力學領域最前沿的課題。1945年(36歲),郭永懷拿到了博士學位。

(錢學森與郭永懷)

1946年(37歲),郭永懷進入康奈爾大學,參與創辦航空研究院。

為解決超聲速飛行普遍面臨的「聲障」難題,郭永懷與錢學森合作,首次提出「上臨界馬赫數」概念,並用實驗證實,為解決了跨聲速飛行問題奠定理論基礎。這項成功大大促進了超聲速飛行器的設計。

(第3排左2為郭永懷,第1排左3為錢學森,第1排右4為馮·卡門)

(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院五虎將)

在康奈爾大學的十年裡,郭永懷成為了世界馳名的力學專家。但他心中有一個念頭從未打消過,那就是回到祖國。郭永懷說,「家貧國窮,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我自認是一個中國人,有責任回去和大家一起建設祖國。」

1948年(39歲),郭永懷與31歲的留學生李佩,結為夫妻。郭永懷在在學界享有崇高聲譽,由市長親自為他們主持了婚禮。

(郭永懷夫婦)

1949年(40歲),新中國成立後,郭永懷回國的想法越發強烈,但美國卻始終拒絕放人。

1955年(46歲),中美達成僑民可自由回國的協議,被美國政府扣留的錢學森終於回國。郭永懷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衝動,也想要回到母親的懷抱。

1956年(47歲),在康奈爾大學同事們送別野餐會上,郭永懷做了一個瘋狂決定,他把自己尚未發表的論文手稿全部扔進了炭火堆,毅然決然回國。回國後,他擔任中國力學研究中心常務副所長,所長為錢學森。

1958年(49歲),郭永懷參與創辦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擔任系主任。

1959年6月,原子彈研究正如火如荼,蘇聯突然撤走所有技術和專家,拒絕繼續提供原子彈的數學模型和技術資料,使得研究陷入了困境。

錢學森力排眾議,向錢三強推薦了並沒有從事過原子能工作的郭永懷。在和錢三強密談了幾個小時之後,郭永懷狠下決心,接下了自主研發原子彈的力學保障工作。

1960年,郭永懷與王淦昌(實驗物理學家)、彭桓武(理論物理學家)被任命為第二機械工業部第九研究所副所長,組成核武器研究最初的三大支柱。

(郭永懷一家)

1963年(54歲),郭永懷與科研團隊秘密遷往青海核武器研製基地。基地位於海拔3800多米的高原地區,氣侯變化無常,冬季最低氣溫零下40度。試驗現場荒涼的寸草不生,缺氧和物質匱乏,郭永懷瞬間變得蒼老,滿頭白髮。

爆轟物理實驗,是突破原子彈技術的重要一環。為了取得滿意爆炸模型,郭永懷在多次試驗後,提出兩路並進最後擇優的辦法,為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確定了最佳方案。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周總理和彭恆武、郭永懷)

(原子彈爆炸)

隨後,郭永懷領導和參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製。他提出了「鐵條包布」的設計思想,為核武器真正武器化做出貢獻。

1966年10月27日,中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飛彈飛行爆炸成功!

原子彈研製成功後,郭永懷馬上又投入到氫彈的研究之中。1967年6月17日,中國成功試爆第一枚氫彈。

1968年12月4日,郭永懷在試驗中發現了一個重要線索。他著急把數據帶回北京,就連夜坐飛機飛回北京。結果飛機在北京上空約400米處,突然因發動機故障,在首都機場跑道墜毀。郭永懷當場死亡,享年59歲。

在清理飛機遺骸時,人們發現郭永懷和警衛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把他倆分開後,猛然發現兩人身體之間緊夾著剛剛獲得的氫彈試驗數據!

郭永懷用生命守護的絕密資料,幫助中國第一顆熱核飛彈試驗獲得成功。

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功發射。這標誌著中國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之後,世界上第五個用自製火箭發射國產衛星的國家。

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的「烈士」。錢學森曾說:「有郭永懷,可以抵10個師」。

2018年7月,國際小行星中心正式發布公告,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編號為212797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李佩星」。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637篇作品,營員「寧馨兒」的第63篇作品)

相關焦點

  • 科學巨匠郭永懷:因故去世周總理失聲落淚,錢學森評價其頂十個師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莊嚴宣告:新中國成立。從此,這個在近代飽受壓迫和欺凌的國家,挺直了腰杆一路走來,成就了我們今天這傲然屹立世界東方,國富民強的中國。我們如今和諧、幸福、安寧的生活,是老一輩革命者用生命、熱血和青春換來的。他們是我們最應該記住的人。新中國成立初期,可以說我們的祖國一窮二白,在這個時間段,湧現出一批批優秀的革命黨員和傑出科學技術貢獻者。
  • 中國科學史最悲壯的一具骸骨,為了保護兩彈一星資料,他壯烈犧牲
    1964年的今天,黃褐色的蘑菇雲在我國西北戈壁騰空而起,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兩彈一星元勳中,有一位科學家令人惋惜,那就是唯一一位在原子彈、氫彈、人造衛星研製中都作出了重大貢獻的科學家的郭永懷。
  • 兩彈元勳郭永懷:我國科學家堅守核武數據,堅持到生命最後
    大概我們都知道兩彈元勳錢學森院士,但是,和他同稱為兩彈元勳的郭永懷。又有幾個人能知道呢?說實話,對這位科學家,我可能並不是很熟悉,但是,聽了他的事跡過後,令我肅然起敬。因為他為祖國科研事業的發展,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 錢學森抵上5個師,此人卻抵上10個師,回國前燒掉手稿不便宜外國
    曾經有人評價錢學森能夠抵五個師,但錢學森卻說若自己能夠抵五個師,那麼有一人便可以抵十個師,此人便是郭永懷。美國國防海軍次長曾說,若把錢學森放回到中國,那麼憑藉他一個人的力量便可以和五個師抗衡。雖然歷經千辛萬苦,但是錢學森最後還是成功回國了。他卻跟別人說,如果是他一個人可以抵得上美軍五個師,那麼他的師弟郭永懷可以抵十個師。錢學森回到中國之後,便開始全身心投入到我國的國防研究當中。
  • 「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的家國情懷
    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獲得烈士稱號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為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實驗工作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在講解員飽含深情的敘述中,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傳奇人生路徐徐展開。
  • 危急關頭他用生命保護住絕密資料,兩彈一星不要只知道錢學森
    提起兩彈一星,人們最先想到的必是錢學森,但你知道嗎?歷史上還有一位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即便在生命危急關頭,也要保護住絕密資料。那是1968年,郭永懷在試驗基地準備我國第一顆飛彈熱核武器的發射工作,整整兩個月,未離開基地半步的他突然發現了一條重要資料。
  • 「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迎來大批參觀者
    在山東省榮成市,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參觀「兩彈一星」元勳郭永懷事跡陳列館,了解郭永懷的人生軌跡和為祖國做出的巨大貢獻、體悟他的愛國情懷,紀念。郭永懷,出生於榮成市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是我國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他是唯一一位在中國核彈、飛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領域均作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 林海珍/IC photo
  • 山東倡議向「兩彈一星」功勳科學家郭永懷學習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了解到,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東榮成人,是著名的力學家、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是我國近代力學事業的奠基人之一,1999年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是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一位因公犧牲的科學家,也是唯一一位在「兩彈一星」三方面研製工作中均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
  • 核武數據來之不易!兩彈元勳郭永懷奉獻了生命,保住了數據!
    那一代人面對國外的技術封鎖,靠著中國人的倔強,為中國的核事業接續斷路,點燃希望之光。在這期間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人物,誕生了無數默默無人的民族英雄。他們便是我們的精神圖騰,激勵著後人不斷前進,為中華民族的崛起不斷奮進。
  • 郭永懷:以烈士身份被追授的「兩彈元勳」
    救援人員發現了兩具緊緊抱在一起、已然燒焦的屍體,他們是「兩彈元勳」郭永懷和警衛員牟方。當人們費力地分開他們,一個保密公文包在兩人胸口處豁然出現,完好無損。公文包裡是二人至死也要護周全的、我國核事業的希望——郭永懷在青海核試驗基地發現的重要數據報告。郭永懷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榮譽勳章的科學家。多年來,每憶及此,知情者無不淚目。
  • 紀念兩彈元勳郭永懷:犧牲時仍緊抱絕密資料(圖)
    他以赤子之心報效祖國,為中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在核事業尖端技術方面取得非凡成就付出了生命。他就是唯一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空氣動力學家郭永懷。  研究空氣動力學馳名世界  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1933年他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後來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
  • 「兩彈一星」元勳少年時的生活場景
    」元勳郭永懷的故居正式對外開放,永懷教育學院同步舉行揭牌儀式。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郭永懷故居,人們在向郭永懷雕像敬獻鮮花。圖為10月16日,山東榮成滕家鎮西灘郭家村拍攝的郭永懷故居。
  • 23位「兩彈一星」元勳:畢業於國內哪些大學?有什麼樣的學歷?
    策劃|冷絲欄目|絲說大學人物從學歷學位看,「兩彈一星」23位元勳中,本科學歷3人,約佔13%;碩士研究生6人,約佔26%;博士研究生14人,約佔61%。他們全部畢業於國內外名牌大學。這樣的文化背景,也正是「兩彈一星」元勳奠定了中華優良傳統文化和西方科學精神的根基。名師傳承和文化浸染,名校不但成了「兩彈一星」元勳當年嚮往的聖地,而且也成了培養和造就他們的搖籃。高等教育對科技英才的成長至關重要,研究生教育是培養傑出科技人才的有效方式,留學培養也很重要。
  • 錢學森評價他:美國說我抵五個師,那他頂十個!59歲卻遇空難犧牲
    ,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中國科技事業的騰飛。 他就是唯一一位以烈士身份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郭永懷。 他也是兩彈一星的23個功臣元勳裡邊,唯一一位在原子彈、飛彈和人造衛星研製方面都涉及的一個人。
  • 密在心中,身臨其境 —— 郭永懷,用生命守護祖國的核機密
    密在心中,身臨其境 —— 郭永懷,用生命守護祖國的核機密 2020-10-25 19: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兩彈一星」元勳一共23個人,是南方人多還是北方人多?
    1964年10月16日15時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有原子彈的國家。1967年6月17日上午8時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21時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使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 兩彈元勳燒成焦屍仍緊抱核武數據,總理痛哭,一行星以他名字命名
    而今天所說的這位,也是他們其中的一員,他為中國「兩彈一星」事業的發展嘔心瀝血,還未完成自己的使命就因意外去世,臨終前他用自己的身軀保護了珍貴的核武資料,他就是郭永祥,一位值得所有中國人致敬的先輩。出身農民的「聰明娃」1909年,郭永懷出生於山東榮成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
  • 他是錢學森的師弟,兩彈一星元勳中唯一烈士,犧牲姿態感動救援隊
    他們用智慧和血汗創造出"兩彈一星"的人間奇蹟。1999年9月18日,為研製「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23位科技專家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在這23位科技專家中,有一個名字叫「郭永懷」,他就是《激情的歲月》中「鍾培林」的原型。在電視劇中,鍾培林原在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是著名物理學家、力學家、應用數學家,A所副所長,青年科學年鍾心的父親。
  • 氣憤,竟然這麼多人不知道「兩彈一星」,你知道兩彈一星元勳有幾個...
    最近看了一個視頻,採訪路人的,問「兩彈一星」是什麼,回答出來的人不到一半;問鄧稼先是做什麼的,竟然沒有人回答正確,還有人以為是種莊稼的!確實令人心痛不已,這些老一輩科學家為了國家強大,為了我們的和平昌榮,隱姓埋名、嘔心瀝血、奉獻青春,甚至還有人獻上了健康、獻出了生命。而現在很多的年輕人,只懂得明星網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