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子,是現代人日常生活中再尋常不過的一件日用品了。它不僅是家居生活的必備,甚至在某些場合,鏡子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在福建莆田、雲南等地的結婚風俗裡,鏡子就扮演了一種重要的角色。
在新娘的嫁妝裡,娘家人可以陪嫁豪車別墅、豬馬牛羊、萬貫家財,但絕不能少一樣東西——一面鏡子。在出嫁的當天,有些地方的新娘們會將鏡子懸掛於胸前,一來圖個吉利,二來也有闢邪的意思。
當然,有人覺得這是一種迷信,但在筆者看來,這樣的風俗背後或許是鏡子文化的一種映射。
佩鏡之俗
人類到底是什麼時候創造了第一面鏡子?
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們無從得知。
目前我國發現最早的銅鏡為齊家文化銅鏡。據碳十四測定,齊家文化的年代上限在公元前2300年左右,下限可能已進入商代,即距今4300——3500年左右。目前共發現遺址和墓葬360多處,主要出土的物件以石器為主,其次還有玉器、陶器、銅器和骨器等,其中素鏡和七星紋鏡是迄今為止考古挖掘出的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兩枚銅鏡。
值得注意的是,與其它隨葬器物的擺放位置不同,最早的齊家文化銅鏡出自墓主的胸部。另外,從出土的銅鏡中,我們可以看到鏡面中央有兩個小孔,《中國青銅器全集》對此的解釋是:「便於繫繩懸掛。」根據出土於墓主胸部以及繫繩懸掛這兩個特點,據此我們可以推斷,當時的人們已有佩鏡之俗。可見,鏡子作為一種佩戴之物由來已久。
不過,這還不是鏡子能夠成為現代人新婚嫁妝或佩戴之物的主要原因,這一風俗習慣之所以能夠流傳至今,這其中和鏡子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有著很大的關係。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鏡子除觀容照面的基本功能外,它還象徵了愛情、財富、尊貴,甚至在古人心中有著某種超自然力的神秘魔力——闢邪。
寄相思,以鏡傳情
和現在許多地方的風俗一樣,鏡子也是古代女子出嫁必不可少的嫁妝之一(如雙鳳鏡、雀繞花枝鏡、瑞獸鸞鳳葡萄鏡等)。只不過,現代人大多用的是玻璃鏡,而古人們用的是銅鏡而已。
鏡子是古人愛情婚姻的信物,「破鏡重圓」的故事或許是最好的例證。
東漢《神異經》記載:「昔有夫婦相別,破鏡各執其半。後妻與人通,鏡化鵲飛至夫前。後人鑄鏡,背為鵲形,自此始也。」
在考古發掘中也曾見到夫妻合葬墓中各持半面銅鏡「破鏡重圓」的實例,比如1975年在西安市北郊發掘的1號漢代合葬墓中,夫妻棺前就各置半面連弧紋鏡。
兩個半鏡原本是一面完整的鏡子,生前為夫妻共同擁有;當一方逝去時,後人就將鏡子打成兩半,把其中半面隨死者下葬;而另一半鏡子則等到另一方去世時再隨之下葬,從而使夫妻雙方「破鏡重圓」。這種以半鏡隨葬的做法顯然象徵的是夫妻間無法割捨的愛情。
除了半鏡隨葬這種方式外,在很多出土的銅鏡銘文上,我們也可以找到很多愛情的痕跡。
比如:「見日之光,長不相忘「「大樂未央,長相思,願毋相忘」「愁思悲,願君忠,君不說,相思願毋絕」等等。文句雖短,但卻字字表達著深深的情意。
鏡子的「闢邪」文化
鏡子能驅邪照妖,是中國古代一直都存在的一種觀念。
由於古人並不理解銅鏡映射的原理,所以,鏡子的反光現象對他們來說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他們也因而認為鏡子具有釋放光明的能力,可以鎮壓邪魔、明辨萬物。
比如東漢方士郭憲在《洞冥記》就曾記載:「望蟾閣十二丈,上有金鏡,廣四尺。元封中,祗國獻此鏡,照見魑魅,不能隱形。」晉朝葛洪《抱樸子》中有言:「世上萬物久煉成精者,都有本事假託人形以迷惑人,惟不能易鏡中真形。」
這些雖然未必符合科學精神,但對於相信鬼怪妖精的古人來說,卻是一種心理和精神上的慰藉。因此,古人們不僅梳妝用鏡,打仗用鏡(護心鏡),建房蓋屋在房脊、中梁上鑲鏡,就連陪葬品中,也少不了一面鏡子,為的是給死者取得光明,不受邪魔侵擾。
當然,直至近現代,鏡子這種「照妖驅魔」的含義仍然被很多文學作品引用。比如我們所熟知的經典名著《西遊記》中的「照妖鏡」,曹雪芹《紅樓夢》中的「風月寶鑑」等等,足以見得鏡子文化深遠的影響力。
儘管現今的鏡子並不值錢(古銅鏡還是很值錢滴),但作為一種儀式,也算是中國鏡子傳統文化的延續,所以我們至今依然能夠看到這一現象,這是幾千年傳統文化在人們心中的沉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