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30 10:2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中國人結婚時特別看重一個「喜」字,希望結婚時的儀式和場面隆重而熱烈,而放鞭炮是體現熱鬧的重要形式,所以,古往今來,很多人在結婚時,即使一窮二白,也要想方設法弄掛爆竹放一放。為何結婚要放鞭炮呢?這個習俗怎麼來的?
眾所周知,鞭炮是中國的特產,別稱也叫「炮仗」、「爆仗」。鞭炮的起源很早,放鞭炮這個習俗在我國已有超過2000多年的歷史。
現在我們認為放爆竹可以創造一種喜慶氣氛,是節日的一種娛樂活動,可以給人們帶來吉利與歡愉。然而,如果我們追溯鞭炮的起源,就會了解古代人最先燃放鞭炮的本意並非是為了喜慶。
在《荊楚歲時記》中載:「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意思是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裡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這段記載說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種驅瘟逐邪的音響工具,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習俗從一開始就帶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其實,這完全是由古人的誤解所致。據《神異經》說,古時候,人們途經深山露宿,晚上要點篝火,一為煮食取暖,二為防止野獸侵襲。然山中有一種動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經常趁人不備偷食東西。人們為了對付這種動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聲使其遠遁的辦法。這裡所說的動物,名叫「山臊」。古人說其可令人寒熱,是使人得寒熱病的鬼魅,嚇跑山臊,即驅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個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裝在竹筒裡,點燃後使其發出更大的聲響和更濃烈的煙霧,結果驅散了山嵐瘴氣,制止了疫病流行。這便是裝硝鞭炮的最早雛形。以後火藥出現,人們將硝石、硫黃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內燃燒,產生了「爆仗」。到了宋代,民間開始普遍用紙筒和麻莖裹火藥編成串做成「編炮」(即鞭炮)。關於鞭炮的演變過程,《通俗編排優》記載道:「古時爆竹。皆以真竹著火爆之,故唐人詩亦稱爆竿。後人捲紙為之。稱曰「爆竹」。
婚禮「炮仗」的來源
婚禮上放鞭炮同春節放炮一樣,是為了驅逐邪佞。在以前,男婚女嫁是不放鞭炮的,只是後來有兩家姑娘爭一女婿才引起的。
傳說有一位姓王的人家給公子娶親。東方欲曉,王家院裡燈火輝煌,亮如白晝。公子身著紅袍,滿面春風。王家老幼及街臨四舍都等待著新娘子到來哩!卯時,端盤提壺的忙客就叫開了:「新娘子到了,快來看啦。」隨著喊聲,王家父老和「月老」都已出門相迎,歡聲、笑聲、誇讚聲接連不斷,優美動聽的嗩吶聲更是響撤雲宵。新娘子在一片擁擠聲中,羞答答地進了院子。
就在準備給新郎新娘拜天地時,管家突然慌裡慌張地跑進來,對王家老爺說:「外邊又抬來一乘大轎,在門前賴著不走,說是同我家公子來結拜夫妻的。」王家老爺聽後,感到很驚訝,便差人去找「月老」。「月老」聽後,也感到莫名其妙,很是迷惑不解。心想:「自己說了一門親事,怎麼來了兩抬轎呢?」「月老」認為奇怪,兩位新娘子長得一模一樣,像對孿生姐妹。回答的問話也完全一致,絲毫不差。「
月老」沒法,只好求王家暫停新郎新娘拜天地,帶著新郎新娘前去縣衙評判。縣太爺便在大街上升了堂,兩位新娘子各不相讓,互相爭辯,說自己是真的,對方是假的,是妖精變的,弄得縣太爺一時也暈了頭。停了片刻,縣太爺有了主意:「我在這兒豎根兩丈高的柱子,誰若先爬上去,就讓誰和王家公子結為夫妻;誰若爬不上去,就將其趕出去。」隨著一聲令下,先到的那位新娘子旋風似地爬了上去,後者則急得在地上嚎哭不止,怎麼也爬不上去。
此時,只聽「闢叭、咯」幾聲震耳欲聾的鞭炮聲和雷子聲,接著幾支帶響的弓箭也一起向柱子頂上的新娘子射去,眾人親眼看到,一縷青煙,直上雲宵,摔下來的是一具狐狸的屍體。原來,這位先到的「新娘子」是一隻狐狸變的。後來,人們才明白,縣太爺為證實究竟誰是凡人,誰是妖精,才用了讓兩位新娘子爬上兩丈高的柱子的良計。
事實上,一般女子要爬兩丈高的柱子,是很難做到的。既然其中的一個能輕而易舉地爬上柱子的頂端,縣太爺果斷判定其人就是妖精變的,便隨即命差人發箭捉妖。也就從那以後,人們在結婚時,總要先放鞭炮,以示震妖除邪,圖個吉利。這種象徵吉利的做法,一直流傳至今。
來源:方志大名整理於非常歷史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