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女子結婚拋繡球,蓋紅蓋頭,為什麼有這習俗呢?
拋繡球
繡球是由彩繡製作而成,形狀類似於圓球的物品。它是我國民間的吉祥物,常被用在女性選親上。在中國古代,當某家的女兒到了適婚的年齡時,家長會選擇一個良辰吉日(多為正月十五或八月十五)為女兒舉行一個拋繡球招親的活動。
當天,眾多求婚者集聚於繡樓之下,由姑娘在樓上拋出繡球,哪個求婚者搶到了繡球,便可娶姑娘回家。一般,姑娘在拋之前會看準意中人,然後將繡球拋至他的方向,以便結成美滿佳緣。
算八字
八字是周易術語「四柱」的另一名稱。人出生時的年、月、日、時即為四柱。古時,人們從天幹和地支各取一字以表示不同的年、月、日、時,如庚午年、戊辰月、已末日等。將天支地幹相配的字合起來正好八個,八字因此得名。
在古代,八字多用做算命。人們認為,人的命運取決於出生時天體的運行狀態。所以,古時家長在為子女定親之前,首先要拿著對方的「八字貼」請算命先生測算其與自家孩子的八字是否相合,然後在決定是否娶嫁。
貼「囍」
「囍」字是最我特殊的中國文字之一,被人們稱為「雙喜」,多用於婚禮、嫁娶等喜慶場合。相傳,囍字是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發明的。二十三歲的王安石上京趕考,行至馬家鎮時被馬員外府宅門前掛著的走馬燈所吸引。走馬燈上寫道:「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王安石覺得這一上聯寫得極妙,但一時半刻他又對不出下聯,便繼續前行。
在京城經過筆試後,他便進入面試環節。主考官指出掛於廳前的飛虎旗出題道:「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要求王安石對出下聯。王安石立即想到,那走馬燈上所寫的半幅對子好像正與其相對應,便對道:「走馬燈,燈走馬,燈熄馬停步。」對得即工整又巧妙,連主考官都對他連連稱讚。
王安石認為自己能得到如此的賞識,很大程度上是仰仗馬員外家的那半副對子,於是他來到馬員外家誠心表達謝意。席間,馬員外請王安石對出下聯,王安石便將「飛虎旗,旗飛虎,旗卷虎藏身」答了出來。
馬員外見其對得又快又準,當即便提出讓王安石當他的乘龍快婿。原來那寫於馬燈上額對子是馬小姐的招親聯。大婚當日,王安石又被告知榜上有名,可謂雙喜臨門。王安石壓制不住心中的喜悅,一邊吟道「巧對聯成雙喜歌,馬燈飛虎結絲羅」,一邊提筆在紅紙上寫上兩個喜字,隨後命人將由兩個「喜」字組成的「囍」貼於門上,以表慶祝。「囍」字從此便流傳下來。
紅蓋頭
古代婚禮上,新娘最引人注目的除了那一身紅衣外,便是蓋於頭上的紅蓋頭。整個婚禮過程中,新娘絕不能將紅蓋頭摘下,直至入洞房後,才能有新郎將其掀開。
蓋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的齊代,當時的婦女用布蓋住頭頂,以抵禦風寒。唐代初期,蓋頭延伸至肩部,成為遮蓋的帷帽。唐代開元天寶年間,唐明皇命宮女用「透額羅」的蓋頭,即在帷帽的基礎上,在面部蓋上一塊薄紗做裝飾,以營造出一種霧裡看花的朦朧之美。
後晉至元代,蓋頭在民間廣為流行,並成為新娘的必備裝飾。新娘的一般選擇紅色的蓋頭,意思為了搭配一身紅衣,二是圖個喜慶,紅蓋頭便常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