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我國的珍惜動物
黃胸鵐 俗稱黃膽、禾花雀、黃肚囊、黃豆瓣、麥黃雀、老鐵背。是候鳥,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歐洲東北部。喜歡在平原的灌叢、葦叢、農田等低矮植物構成的生境中活動,它們常常結成較大的群,穿梭於農田葦叢之間。
黃胸鵐在2004年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列為近危,在2008年被列入易危,在2013年11月1日被列入瀕危物種,2017年列入極危,十四年內連升四級,消失速度之快不容樂觀。
界:動物界 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綱:鳥綱 Aves
目:雀形目 Passeriformes
科:鵐科 Emberizidae
屬:鵐屬 Emberiza
種:黃胸鵐 E. aureola
黃胸鵐體形中等,長度約14-16釐米,重量17-26克。
雄性黃胸鵐與人手的比例參考
雌性黃胸鵐與人手的比例參考
雄性黃胸鵐繁殖羽頭頂、頸及背部慄紅色,臉和喉部為黑色,頸下有一寬邊黃色環,與黃色的胸部間有一條慄色胸帶相隔。
背部棕褐色有黑褐色的縱紋,脅部有慄褐色的縱紋,肩上覆羽有明顯的白色橫斑紋,白斑後有一道較黯淡且細的翅斑。下體鮮黃色,非繁殖期的羽色較黯淡,頰和喉部黃色,耳羽黑色且雜有白斑。
雌性黃胸鵐及亞成體頂紋沙色,兩側冠紋略深,眉紋皮黃色較明顯,背部顏色和縱文較雄鳥的略淺,肩上的白斑和翅斑較雄鳥的灰暗。
下體黃色較黯淡。無論雌雄,腰和尾上覆羽都為慄紅色,外測兩對尾羽外測具楔狀斑。飛行時翼上的白色斑塊明顯可見,配合體色,是辨識的主要特徵。
黃胸鵐飛行的姿態
黃胸鵐上喙灰色,下喙粉褐色,腳是淡褐色。
黃胸鵐喜歡在平原的灌叢、葦叢、農田等低矮植物構成的生境中活動,它們常常結成較大的群,穿梭於農田葦叢之間,群的大小不一,大者逾500隻以上,小群則僅有50隻左右,在遷徙季節甚至可以看到上萬隻一起飛過的壯觀場面。
黃胸鵐視頻的連結地址
https://www.ixigua.com/i6771216076769329677/
黃胸鵐的喙形適合咬開穀物的殼,是一種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鳥類,他們取食的食物主要為稻子、麥子。高梁、穀子等農作物,因而曾經被認為是有害農業生產的害鳥遭到捕殺。
但是隨著人們對自然現象的進一步認識,認為原有的以有益有害區分野生動物的二分法有較大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因而現在已經不再強調黃胸鵐所謂害鳥的身份了,另外據野外剖檢的結果,黃胸鵐在繁殖季節會大量取食各種昆蟲,這一習性與其他食谷鳥一致。
黃胸鵐在每年的5-7月份繁殖,每巢產卵4-5枚,孵化期12-13天。
營巢於草原或接近草原的林緣地帶,巢築於草叢間,巢呈碗狀,以馬尾、草根、纖維等柔軟材料纏繞而成。
黃胸鵐分布於亞洲東部和歐洲東北部,繁殖區東抵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千島群島一線;越冬區則在南亞和東南亞,幾乎覆蓋整個印度支那半島和大部分的南亞次大陸。
在中國,本物種分布於整個中國東部地區,包括東北、華北、華中、華東各省區以及西北的部分省區均可見本物種在遷徙季節過境,亦于越冬季節見於西南和華南各省,其在中國的分布西線可抵內蒙古西部、青海、甘肅至西藏東部一線,在臺灣島和海南島等,本物種均為偶見冬候鳥,此外在新疆天山山脈附近也有黃胸鵐指名亞種的分布。
另據研究,黃胸鵐的繁殖地一般在北緯50度以北而越冬地一般在北緯20度以南,分界比較明顯。
在中國,黃胸鵐在鳥類貿易中佔有很大份額,中國南方和北方本物種進入貿易市場的形式也有著極大的差異,在中國北方,本物種作為一種寵物進入貿易市場,因其雄性外形優美叫聲悅耳而受到歡迎。
而在中國南方,本物種作為食品進入市場,由於中醫理論認為本物種有滋補強壯的作用,因而在廣東民間人們將中醫理論加以衍生,錯誤地宣傳食用以禾花雀為主要原料制的湯可以補腎壯陽,極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雖然這一說法沒有得到現代藥理學的實驗支持,但這一傳統仍然隨著粵菜和廣東食文化的傳播而廣泛傳播,由於始終未能實現人工繁殖,其所需的個體均系野外捕捉。這一飲食文化給黃胸鵐帶來了滅頂之災,並造成野生黃胸鵐的種群數量大幅度下降。
五龍山響水河官方公眾號
(獲取各種福利)
五龍山官方服務號
(獲取各種福利)
五龍山官方微商城
(獲取優惠福利)
交通導航
一、乘車路線圖
新鄉方向:新鄉火車站旁匯金城停車場有直達班車309路,上車4元/人,十五分鐘一班(早6:00-晚18:00(返回時間18:40))
輝縣方向:在輝縣灶君廟車站乘坐開往常村鎮的公交可直達響水河水上樂園,十分鐘一班
二、自駕遊行車路線
長按下方二維碼
進入導航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