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公曆新年伊始,這對很多人來說都是個非常重要的日子。
元旦雖然沒有春節濃厚的節日氛圍和隆重的儀式,但更具有辭舊迎新的意義,畢竟我們使用的每一個年度數據都是以公曆年來統計的。元旦標誌著全新一年的開始,之前在數據上的榮辱得失皆已翻篇,即將迎來新的機遇和挑戰,這對全世界的人來說,都是如此。
世界通行的公曆使人們在日期上形成共識,這是其最重要的意義。那公曆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曆法,它是怎麼發展起來的,又是什麼時候進入中國的呢?
曆法的分類
在開始講公曆之前,我們先來說說世界上存在的三類曆法:一類是陽曆,根據太陽在不同季節的位置變化所制定的曆法;另一類是陰曆,則是根據月亮繞地球一圈的周期制定的;還有一類是陰陽合曆,既能反映月亮的變化,又和太陽的運行周期一致。
我們說的公曆本質上是陽曆。但是要注意的是,雖然咱們中國的農曆被稱為陰曆,但是實質上卻是陰陽合曆。農曆可以反應月相變化,又有反映太陽位置的二十四節氣以及「十九年七閏」的置閏法則,所以農曆不能算是純陰曆。
古埃及的太陽曆
說回公曆,要說公曆的起源,就要從古埃及的太陽曆說起。
大約在五、六千年前,埃及人通過對尼羅河潮水和天狼星的觀察,把每年尼羅河泛濫時,天狼星與太陽同時升起的那一天作為一年的開始。又根據尼羅河河水的漲落和農作物生長的規律,把一年分為泛濫、播種、收割這三季,每季4個月,每月30天,共12月計360天,還剩下5天就被稱為「閏日」,當作年終的節日。
太陽曆的一年365天,和我們現在曆法一年的時間基本差不多。在五、六千年前就能將曆法計算到這種程度,埃及人也確實是了不起。
儒略曆的制定與發展
在太陽曆向公曆的演變過程中,有一個起到重要作用的人——著名的「凱撒大帝」。
凱撒大帝,全名蓋厄斯·儒略·愷撒(又譯蓋烏斯·尤利烏斯·愷撒),在他當政初期,羅馬使用的是陰曆,前面說過陰曆反應的是月亮的變化,一個月有29天或者30天,如果需要切合太陽的運行規律就要定期的加入一個閏月。在羅馬共和國,添加閏月是由神官們決定的,可是一旦發生戰爭或者宗教中出現什麼問題,就無法公開宣布添加閏月的事情,而凱撒時期的羅馬戰爭連連,這導致當時羅馬的曆法變得十分混亂。
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凱撒決定對羅馬的曆法進行改革。
公元前46年,凱撒邀請位於埃及的數學家兼天文學家索西琴尼主持曆法改革,索西琴尼對當時埃及的太陽曆頗有研究,便以此為基礎制定出了新的曆法。
新曆法規定:每年有365天,分為12個月,其中1、3、5、7、9、11月定為31天;4、6、8、10、12月定為30天;2月為29天,每隔3年增加一個閏年,閏年時2月增加一天,為30天。
因為是在凱撒的統治下制定的新曆法,所以這種曆法就以凱撒的名字定名,稱為「儒略曆」,又因為他生於7月,所以把7月定名為「儒略」(現在的英文July)。
是不是這個曆法就和我們現在的公曆差不多了?不,細心的人會發現,我們現在的公曆每個平年的2月只有28天,而且7月之後的月份天數也不對,這是怎麼回事呢?
這就要說到另一個人——凱撒的養子屋大維。公元前29年,屋大維獲得「大元帥」稱號,並在次年被元老院賜封為「奧古斯都」(意為偉大、至尊)。
屋大維非常喜歡這個稱號,於是他效仿凱撒,將自己出生的8月名稱改為」奧古斯都「(現在的英文August)。改了名字屋大維仍不甘心,因為8月是個小月,只有30天,看上去有點低人一等,索性就把8月增加一天,同時把8月之後的大小月天數全部對換。至於他任性增加的這一天,就從2月裡減去。就這樣,2月的平年變成了28天,閏年29天,1、3、5、7、8、10、12為31天的大月,其餘為30天的小月。
現在知道為什麼7、8月份是連著31天的大月了吧!可以說全是屋大維一個充滿虛榮心的改動,但是影響至今……
這個時候我們再看儒略曆,幾乎就和現在的公曆完全一樣了。為什麼說「幾乎」一樣呢?因為那時的儒略曆和現在的公曆還是有些差別的。
一是所設立的紀元不同,二是在設置閏年的方法上有一點區別。而這兩個改變的發生,則與基督教密切相關。
紀元,就是歷史上紀年的起算年代。比如我們現在是2020年,就是從公元元年往後數的第2020年。
凱撒制定儒略曆時,並沒有將修改曆法的時間定為元年,使用的仍然是羅馬紀元。現在我們計算年代所用的公元元年,其實是在6世紀時由一位基督教徒提出來的,他建議將耶穌誕生的那一年作為基督紀元,這一提議馬上得到了基督教會的支持,並在教會中使用。
後來隨著基督教在西歐的發展,基督紀元得到了更多國家的認可,並逐漸在世界範圍內推廣開來。而我們現在說的公元元年,其實就是基督紀元元年,只是去掉了宗教色彩的稱謂罷了。
格列高裡歷——公曆的最終形成
紀元的設立和基督教之間的聯繫我們都可以理解,那閏年的設置和基督教又有什麼關係呢?
公元325年,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在尼西亞召開宗教大會,會議決定採用當時最為精準的儒略曆作為基督教的通行日曆,並規定每年春分日為3月21日,春分月圓後的第一個星期日則被定為復活節。也就是說,復活節是以春分日為基礎推算出來的,所以春分對於基督教來說非常重要。
雖然儒略曆看起來已經非常精準了,但實際上還是存在一定誤差。地球圍繞太陽一周的實測值為365.24219天,而按照儒略曆「隔三設閏」的規則來算,平均每年的時間為365.25天,與公轉的實際時間相差0.00781天。雖說這個數值非常小,但時間一長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儒略曆每隔128年就與就與實際天數相差1天,時間越久差的越大,到了1582年,儒略曆的春分日已經和天文觀測的實際春分日相差有10天之多了。
既然錯誤已經發現了,就要及時的做出調整,於是由當時的羅馬教皇格列高裡十三世出面,召集了一批天文學家對儒略曆進行修改。
修改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將當下時間調整到準確的天文時間,從日期上撤銷了10天,把10月4日之後的一天直接改為10月15日。二是修改設置閏年的辦法,依然每隔三年設置一次閏年,但是每逢百年之際,如1900年、2000年,這樣的整百年,如果年份數既可以被4整除,又能被400整除,就像2000年,那這一年就可以設為閏年。而1900年、1800年,這些可以被4整除,但不能被400整除的年份就不能置閏。簡單點說就是每400年設置97個閏年,比儒略曆少了3個閏年,這樣每年的平均天數就變成了365.2425天,與公轉實測天數僅差0.00031天。如此計算,每隔3000年才會與天文實際天數相差1天,可謂非常精準了。
因為這次的曆法修改由教皇格列高裡主持,所以修改後的曆法被命名為「格列高裡歷」,也就是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
而我們中國使用公曆的時間則是從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宣布就職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開始的,並首次將公曆1月1日稱為「元旦」。而在此之前,元旦一直是指農曆正月初一。1914年,為了區分公曆新年與農曆新年,把後者改稱「春節」。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採用「公元紀年法」作為官方曆法,延續之前的設定,公曆1月1日稱「元旦」,農曆正月初一仍稱為「春節」。
最後咱們再對其中主要問題做一個總結:
1.世界上主要有三類曆法:陽曆、陰曆、陰陽合曆。
2.我們現在使用的公曆屬於陽曆;農曆屬於陰陽合理,而不是我們俗稱的陰曆。
3.公曆起源於古埃及太陽曆,由凱撒引進羅馬進行修改成為「儒略曆」,屋大維對其進行了規則調整,再由基督教確立紀元,修改置閏法則,成為新的「格列高裡歷」,並推廣到全世界。
4.中國於1912年引進公曆,現為官方曆法。
雖說公曆現在是主要的官方曆法,但是作為國人也一定不要忘記原本屬於我們的農曆和在其承載下的傳統節日。
今天正值元旦,秀才在這裡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