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外無法理解中國人喝白開水的習慣呢?其實他們不知道,這是我們中國人獨特的炫富手段。畢竟全世界真正暢飲白開水的歷史才不過二十幾年而已。
諺語有云: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為什麼柴排在第一位呢,重要性甚至超過了糧食呢?因為糧食做的是加法,而柴做的是減法。
進入農耕文明之後,人們只要有土地,只要播下種子,只要老天爺賞飯,收穫的總比播種的多。
而想要把食物或者水加熱,就必須通過燃燒消耗化學能。簡單算下,水的比熱容是4.2*10^3焦/千克·攝氏度,那每千克水從20度燒開需要消耗336千焦的熱量。而每千克幹木柴可以提供1200千焦的能量。
算上損耗,算下來100人的村子,每年因為喝開水就要砍掉100顆楊樹。都說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幾百年長成的參天大樹,可能你們全村一壺水就燒沒了。
農耕文明早起靠的是刀耕火種砍掉了大片的森林。農業生產的副產品秸稈也剛剛滿足於食物加熱。所以喝冷水是人們經過權衡利弊之後的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古代的木柴和當今的石油是一樣的戰略物資。為此歷朝歷代對燒柴都是有嚴格規定的。
宋太祖規定老百姓私自砍伐桑棗當木柴燒是有罪的,砍三工以上直接砍頭,幫忙遞斧子的了流放三千裡。
官府都鼓勵百姓燒炭,但炭生意全都掌握在官府手裡。唐朝的木炭使,元朝的柴炭局,明朝的惜薪司,清朝的柴炭處歷來都是油水豐厚的衙門。
宋真宗時期每斤炭可以賣到13文錢,而當時的小米也才每斤10文錢。
在我國古代只有士大夫階層才有能力把水燒開泡茶喝,古代大家閨秀的茶藝也是必修課之一。在古代洗熱水澡是件極其奢侈的事兒,一般只有在祭祀或重大的日子裡才會沐浴更衣,萬年曆上更是專門設置了洗澡更衣的日子。
前不久看到有人吐槽楊貴妃的華清池遺址就只是一個小破澡堂,要知道保持那一池子水常年恆溫需要燒多少柴火嗎?所以電視劇中古代平民洗熱水澡的事別太當真。
在古代,無論是亞洲還是歐洲,老百姓都只能和冷水,甚至和牲畜共用一個水池。這也導致了多種傳染病的傳播,奪走了無數人的生命。
建國之後,國家花費大量的精力去解決人們喝開水的問題。為此,我國的煤炭產量從1949年的3000萬頓迅速增長到1960年的4億頓。1958年,我國的公共食堂開始免費供應開水。熱水再也不是人們眼中的奢侈品了。
我國人們現在的生活得來不易,所以我們倍感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