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話說並不準確,必須加上前提條件才能準確。準確的說法應該是:為什麼現在大城市的年輕人不願找對象?為什麼高學歷的和高收入的年輕人不願找對象?其實,這麼說就明白了。在科學上就是這樣,準確、無異議的問題本身就給出了答案。
一個人為什麼要組建家庭?傳統認知告訴我們是為了繁衍。現在看這種認知顯然是不對的。個人並不對人類的繁衍負責。人只對自我負責。可以說,一個人找對象和組建家庭是為了生存。生存競爭才決定了人的行為。組建家庭也是人類的行為之一。
大城市有什麼不同呢?大城市最大的不同點就是社會化程度高,社會服務健全。一個人只要有經濟能力,那麼他可以不依靠任何人得到社會所有的服務,而且他會生活得很好。找對象及結婚生子,對他反而變成了一種負擔。所以越是大城市的年輕人,越對找對象、組建家庭及結婚生子缺少興趣。
家庭是社會的基本單元,就是說找對象及組建家庭是人一個人參與社會的具體表現。參與社會就需要精力,需要投入時間並承擔責任。經濟獨立、思想獨立、生活獨立讓一個人的家庭責任減輕了。這也影響了大城市年輕人找對象的興趣。
越是大城市生活節奏越快,勞動生產率越高。一個人,尤其是網際網路和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網上社交及工作佔據了一個人有限生命時間的大部分。生命是有限的,生命時間的分配是缺少彈性的。現在工作在大城市的年輕人,大部分時間被工作和社交擠佔,於是對於家庭生活就缺少時間投入。這也是大城市年輕人對找對象不感興趣的原因。
年輕人對找對象不感興趣,急壞了他們的父母。家庭畢竟給人天倫之樂,而且人越是到了晚年,越需要家庭的照顧。年輕人不找對象,就意味著他們的父母想見他們的未來會是悽涼的,父母為他們著急。父母為孩子著急,為未來著急。
社會也為此憂心忡忡。因為年輕人不找對象,造成了社會的少子化。少子化帶來了社會沒有活力,經濟缺少動力,社會發展遇到困難。有報導稱2019年日本新生嬰兒為865239人,為戰後最少。共有599700對夫妻結婚,相當於1972年時的一半,當年有109萬對夫妻結婚。
經濟發展帶來的必然是收入的增加,社會進步帶來的則必然是社會化程度的提高。而同時,城鎮化率也在提高。可以預測,年輕人不找對象,將成為一個難以改變的趨勢。社會和政府能做些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