裡斯本大地震是人類史上破壞性最大和死傷人數最多的地震之一,也是歐洲歷史上最大的地震,其死亡人數高達約10萬人。大地震後隨之而來的火災和海嘯幾乎將整個裡斯本付之一炬,同時也令到葡萄牙的國力嚴重下降,殖民帝國從此衰落。它造成的影響首次被大範圍地進行科學化的研究,標誌著現代地震學的誕生。
這天是11月1日萬聖節,葡萄牙首都裡斯本的街道被裝扮一新,那時的裡斯本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歐洲第四大城市。上午9點30分左右,一場超級大地震發生在裡斯本西南約200千米的大西洋中,地震引發了海嘯,撲向裡斯本的海嘯浪高達到30米。地震還引發了城市多處爐灶大火,並持續燃燒了5-6天。
現代地質學家估計這次地震的規模達到了芮氏9級,研究報告認為這次地震持續時間約為3分半鐘到6分鐘。這場災難奪去了6萬-10萬條生命(裡斯本人口約27萬),地震摧毀了40座教堂,大約1.8萬座房屋,這次地震因此在世界地震災害史上寫下了恐怖的一頁。
裡斯本大地震對葡萄牙這個殖民帝國的衝擊不可避免。地震導致葡萄牙國力嚴重下降,經濟無法承受這場大地震帶來的衝擊,新勢力同舊貴族的爭端也日益加劇,政局動蕩不安,該國顯然已經無力維持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葡萄牙衰落了!
圖一.震前裡斯本的皇宮廣場,地震時被完全摧毀。
圖二.比地震更可怕的是席捲了整個城市的海嘯
大地震觸發科學思想解放
教會告訴人們這是上帝對裡斯本的懲罰,牧師們敦促大家懺悔祈求原諒。但是更多的人提出了反問,哲學家伏爾泰說:嬰兒本無過,為何要懲罰?巴黎比裡斯本更骯髒,為何天譴降臨裡斯本?
地震引起了哲學界和科學界的思考,英國科學家John.Mitchell開始運用牛頓力學來思考地震發生的機制,並提出了地震或許與地下巖層的摩擦有關。葡萄牙政府開展了一系列嚴謹的災情調查,是近代史上第一次具有科學意義的震後災害調查。康德撰文提出「在地表時不時發生地震是必要的,但我們沒必要在上面建造豪華的建築」,是不是有現在說「震害防禦」的概念呀。
康德有關地震研究的作品差不多代表了近代地理科學的開端,無疑更是地震學的開端,不少科學家隨後對地震起因展開近代科學意義上的思考與探索,其中包括剛才說用牛頓力學解釋地震發生機制的英國科學家John.Mitchell,他被後世奉為現代「地震學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