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航空發展史歷程:兩千多年前的古人,就已製作出簡易飛行裝置

2021-01-08 騰訊網

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風和空氣動力的作用,並且創造了各種利用空氣動力的方法和器械。

自漢唐時代起,特別是元明兩代,中國與外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中國的絲綢、陶瓷、紙、火藥、羅盤針、印刷術等先後傳播到亞洲和歐洲。

中國人的航空技藝,如風箏、火箭、竹蜻蜓、「走馬燈」等也隨之流傳到國外,成為外國人研究航空技術的重要參考。中國古代發明的風箏、火箭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飛行器,是現代飛行器的原始雛形。

追溯航空發展的歷史,古代中國人飛往藍天的幻想延續了數千年之久,中國早期的航空活動和航空技藝發明,也曾有過許多光輝的成就,表現在航空的各個方面,出現了一些航空器的雛形,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

相傳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列子利用上升氣流的作用駕風而行。《莊子·逍遙遊》記載了這件事:「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嫦娥奔月是中國婦孺皆知的神話,「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即嫦娥)竊以奔月」(《淮南子·覽冥訓》)。

約在戰國至西漢時代成書的《山海經·海外南經》裡有長翅膀的羽民記載;山東嘉祥縣武氏石室,是距今1800多年前的後漢武氏墳墓,石室中的石刻壁雕,有兩翼和四翼飛人;自公元4世紀以來形成的敦煌壁畫,繪有許多著名於世的「飛天」形象。這些都反映了古人見飛鳥而思飛,或幻想長有翅膀飛向藍天的願望。

中國古時,除在許多小說、詩詞和繪畫中載有類似長翅膀的飛人和飛車的描繪外,還知道利用空氣動力製作生產、生活用具和武器。相傳4000多年前逾時,船上已經有帆和舵,帆是利用風的助力行船,舵在水中可以改變行船的方向。

現代飛機上的尾舵可以改變飛行姿態,就類似船舵的原理。扇子、風扇、風車也都是利用風力做功,與螺旋槳的原理相類似。

到了距今約1900年的東漢時,史學家班固修著的《前漢書·王莽傳》中,記述了有人獻奇術,用羽毛做成兩隻翅膀,從高處躍下,嘗試滑翔飛行。這是人類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滑翔記錄。晉朝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雜應》記載:「鳶飛轉高,則但直舒兩翼,了不復搖扇之而自進者,漸乘罡氣故也。」罡氣可理解為上升氣流。這是對滑翔原理最早的闡述。

縱觀中國古代的航空技藝活動以及與航空有關的發明,上古時已知利用氣流和空氣動力,在出土的4000年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就有了石制陀螺;2000年前有了風箏;王莽時代有人嘗試滑翔;到了南宋以後,出現利用火藥噴氣反推力的地老鼠、起火和使用於軍事上的火箭;還有降落傘、竹蜻蜓、「走馬燈」、松脂燈、平衡環、風扇、風車,等等。可以說近代大部分的航空發明,都可以從中找到淵源,甚至具有了原始的雛形。

但它們只停留在娛樂的玩具和一般兵器的階段,沒有進一步地發展成為現代的航空科學。究其原因,在於中國自從脫離奴隸制度進入封建制度以後,其經濟、政治、文化長期處在發展遲緩的狀態中。到了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同時也嚴重阻礙了包括航空在內的中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在明朝中葉以後,中國的航空發展逐漸落後。而歐洲由於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了條件,特別是18世紀後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顯著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載人升空的熱氣球、氫氣球、飛艇和飛機都先後在西方研製成功。

中國近代航空事業起步並不晚。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門戶洞開,西學東漸,國外航空知識也隨之傳入。從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國內介紹氫氣球、飛艇和飛機的文章、圖畫已屢見不鮮。1887年,天津武備學堂數學教授華蘅芳設計製造出一個直徑5尺的氣球,灌入自製的氫氣,試飛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次製造氫氣球。

1909年,馮如在美國製造飛機並試飛成功,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近代航空工業的開端。1910年,清政府委任留日歸來的李寶焌和劉佐成在北京南苑建設廠棚,製造飛機,並在次年4月試造出一架飛機。這是中國近代飛機製造的萌芽,但不幸的是飛機在試飛時因發動機故障墜毀。1918年,北洋政府海軍部在福州馬尾海軍船政局設立海軍飛機工程處,從事水上飛機製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

孫中山在領導革命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指出發展航空的意義和前景,並為此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他曾組建革命航空隊,在廣州創建飛機裝配廠,為中國的航空工業鋪下了一塊基石。他題寫的「航空救國」「志在沖天」字字閃光。他是我國近代航空事業的奠基者。

旅居海外的華僑子弟中很早就有人學習飛機製造和飛行。清末民初,中國派遣留學生到海外學習,其中不少人學習航空。馮如和王助便是這批人的典型代表。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我國東北,翌年又發動「一·二八」事變,轟炸並進攻上海。全國人民義憤填膺,「航空救國」的思潮席捲全國,公費自費出國學習航空的人數日益增多。在抗日戰爭期間,僅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簡稱航委會)派往美、英學習航空的就近1000人。在國內,除空軍系統創辦的培養飛行員和航空機械人員的學校外,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先後有10所大學設置了航空工程系,培養了不少航空科技人才。

在抗日戰爭前後的二三十年裡,中國先後創辦過20餘所航空修理廠、五六所飛機製造廠和一所航空發動機製造廠,除主要修理和仿製外國飛機外,也自行設計製造過好幾種型號的教練機、驅逐機和運輸機,但批量都很小。當時,由於中國的基礎工業非常薄弱,航空發動機、螺旋槳、儀表、機輪、鋼、鋁等重要部件、成品和原材料不能自給,依賴從國外進口,因此航空工業的發展必然困難重重。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由於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國土大量淪陷,工廠和學校一再搬遷,國際海陸交通線又被敵寇切斷,航空工廠和院校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元氣大傷,能維持就已經不錯了,根本談不上發展。

儘管如此,舊中國諸多航空仁人志士嘔心瀝血,歷經磨難,前赴後繼,在中國大地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他們所建立的技術基礎雖然微薄,但對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培養的一批航空人才,對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廠、所、院、校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在1951年以後不到10年時間竟能相繼成立許多航空廠、所和院、校,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光靠外援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正確估價歷史,從中取得經驗和教訓,可以起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作用。

相關焦點

  • 兩千兩百多年前 中國已打出天然氣氣井(圖)
    西漢開始用煤冶鐵  煤炭,中國古代稱「石炭」、「烏薪」、「黑金」、「燃石」等。最早記載煤的名稱和產地的著作是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漢書·地理志》上也記載:「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說明煤已用於江西南昌附近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 航空親子營丨資深飛行員教你成為王牌飛行員!模擬飛行、應急救援、航模製作,滑翔傘體驗,圓孩子一個飛行夢
    2.飛行夢想的起源參觀廣東省唯一的一家航空文化館,零距離接觸世界航空發展史。導師將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展示航空文化知識,在展館設計上運用了大量的現代科技展現手段,互動觸控螢幕,中央資料庫,全息投影等。讓每一位學生擁有沉浸式體驗。
  • 世界航空發展史簡述
    衛星發展史第一章 世界航天發展簡史探索浩瀚的宇宙,是人類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我國在遠古時就有嫦娥奔月的神話。公元前1700年,我國有&34;之說,還繪製了飛車騰雲駕霧的想像圖。外國也有許多有關月亮的美好傳說。
  • 從航空發動機看航空動力的當下發展熱點及發展歷程 | 深度好文
    01古代發明 古希臘希羅(公元10-70年)發明汽轉球——一種利用蒸汽噴射的反作用力驅動物體旋轉的裝置;可視為人類最原始的渦輪機。中國宋代出現的爆竹和走馬燈,蘊含噴氣推進和渦輪機學理。02牛頓定律的創立 1687年,英國艾薩克∙牛頓發表《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創立三大定律。
  • 從航空發動機看航空動力的當下發展熱點及發展歷程
    中國宋代出現的爆竹和走馬燈,蘊含噴氣推進和渦輪機學理。次年,依英國的惠特爾W1噴氣發動機圖紙製作、並對部分材料與工藝進行改進的美國I-A噴氣發動機達到持續運行的指標。由此,推動GE以及全美航空發動機業務獲得大發展。
  • 地球是球體的說法在我國普及不過百年,但這位古人兩千年前就知道
    不過這句詩未必是諸葛亮創作的了,而很可能是,明朝時的羅貫中寫的,這就是很好的反映了古人對世界的認識,體現的也是「天圓地方」的說法,也就是所謂的「蓋天說」了。這種說法長期統治了中國人對世界形狀和情況的認識,可以說直到一百多年前,我們中國人幾乎還都是這樣的認知。
  • 北京航空航天主題研學營
    主講教師向同學們介紹滑翔機的發展史、結構、飛行原理、種類。,了解古人智慧,傳承中華文明。,在講解中學習我國航天事業的光輝歷程,普及航天知識; 2、航天知識講座 3、動手製作航天模型深入了解航空器的各部件功能; 4、參觀錢學森專題展,了解錢學森等航天人對我國航天事業的偉大貢獻,學習科學精神。
  •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15年招生宣傳學 校 簡 介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是以民航為特色,工、理、文、管等多學科、多層次發展,綜合實力較強的多科型航空技術大學,,被譽為中國民航飛行員的「
  • 嵐山航空小鎮航空科技教育基地正式啟航
    嵐山航空小鎮--嵐山區青少年航空科技教育基地,位於嵐山區文化服務中心,規劃面積6000平米,由山東馭風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和嵐山海洋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發起,基地主要包括四大體驗實踐項目,嵐山區文化服務中心--嵐山青少年航空科技教育基地、嵐山科技館、嵐山機場--馭風航空飛行基地、飛機製造廠等。
  • 中國空軍航空開放活動驚豔收官 聶海勝勉勵「飛行少年」逐夢空天
    9月10日下午,應邀參加空軍航空開放活動的「英雄航天員」聶海勝、「英雄試飛員」李中華來到空軍航空大學,與來自全國16所空軍青少年航空學校的42名學生代表互動交流。   28年前,聶海勝從空軍航空大學畢業,成為一名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10月,他執行神舟六號載人飛行任務,獲得圓滿成功。
  • 2020科學之夜迎年度收官 玩轉科學飛行夢
    ——滬上航空科普地標全新亮相  擁有殲—8E、DC—8等十餘架實物飛行器,眾多實驗裝置、模擬飛行器的上海航宇科普中心自1989年開放以來,一直是滬上大小觀眾喜愛的航空科普地標。今年啟動開館來最大規模改造,對戶外綠化、A樓展廳一層、三層、外場飛機、安防系統等進行了全面升級。
  • 他是清朝航空事業領航人,用十年時間,終於造出第一艘中國飛艇
    important}在人類的航空歷史上,出現過很多飛行裝置。我國作為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也在很早的時候就發現了空氣動力的存在,不過那個時候還沒有「空氣」這個詞,古人只是把這種動力稱為「東風」。中國歷史上的航空技藝有很多,例如我們常見的風箏、竹蜻蜓等。
  • 2020上海科學之夜迎年度收官 玩轉科學飛行夢
    滬上航空科普地標全新亮相擁有殲—8E、DC—8等十餘架實物飛行器,眾多實驗裝置、模擬飛行器的上海航宇科普中心自1989年開放以來,一直是滬上大小觀眾喜愛的航空科普地標。今年啟動開館來最大規模改造,對戶外綠化、A樓展廳一層、三層、外場飛機、安防系統等進行了全面升級。
  • 傳播航空文化 啟迪飛行夢想 揚州航空館建成開館
    中國航空新聞網訊:9月21日,是值得所有中國人自豪的日子。111年前的這一天,中國航空第一人馮如,駕駛著自製的飛機飛上藍天,僅憑一己之力將中國航空推到了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最前沿,開啟了中國航空事業的大幕。在紀念中國航空事業111周年之際,由航空工業與揚州市共同建設的揚州航空館在位於揚州市生態科技新城的科技創新中心正式建成開館。
  • 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出土後絲毫沒鏽,依舊削鐵如泥
    在我國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發生了非常多的勵志故事。而在古代也流傳下來了非常多的典故,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個的典故、一個個的故事,才構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繁榮體系。根據新聞報導,這把劍在出土以後,非常嶄新一絲鏽跡都沒有,而且工作人員也必須非常小心的研究,因為不小心就會將手劃破,這把劍在經歷了兩千多年,依然能這麼鋒利,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 中國最早的「世界地圖」,沒有高科技手段,古人是如何繪製來的?
    1986年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位於甘肅省天水市的放馬灘秦墓出土了7幅地圖,經過文物考古專家的研究確定這些地圖是迄今為止中國最早的地圖。中國國家測繪局證實,它們比中國經實測保存至今的最早的地圖——西安碑林中的《華夷圖》和《禹跡圖》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長沙馬王堆出土的《西漢圖》約早300年。沒有高科技手段的幫助,那我們的古人又是怎麼繪製出這些地圖的呢?
  • 直升機的飛行原理——竹蜻蜓
    直升機的飛行原理——竹蜻蜓上個世紀70年代及其以前出生的人,小時候都玩過竹蜻蜓。
  • 國之重器:航空發動機發展歷程及產業特點解讀
    航空發動機具有研製周期長,技術難度大,耗費資金多等特點,當今世界能夠獨立研製航空發動機並形成產業規模的也僅僅只有中、美、俄、英、法等五國,其中軍用航空發動機被美、俄、英主導。本文詳細解讀航空發動機的發展歷程及產業特點。
  • 路子好野 這個新興業態讓消費者在室內「飛行」
    國際體育總局航管中心相關負責人在接受媒體採訪談到室內跳傘(風洞)時表示:「它可以完全還原人們跳傘過程中的感受,每一個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以體驗到高空跳傘的樂趣和飛翔的快感,是一種時尚的航空體育運動。從這項新型的運動項目中,我們看到並切身體會到了航空運動融入大眾,融入平常人生活的可能。」   在中國,針對普通消費者的娛樂風洞也走過了十幾年的發展歷程。
  • 《我的世界》中國版簡易紅石煙花製作攻略
    導 讀 七夕將至,雖然我的世界中暫時沒有七夕活動,但是這不妨礙我們在遊戲裡虐虐單身狗虐虐別人,用一個簡易紅石煙花炸出不同的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