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風和空氣動力的作用,並且創造了各種利用空氣動力的方法和器械。
自漢唐時代起,特別是元明兩代,中國與外國的貿易和文化交流逐漸增多,中國的絲綢、陶瓷、紙、火藥、羅盤針、印刷術等先後傳播到亞洲和歐洲。
中國人的航空技藝,如風箏、火箭、竹蜻蜓、「走馬燈」等也隨之流傳到國外,成為外國人研究航空技術的重要參考。中國古代發明的風箏、火箭是世界公認的最古老的飛行器,是現代飛行器的原始雛形。
追溯航空發展的歷史,古代中國人飛往藍天的幻想延續了數千年之久,中國早期的航空活動和航空技藝發明,也曾有過許多光輝的成就,表現在航空的各個方面,出現了一些航空器的雛形,走在當時世界各國的前列。
相傳2000多年前戰國時代的列子利用上升氣流的作用駕風而行。《莊子·逍遙遊》記載了這件事:「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嫦娥奔月是中國婦孺皆知的神話,「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即嫦娥)竊以奔月」(《淮南子·覽冥訓》)。
約在戰國至西漢時代成書的《山海經·海外南經》裡有長翅膀的羽民記載;山東嘉祥縣武氏石室,是距今1800多年前的後漢武氏墳墓,石室中的石刻壁雕,有兩翼和四翼飛人;自公元4世紀以來形成的敦煌壁畫,繪有許多著名於世的「飛天」形象。這些都反映了古人見飛鳥而思飛,或幻想長有翅膀飛向藍天的願望。
中國古時,除在許多小說、詩詞和繪畫中載有類似長翅膀的飛人和飛車的描繪外,還知道利用空氣動力製作生產、生活用具和武器。相傳4000多年前逾時,船上已經有帆和舵,帆是利用風的助力行船,舵在水中可以改變行船的方向。
現代飛機上的尾舵可以改變飛行姿態,就類似船舵的原理。扇子、風扇、風車也都是利用風力做功,與螺旋槳的原理相類似。
到了距今約1900年的東漢時,史學家班固修著的《前漢書·王莽傳》中,記述了有人獻奇術,用羽毛做成兩隻翅膀,從高處躍下,嘗試滑翔飛行。這是人類有史可查的最早的滑翔記錄。晉朝葛洪的《抱樸子·內篇·雜應》記載:「鳶飛轉高,則但直舒兩翼,了不復搖扇之而自進者,漸乘罡氣故也。」罡氣可理解為上升氣流。這是對滑翔原理最早的闡述。
縱觀中國古代的航空技藝活動以及與航空有關的發明,上古時已知利用氣流和空氣動力,在出土的4000年前仰韶時期新石器時代的文物中,就有了石制陀螺;2000年前有了風箏;王莽時代有人嘗試滑翔;到了南宋以後,出現利用火藥噴氣反推力的地老鼠、起火和使用於軍事上的火箭;還有降落傘、竹蜻蜓、「走馬燈」、松脂燈、平衡環、風扇、風車,等等。可以說近代大部分的航空發明,都可以從中找到淵源,甚至具有了原始的雛形。
但它們只停留在娛樂的玩具和一般兵器的階段,沒有進一步地發展成為現代的航空科學。究其原因,在於中國自從脫離奴隸制度進入封建制度以後,其經濟、政治、文化長期處在發展遲緩的狀態中。到了近代,西方列強的侵略和封建統治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的進步,同時也嚴重阻礙了包括航空在內的中國科技的進步與發展。
在明朝中葉以後,中國的航空發展逐漸落後。而歐洲由於17—18世紀英法等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為生產力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明創造了條件,特別是18世紀後半葉開始的工業革命,顯著推動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因而載人升空的熱氣球、氫氣球、飛艇和飛機都先後在西方研製成功。
中國近代航空事業起步並不晚。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中國門戶洞開,西學東漸,國外航空知識也隨之傳入。從19世紀後半葉到20世紀初,國內介紹氫氣球、飛艇和飛機的文章、圖畫已屢見不鮮。1887年,天津武備學堂數學教授華蘅芳設計製造出一個直徑5尺的氣球,灌入自製的氫氣,試飛成功,這是中國第一次製造氫氣球。
1909年,馮如在美國製造飛機並試飛成功,這是中國人製造的第一架飛機,標誌著中國近代航空工業的開端。1910年,清政府委任留日歸來的李寶焌和劉佐成在北京南苑建設廠棚,製造飛機,並在次年4月試造出一架飛機。這是中國近代飛機製造的萌芽,但不幸的是飛機在試飛時因發動機故障墜毀。1918年,北洋政府海軍部在福州馬尾海軍船政局設立海軍飛機工程處,從事水上飛機製造,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
孫中山在領導革命的實踐中,深刻認識到航空事業的重要性,指出發展航空的意義和前景,並為此做了許多有益的嘗試。他曾組建革命航空隊,在廣州創建飛機裝配廠,為中國的航空工業鋪下了一塊基石。他題寫的「航空救國」「志在沖天」字字閃光。他是我國近代航空事業的奠基者。
旅居海外的華僑子弟中很早就有人學習飛機製造和飛行。清末民初,中國派遣留學生到海外學習,其中不少人學習航空。馮如和王助便是這批人的典型代表。1931年,日本軍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我國東北,翌年又發動「一·二八」事變,轟炸並進攻上海。全國人民義憤填膺,「航空救國」的思潮席捲全國,公費自費出國學習航空的人數日益增多。在抗日戰爭期間,僅國民政府航空委員會(簡稱航委會)派往美、英學習航空的就近1000人。在國內,除空軍系統創辦的培養飛行員和航空機械人員的學校外,從20世紀30年代中期開始,先後有10所大學設置了航空工程系,培養了不少航空科技人才。
在抗日戰爭前後的二三十年裡,中國先後創辦過20餘所航空修理廠、五六所飛機製造廠和一所航空發動機製造廠,除主要修理和仿製外國飛機外,也自行設計製造過好幾種型號的教練機、驅逐機和運輸機,但批量都很小。當時,由於中國的基礎工業非常薄弱,航空發動機、螺旋槳、儀表、機輪、鋼、鋁等重要部件、成品和原材料不能自給,依賴從國外進口,因此航空工業的發展必然困難重重。在抗日戰爭最艱難的時候,由於日本侵略軍的大舉進攻,國土大量淪陷,工廠和學校一再搬遷,國際海陸交通線又被敵寇切斷,航空工廠和院校的工作條件、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元氣大傷,能維持就已經不錯了,根本談不上發展。
儘管如此,舊中國諸多航空仁人志士嘔心瀝血,歷經磨難,前赴後繼,在中國大地上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歷史,他們所建立的技術基礎雖然微薄,但對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建設起到了奠基的作用。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前培養的一批航空人才,對新中國航空工業的廠、所、院、校的建立起到了重要作用。
我國在1951年以後不到10年時間竟能相繼成立許多航空廠、所和院、校,如果沒有這個基礎,光靠外援是難以實現的。
因此,正確估價歷史,從中取得經驗和教訓,可以起到「前事不忘,後事之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