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發生了非常多的勵志故事。而在古代也流傳下來了非常多的典故,也正是因為這一個個的典故、一個個的故事,才構成了中國古代歷史的繁榮體系。
在春秋戰國時期,有一位霸主名叫勾踐,而今天就講一個越王勾踐的故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公元前496年,勾踐的父親退位給了勾踐,而在勾踐上位後立馬就率領全國,在前兩年時間裡,與多個國家發生戰爭,但因為國力薄弱,最終都以失敗退兵。
所以勾踐想要改變現狀,他重用所有的人才,大力發展國家。在越王勾踐的管理下,越國的實力也是越來越強大,所有百姓都非常高興,在公元前482年,在吳王參加黃池之會的時候,越王率兵一舉拿下了吳國,雖然吳王奮起反抗,但最終還是越國獲得了勝利。
後來吳國也是發憤圖強,成功報仇,越王勾踐被俘虜成為了階下囚。因此也有了「臥薪嘗膽」的典故,雖然表面示弱,但暗地裡一直在發展越國的軍事力量。後來越王起兵大勝吳國,自己也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的霸主,
而在1965年在湖北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正是當年勾踐在戰場上使用的一把,傳說中這把劍削鐵如泥,十分鋒利,更是被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文物。這把劍長半米,劍柄長8.4釐米,外觀有非常均勻的黑色稜形花紋,上面還篆刻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根據新聞報導,這把劍在出土以後,非常嶄新一絲鏽跡都沒有,而且工作人員也必須非常小心的研究,因為不小心就會將手劃破,這把劍在經歷了兩千多年,依然能這麼鋒利,真的是非常不容易。
在古代沒有那麼精準的技術前提下,能做出這樣的劍,真的可以說是奇蹟,這也體現出了古代人民的智慧。這把劍通體都是青銅和錫製作的,非常容易氧化和出現劃痕,但是越王勾踐劍卻依舊非常嶄新,而且鋒利無比,真是感嘆當時的技藝。
而根據現代學者們研究後總結出,如果要製造上好的青銅劍,每一個的比例都需要掌握得非常精準,而且還受燃料、加熱時間、和淬火的時間有關。可能只是稍有偏差就會毀掉整把劍,所以能造出越王勾踐這把劍可能嘗試了數百次才能鑄造出來。
由此可見,古人在科技非常低的情況下,能造出這把劍非常的不易,雖然可能削鐵如泥,吹發可斷有誇張的成分,但這個在當時非常珍貴的劍,出土後依舊震驚了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