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博物館,有個展品是入館必看的,它不僅是我國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湖博的鎮館之寶,它就是越王勾踐劍。而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禁止出國展出,除了那次新加坡展被意外劃刻上一條傷痕外,還因其讓人難以置信的精美工藝和巨大的文物價值。
越王勾踐劍劍身雖略顯小巧,只有半米多點,但卻代表了先秦,甚至整個古代最高的鑄劍水平。經過千年的塵封,這把劍不僅沒生鏽,而且鋒利無比,一次可劃開近20張紙。更最令人驚豔的,則要數劍身上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這些花紋不僅樣貌精美,而且排布規則,很像現代技術程序化的產品。
那麼,這把讓現代人都感到驚嘆的神劍,古人是怎麼造出來的呢?
越王勾踐劍的驚豔亮相
1965年,剛從北大考古系畢業一年的陳振裕被指派參與江陵望山1號楚墓的發掘工作。這年12月份,他開始進行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清理主棺的工作。
當打開棺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保存完好的骨架和眾多陪葬品,其中有不少兵器,包括漆木弓和青銅劍等,而這青銅劍就是後來被命名為「越王勾踐劍」的天下第一劍。遺憾的是,因為這把青銅劍被放在漆木劍鞘中,為避免損壞,故現場沒有抽出寶劍查看,所以當時陳振裕沒有第一時間目睹其巧奪天工的真容。一直到第二天,保管員在清理出土文物時,神劍才橫空出世。
猛一看,這是一把濃縮的青銅劍。
為什麼說它濃縮?測量得知,它總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只有875克。而其中劍莖不足8釐米,這對於手大的人來說,握感並不好,甚至手都放不進去。雖然青銅劍易折斷不能太長,但劍把如此之短,可見,這把劍很可能並非實戰,而是裝飾或觀賞之用,要麼就是勾踐本人身材嬌小,是量身定做。
但細看之下,這是名副其實的寶劍。
首先,寶劍雖埋藏地下千年,但劍刃鋒利度絲毫未減,甚至工作人員都不小心被它劃傷了手,以致有人開玩笑說「神劍埋藏千年,已經躍躍欲試了」。
之後由下往上看,便是劍首的11圈同心圓,最細的只有不足毫米。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因為有現代工具機,同心圓沒什麼難度。但對首次嘗試的古代人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然後是劍格,一面使用了藍色的琉璃,另一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幾何圖案,這讓冷冰冰的殺人兵器多了幾分藝術感。
順著劍格往上看,便是最驚豔的劍身部分。劍身較寬,中脊突出,向兩邊逐漸呈現微微的過度弧形,在剛毅中透著一點溫柔!然而,還有更吸引人的,即劍身上的花紋。這些花紋層次分明且排列有序,仿佛手巧的書畫大師畫上去的一般。最重要的,它們摸上去凹凸感並不強,看上去卻是跟劍身顏色不同的黑色暗格,不像鑄造的,反而像後期貼上去的薄金屬片,很難想像兩千多年前有什麼工藝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等欣賞完這些,你便會好奇這到底是誰的劍,竟如此精美絕倫!這時,你便會注意到劍身上那八個鎏金的古代字體。當然,古字體一般人是認不得的,直到後來經郭沫若、陳夢家等專家考證,才知道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會出現在楚墓之中?
《越絕書》中有記載,越王勾踐共有5把青銅寶劍,其中一把:
「揚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金爪,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深深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嚴嚴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鈞也。」
純鈞劍,是傳說中鑄劍大師歐冶子的作品,是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單純從文字看,越王勾踐劍確實和它有點相似,比如越王勾踐劍的驚豔的確可謂「出水芙蓉」,而「列星」也可以對應劍身上的菱格等。雖然我們現在這麼說有點牽強附會,但按照越王勾踐劍的精美程度,至少也應該是五把寶劍中的一把。
因此,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人們一度懷疑,原先被確定為楚墓的墓葬,其實是越王墓。因為文獻記載和劍上的銘文,無一不證明這文物是越王的寶劍,那墓葬自然應該是越王墓。但是隨著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和文獻資料的查閱,人們發現這確實是楚墓,只是對為何越王劍出現在楚墓中,還有爭論。
有的專家認為,越王為了緩和和楚國的關係,曾經把一個女兒嫁給楚昭王,這把劍應該是其女兒的陪嫁。後來,楚王得到此劍後,又把劍賞賜給了楚國的貴族,便是現在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楚墓主人邵固。
還有人認為,這把劍是戰利品。根據文獻資料,約公元前309年到公元前306年之間,楚國出兵滅了越國。因此,這把劍很可能是楚國人從越國拿走的的。而在那之後,因有功,又賞給了楚國貴族邵固。
雖然史學界對為何越王劍出現在楚墓至今沒有統一的觀點,但對為什麼越王劍出現在楚墓中,也算是有了一個交代。
如何造一把越王勾踐劍?
在我們驚嘆越王劍的鬼斧神工時,也有不少人好奇古人是如何把它造出來的。
一般來說,我國的青銅劍都是採用了範鑄法製造的。但是越王勾踐劍,因其劍首的同心圓比較特殊,所以應該採用了分段鑄造,然後再接合的方法。即劍身和劍把分別鑄造,之後接合起來。
古人的範鑄法,一般用泥做模型,也叫泥範鑄法。因此,越王勾踐劍的鑄造,具體應該是:
首先,用泥土塑造出需要鑄造的劍身的的形狀,然後在泥模上刻畫需要的陰陽紋飾(凸起為陽,凹下去為陰)。等泥模晾乾或燒制變硬後,下一步才是製作範模,即真正的模具。
把劍身泥模的正面按壓在調好的細泥上,待細泥半乾,然後把泥模取下來,這就做好了正面範模。同理,就可以做出反面的範模。覺得不好理解的朋友,可以想像一下把劍的正反面分別按壓在沙灘上,這樣就得到兩個凹痕,這個凹痕即為模具。
然後,把兩片範模燒制變得堅硬,模具就算做好了。之後,把兩片模具對起來,從澆築口往裡倒燒化的銅液,等銅液凝固之後,劍身的鑄造就完成了。此處的理解,可以參考我們現在製作麵食用的模具。比如月餅模具,如果把兩片相同的模具合起來,就會得到一個兩面花紋的月餅。
當然,我們現在說的只是大體的理論方法,古人在鑄造時,要精細的多,而且可能要經歷許多次失敗才能成功。重要的是,現代技術檢測,越王勾踐劍的劍刃和劍脊材質不同,劍脊偏軟不易折斷,劍刃硬度高,比較鋒利,所以其很可能採用了二次澆注法,即先填充劍脊,之後用不同材質補充劍刃。而至於劍首的同心圓,則需要用到另一個工藝,輪製法。
輪製法,是用陶輪製作陶器的方法。根據考古發現,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其具體方法我們許多人都見過,加工陶坯時,把合好的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藉助陶輪旋轉的力量,用手完成陶器的塑形加工。
同理,越王勾踐劍劍首上的同心圓,很可能就是用此種方法製作的。只不過,在轉動之前,劍首可能要加熱以使其變軟,方便形成同心圓刻痕。而如果到現代,其實更簡單,只需要裝到車床上「車一刀」便可。
最後,劍身和劍把分別鑄造完成後,便可組裝拼接起來,進行打磨修飾,一把劍就完成了。
那麼,越王勾踐劍劍身上的菱形暗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根據現代技術研究,越王勾踐劍身的菱形暗格,應該是經受了硫化處理,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發藍工藝。所謂發藍,一般是指鋼材或鋼件在化學藥物中加熱到適當溫度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藍色或黑色氧化膜的工藝,因其一般為黑色,所以也稱發黑。
但是在古代,不可能有現代這樣的工藝。而且,如果劍身都經過硫化處理,不可能出現涇渭分明的菱形暗格。所以,這些有序排列且相互間隔的暗格,應該是把需處理的紋飾露出,不需處理的部分覆蓋,用含有硫化物的藥劑在合適溫度去「腐蝕」劍身(化學反應)。之後,再去掉覆蓋物,加之又經過了千年的氧化,便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結語:
以上,便是越王勾踐劍的由來和大體製造工藝。當然,這只是我們現代人進行的理論上的猜測,至於古人到底是不是這麼做的,我們也無法得知。
不過,在2004年,我國已經有專業團隊仿製成功了越王勾踐劍,並且其仿真度也得到了專家的承認,甚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都收藏了越王勾踐劍的複製品,而且,有部分複製品還被當做作外交禮儀的國禮。只是,為了防止被惡意仿造,越王勾踐劍的具體仿製工藝還是個秘密,並沒有對外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