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時鋒利無比,做工像現代工藝,古人是如何造出越王勾踐劍的?

2020-12-04 乇三千

在湖北省博物館,有個展品是入館必看的,它不僅是我國禁止出國展覽的國寶級文物之一,也是湖博的鎮館之寶,它就是越王勾踐劍。而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禁止出國展出,除了那次新加坡展被意外劃刻上一條傷痕外,還因其讓人難以置信的精美工藝和巨大的文物價值。

越王勾踐劍劍身雖略顯小巧,只有半米多點,但卻代表了先秦,甚至整個古代最高的鑄劍水平。經過千年的塵封,這把劍不僅沒生鏽,而且鋒利無比,一次可劃開近20張紙。更最令人驚豔的,則要數劍身上的黑色菱形暗格花紋,這些花紋不僅樣貌精美,而且排布規則,很像現代技術程序化的產品。

那麼,這把讓現代人都感到驚嘆的神劍,古人是怎麼造出來的呢?

越王勾踐劍的驚豔亮相

1965年,剛從北大考古系畢業一年的陳振裕被指派參與江陵望山1號楚墓的發掘工作。這年12月份,他開始進行最激動人心的部分——清理主棺的工作。

當打開棺室,映入眼帘的是一副保存完好的骨架和眾多陪葬品,其中有不少兵器,包括漆木弓和青銅劍等,而這青銅劍就是後來被命名為「越王勾踐劍」的天下第一劍。遺憾的是,因為這把青銅劍被放在漆木劍鞘中,為避免損壞,故現場沒有抽出寶劍查看,所以當時陳振裕沒有第一時間目睹其巧奪天工的真容。一直到第二天,保管員在清理出土文物時,神劍才橫空出世。

猛一看,這是一把濃縮的青銅劍。

為什麼說它濃縮?測量得知,它總長55.7釐米,寬4.6釐米,柄長8.4釐米,重只有875克。而其中劍莖不足8釐米,這對於手大的人來說,握感並不好,甚至手都放不進去。雖然青銅劍易折斷不能太長,但劍把如此之短,可見,這把劍很可能並非實戰,而是裝飾或觀賞之用,要麼就是勾踐本人身材嬌小,是量身定做。

但細看之下,這是名副其實的寶劍。

首先,寶劍雖埋藏地下千年,但劍刃鋒利度絲毫未減,甚至工作人員都不小心被它劃傷了手,以致有人開玩笑說「神劍埋藏千年,已經躍躍欲試了」。

之後由下往上看,便是劍首的11圈同心圓,最細的只有不足毫米。對我們現代人來說,因為有現代工具機,同心圓沒什麼難度。但對首次嘗試的古代人來說,其難度可想而知。

然後是劍格,一面使用了藍色的琉璃,另一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幾何圖案,這讓冷冰冰的殺人兵器多了幾分藝術感。

順著劍格往上看,便是最驚豔的劍身部分。劍身較寬,中脊突出,向兩邊逐漸呈現微微的過度弧形,在剛毅中透著一點溫柔!然而,還有更吸引人的,即劍身上的花紋。這些花紋層次分明且排列有序,仿佛手巧的書畫大師畫上去的一般。最重要的,它們摸上去凹凸感並不強,看上去卻是跟劍身顏色不同的黑色暗格,不像鑄造的,反而像後期貼上去的薄金屬片,很難想像兩千多年前有什麼工藝可以達到這種效果。

等欣賞完這些,你便會好奇這到底是誰的劍,竟如此精美絕倫!這時,你便會注意到劍身上那八個鎏金的古代字體。當然,古字體一般人是認不得的,直到後來經郭沫若、陳夢家等專家考證,才知道是「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會出現在楚墓之中?

《越絕書》中有記載,越王勾踐共有5把青銅寶劍,其中一把:

「揚其華,如芙蓉始出;觀其金爪,燦如列星之行;觀其光,深深如水溢於塘;觀其斷,嚴嚴如瑣石;觀其才,煥煥如冰釋;此所謂純鈞也。」

純鈞劍,是傳說中鑄劍大師歐冶子的作品,是古代十大名劍之一。單純從文字看,越王勾踐劍確實和它有點相似,比如越王勾踐劍的驚豔的確可謂「出水芙蓉」,而「列星」也可以對應劍身上的菱格等。雖然我們現在這麼說有點牽強附會,但按照越王勾踐劍的精美程度,至少也應該是五把寶劍中的一把。

因此,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人們一度懷疑,原先被確定為楚墓的墓葬,其實是越王墓。因為文獻記載和劍上的銘文,無一不證明這文物是越王的寶劍,那墓葬自然應該是越王墓。但是隨著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和文獻資料的查閱,人們發現這確實是楚墓,只是對為何越王劍出現在楚墓中,還有爭論。

有的專家認為,越王為了緩和和楚國的關係,曾經把一個女兒嫁給楚昭王,這把劍應該是其女兒的陪嫁。後來,楚王得到此劍後,又把劍賞賜給了楚國的貴族,便是現在出土越王勾踐劍的楚墓主人邵固。

還有人認為,這把劍是戰利品。根據文獻資料,約公元前309年到公元前306年之間,楚國出兵滅了越國。因此,這把劍很可能是楚國人從越國拿走的的。而在那之後,因有功,又賞給了楚國貴族邵固。

雖然史學界對為何越王劍出現在楚墓至今沒有統一的觀點,但對為什麼越王劍出現在楚墓中,也算是有了一個交代。

如何造一把越王勾踐劍?

在我們驚嘆越王劍的鬼斧神工時,也有不少人好奇古人是如何把它造出來的。

一般來說,我國的青銅劍都是採用了範鑄法製造的。但是越王勾踐劍,因其劍首的同心圓比較特殊,所以應該採用了分段鑄造,然後再接合的方法。即劍身和劍把分別鑄造,之後接合起來。

古人的範鑄法,一般用泥做模型,也叫泥範鑄法。因此,越王勾踐劍的鑄造,具體應該是:

首先,用泥土塑造出需要鑄造的劍身的的形狀,然後在泥模上刻畫需要的陰陽紋飾(凸起為陽,凹下去為陰)。等泥模晾乾或燒制變硬後,下一步才是製作範模,即真正的模具。

把劍身泥模的正面按壓在調好的細泥上,待細泥半乾,然後把泥模取下來,這就做好了正面範模。同理,就可以做出反面的範模。覺得不好理解的朋友,可以想像一下把劍的正反面分別按壓在沙灘上,這樣就得到兩個凹痕,這個凹痕即為模具。

然後,把兩片範模燒制變得堅硬,模具就算做好了。之後,把兩片模具對起來,從澆築口往裡倒燒化的銅液,等銅液凝固之後,劍身的鑄造就完成了。此處的理解,可以參考我們現在製作麵食用的模具。比如月餅模具,如果把兩片相同的模具合起來,就會得到一個兩面花紋的月餅。

當然,我們現在說的只是大體的理論方法,古人在鑄造時,要精細的多,而且可能要經歷許多次失敗才能成功。重要的是,現代技術檢測,越王勾踐劍的劍刃和劍脊材質不同,劍脊偏軟不易折斷,劍刃硬度高,比較鋒利,所以其很可能採用了二次澆注法,即先填充劍脊,之後用不同材質補充劍刃。而至於劍首的同心圓,則需要用到另一個工藝,輪製法。

輪製法,是用陶輪製作陶器的方法。根據考古發現,最早在新石器時期就出現了。其具體方法我們許多人都見過,加工陶坯時,把合好的泥料放在轉動的輪盤上,藉助陶輪旋轉的力量,用手完成陶器的塑形加工。

同理,越王勾踐劍劍首上的同心圓,很可能就是用此種方法製作的。只不過,在轉動之前,劍首可能要加熱以使其變軟,方便形成同心圓刻痕。而如果到現代,其實更簡單,只需要裝到車床上「車一刀」便可。

最後,劍身和劍把分別鑄造完成後,便可組裝拼接起來,進行打磨修飾,一把劍就完成了。

那麼,越王勾踐劍劍身上的菱形暗格,又是怎麼形成的呢?

根據現代技術研究,越王勾踐劍身的菱形暗格,應該是經受了硫化處理,類似於我們現在的發藍工藝。所謂發藍,一般是指鋼材或鋼件在化學藥物中加熱到適當溫度使其表面形成一層藍色或黑色氧化膜的工藝,因其一般為黑色,所以也稱發黑。

但是在古代,不可能有現代這樣的工藝。而且,如果劍身都經過硫化處理,不可能出現涇渭分明的菱形暗格。所以,這些有序排列且相互間隔的暗格,應該是把需處理的紋飾露出,不需處理的部分覆蓋,用含有硫化物的藥劑在合適溫度去「腐蝕」劍身(化學反應)。之後,再去掉覆蓋物,加之又經過了千年的氧化,便形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

結語:

以上,便是越王勾踐劍的由來和大體製造工藝。當然,這只是我們現代人進行的理論上的猜測,至於古人到底是不是這麼做的,我們也無法得知。

不過,在2004年,我國已經有專業團隊仿製成功了越王勾踐劍,並且其仿真度也得到了專家的承認,甚至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故宮博物院都收藏了越王勾踐劍的複製品,而且,有部分複製品還被當做作外交禮儀的國禮。只是,為了防止被惡意仿造,越王勾踐劍的具體仿製工藝還是個秘密,並沒有對外公布。

相關焦點

  • 青銅時代的奇蹟:越王勾踐劍為何千年不鏽,古人是如何做到的
    越王勾踐劍很快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號稱「天下第一劍」。至于越王勾踐的東西為何出現在楚墓,應該是因為戰國時期兩國聯姻,或者後來開戰,這件寶物流落到了楚國。那個年代雖然沒有網絡,越王勾踐劍的新聞在報紙、收音機裡火爆了很久。在國際上也很有名。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把劍為什麼經歷如此漫長的時間沒生鏽,還那麼鋒利?很多文物工作者和相關領域的工藝專家都試圖揭開這個秘密。
  • 1965年,越王勾踐劍在湖北出土,埋藏千年無鏽跡,18層紙輕鬆割斷
    1965年,越王勾踐劍在湖北出土,再次現世有一次驚豔了眾人。這把劍現如今還是湖北博物館鎮館之寶,和曾侯乙編鐘是一個地位。當時這把劍剛問世時,有人想用千匹駿馬和城池來交換,但是沒有得到。越王勾踐劍和純鈞劍是不是同一把已經不知道了,但是這把劍著實是非常珍貴。剛出土時,這把劍沒有任何鏽跡,當時有人蹭了一下劍刃,手立馬就流血了,甚至當時有工作人員直接調侃說:「這是要滴血認親的節奏」。從這把劍能夠把人手劃破來說,這把劍鋒利無比。
  • 兩千多年前的越王勾踐劍,出土後絲毫沒鏽,依舊削鐵如泥
    在越王勾踐的管理下,越國的實力也是越來越強大,所有百姓都非常高興,在公元前482年,在吳王參加黃池之會的時候,越王率兵一舉拿下了吳國,雖然吳王奮起反抗,但最終還是越國獲得了勝利。後來吳國也是發憤圖強,成功報仇,越王勾踐被俘虜成為了階下囚。
  • 越王勾踐劍的鋒利不可複製?現在隨便拿把菜刀穿越,都是絕世好刀
    我們的祖先在漫長的歲月中總結出了許多寶貴的生活生產經驗,如今我們想要探究古人的社會或者生活方式,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過那些出土的文物。文物之所以寶貴,並不僅僅因為它們本身是由金銀或者珍稀的美玉製成,更因為在文物本身,被賦予了不可以用金錢來衡量的歷史價值。它們是歷史的見證,保留了歷史的印記。
  • 越王勾踐劍是一柄神奇的寶劍,有個地方竟為它修了一座「劍」亭
    越王勾踐劍,是湖北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號稱「中華第一劍」,一直被世界人民矚目讚賞。可能您不知道,其實越王勾踐劍並非只有一把,甚至還有一個地方,專門為這把劍的複製品製作了一個特殊的紀念建築。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 X光下的「越王勾踐劍」,出現不為人知的一幕,專家:怎麼可能
    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是事件難得一見的寶劍。這個寶劍在被考古學家們發現時,還發生了一件趣事,那就是「滴血認親」。越王勾踐劍是勾踐眾多寶劍中的一把,但是也是最為驚豔世人的一把,這把寶劍鋒利無比,在考古學家發現它的第一眼,就將考古學家折服了。考古學家們小心翼翼地將越王勾踐劍帶回了實驗室,兩千多年為何不朽?這是科學家們的一個疑問。經過科學家們的研究觀察,越王勾踐劍給大家帶來了不可思議的結果。
  • 越王勾踐劍-兩千年如一日
    說到越王勾踐劍腦海裡就會出現幾個關鍵詞:青銅器,國寶,春秋戰國。這把劍是我國國寶之一,並不是因為這把劍的歷史,也不是因為它的背景。而是因為它自己的實力,出土後無任何鏽跡,寒光閃閃,十幾張報紙一劍兩段(這點現在的刀具不仔細磨刀都做不到)。
  • 被譽為「天下第一劍」的越王勾踐劍,為什麼會出土於楚墓之中
    說起這青銅劍,就不得不提到有著「天下第一劍」美譽的「越王勾踐劍」,以及其背後所隱藏的謎團。除此之外,越王勾踐還特別喜歡收集天下名劍,曾經有一位大名鼎鼎的鑑劍師看到越王勾踐的藏品「純鈞劍」後,嘆道:世間居然有如此稀世寶劍。越王勾踐死後,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諸多寶劍消失在歷史長河之中,屬實讓人心疼。一直到1965年12月,湖北省的一座楚人墓出土了一把古劍,其上銘刻著「越王鳩淺,自作用劍」八個大字,經過學者考古求證,這把寶劍的主人便是越王勾踐。
  • 千年越王勾踐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走展覽後遭嚴重破壞
    如果大家要在研究傳世名劍的時候,一定不得不說越王勾踐劍,因為它是實打實的流傳至今,還可以看到實物(在湖北省博物館),它也是當前傳世寶劍中製造工藝最為高超的一把寶劍。越王勾踐劍出土越王勾踐劍的發掘過程中還是比較具有傳奇色彩的,因為從它入土到出土接近兩千多年了。
  •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去展覽後,文物被嚴重損壞
    越王劍出土時「滴血認主」,新加坡借去展覽後,文物被嚴重損壞中國歷史是一部充滿戰爭的歷史,兵器在其中佔有著重要的地位,從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兵器鍛造技術的革新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歷史上著名的寶劍「越王勾踐劍」即是一個典型的範例。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光潔如新,真的一次可劃破18層紙?什麼材料?
    而這把寶劍被發現時就更加奇特了,歷經千年風霜,居然沒有一點點鏽跡,光潔如新,就像是一把剛剛造好的劍。越王勾踐劍製作十分精美,堪稱國之瑰寶,那麼一把歷經了2000多年時間磨蝕的劍,是如何保持如此鋒利的呢?說起來有些令人不可思議,通過現代技術,專家發現把寶劍的表面有硫化銅,而硫化銅作為一種防腐劑,是近代才出現的。
  • 越王勾踐劍,不僅是一把武器,更是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
    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出土在望山楚墓,現被收藏於湖北博物館。因為上面刻有「越王自作用」幾個字得名。據傳,它鋒利無比,只用稍加用力就可以劃破二十層白紙。據監測,成分其中錫的淨含量約為16%~17%,劍身幾千年不化不腐。
  • 越王勾踐劍其實是史前文明遺物?它的性能遠遠超越時代
    (你不知道的靈異事件第41講)60年代中國發現了神奇的越王勾踐劍。這柄劍極為特殊,具有超越當年時代的特殊性能。一種說法,它是史前文明的遺物。聽薩沙說一說吧。以上扯了這麼多,我們再看看這柄勾踐劍。勾踐劍出土以後,就有很多神奇不同尋常的地方。
  • 這些武器歷經千年,依然鋒利無比
    古人的鍛造技術還比較初級,大多出土的兵器都是鏽跡斑斑,風化腐蝕,磨損的不成樣子。但總有一些結合了古人最高智慧結晶的利刃,歷經千年,依然鋒利無比!一.吳王夫差矛出土於1983年,距今2500餘年,出土之時,連考古人員都驚嘆,實在太精美了,太鋒利了。要知道這是一件青銅劍。上書銘文八字:「吳王夫差,自乍(作)用劍」。字口錯金,至今仍光亮如新。能保存兩千多年依然鋒利無比,春秋戰國的神兵利器可見一斑!
  • 越王勾踐劍出土後,一次可劃破二十多層紙?考古專家:是真的
    有「天下第一劍」之稱的越王勾踐劍,在剛出土的時候確實劍氣如虹,寶劍出鞘那一刻,絲絲寒氣讓人膽顫,當然,這柄寶劍的鋒利程度也毋庸置疑,因為考古專家譚維四親自做過一個實驗,在一張桌在上鋪上厚厚的一疊紙,然後用越王勾踐劍劃在紙上,結果輕鬆劃破了二十多張紙,要知道,當時譚維四並沒有用力,越王勾踐劍的鋒利程度可見一斑
  • 金屬都會生鏽,越王勾踐劍為何2000年不生鏽,用雷射掃描發現原因
    在我國經歷了多種多樣不一樣的時期,也出土了許多 把名劍,例如吳王光劍便是一個非常好的案例,該冷兵器應屬春秋戰國末期的青銅器,是吳王夫差的專享武器。這把銅劍在1974年被一位群眾不經意中挖到,劍上面有篆書佳字,專家一眼就看得出這把劍非同一般,出土的那一刻,吳王光劍依然銳利極其,這把劍間距如今也是有2000很多年的歷史了。
  • 古墓出土4大逆天文物,一件像遠古手機,圖3確定不是穿越?
    除了中原文明的「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有關太陽的神話傳說之外,還有在古蜀國時也有相關類似的傳說。在如今的古墓挖掘中,也出現了不少與古蜀國太陽有關的文物,有一件是金沙遺址出土的「太陽神鳥」和另外兩件是三星堆出土的「青銅神樹」以及「太陽輪」,當然,這三件是比較著名的。這太陽輪看起來非常的逆天,似乎不像是考古家所說的祭祀太陽神之物,更像是古人的天文儀器以及現代汽車的方向盤。
  • 上世紀湖北出土越王勾踐劍,專家用X射線檢測後,為何連說不可能
    大家都聽說過越王勾踐,他是一個應該是眾所周知的人物,正所謂大丈夫能屈能伸,臥薪嘗膽,在古代,這種人物有很多,都是非常厲害的人物,也是值得我們敬佩的人物為,他忍辱負重,在夫差手下盡心竭力地諂媚,最後終於徹底打消夫差的疑慮,順利返回家鄉,得以暗中發展事業。
  • X光下的「越王勾踐劍」,出現神奇的一幕,美國專家:這怎麼可能
    兵馬俑挖掘出「神劍」,4年後真的「神劍」出土當時有一座士兵俑「踩」在了一把青銅劍的上面,青銅劍被士兵俑壓彎,為了不破壞青銅劍的完整,周圍的文物都被搬開了,隨後考古學家慢慢的移開了士兵俑,開始清理這把被壓彎的劍,但是隨著劍上的泥土逐漸減少,劍居然開始慢慢地恢復了形狀,等到考古學家挖出這把劍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