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494年,無錫太湖的馬山一帶,吳、越兩國在這裡狠狠打了一架,結果越王勾踐大敗虧輸。
如果勾踐的臉皮薄那麼一點,演技差一點,越國早就完了。但他以極強的忍耐力在屈辱中苟活,臥薪嘗膽數年之久,拼命發展國力。
二十年後,勾踐揮師攻滅了吳國,夫差自殺,勾踐成為最後一個春秋霸主。
勾踐當初為了討好吳王,給對方進獻過不少寶貝,比如屈盧之矛,步光之劍。這些東西或許還深埋在地下。
數十年前的一次考古發掘中,有個重大發現,出土了一把勾踐自用的青銅寶劍,越王勾踐劍。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湖北江陵地區正在修一條水渠,從荊門的漳河引水灌溉農田。天氣太乾旱了,當地整整兩年沒有下雨。
到1965年,水渠挖到了荊州古城北邊的紀南城一帶,據說這是春秋時代楚國的郢都遺址。
在紀南城西北約七公裡的地方,施工人員發現了異樣。和其他地方堅實的土層不同,這裡的土層疏鬆,似乎被人挖動過。
要知道,江陵地區地處上古時代的雲夢澤周邊,土地肥沃,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這裡的古墓很不少。
立刻有人把這個情況通知了當地文物部門,考古專家火急火燎地趕來,生怕現場遭到破壞。
經過仔細的勘測,考古隊驚喜地發現,這一帶竟然有五十餘座古墓。夠他們忙活好一陣子了。陸續出土的文物證明,這一帶都是楚國的墓葬。於是專家稱其為望山楚墓。
在清理規模比較大的望山一號墓時,先是挖出了數百件隨葬品,青銅器、玉器和漆器都有。考古隊非常興奮,初步判斷這座墓埋葬的應該是楚威王或者楚懷王之前的貴族。
離墓主的棺槨越近,專家們越激動,肯定會有更讓人驚喜的發現。
1965年12月,考古隊員小心翼翼打開瞭望楚一號墓的內棺。他們果然沒有失望,墓主的遺骸旁邊,赫然放著一把插在木質劍鞘裡的青銅長劍。
次日,經過小心細緻的清理,考古人員才慢慢地抽出這把長劍。所有在場的人都 吃了一驚,時隔兩千多年,這把青銅劍竟然沒有絲毫鏽跡,劍身明亮,寒氣逼人。
這把劍製作非常精美,又異常鋒利。劍長55.7公分,寬4.6公分,劍柄長8.4公分。劍首向外翻卷,作圓箍形,上面鑄有11道同心圓圈,極其精細。最細的圓箍處,如同一根頭髮絲。
靠近劍柄的劍格部分,鑲著藍色玻璃,後面鑲嵌的是綠松石。考古人員拿到暗處看了看,寶石發出隱約的藍光。
這把劍的劍身非常漂亮,黑色的菱格形花紋縱橫交錯。最重要的是,劍身的一面靠近劍柄的部位,刻著八個古老的鳥篆體文字。經鑑定識別,這八個字是「越王勾踐(鳩淺)自作用劍」。
這個鑑定結果立刻轟動了考古界,成為當時的大新聞。兩千年前的傳奇國君用過的寶劍,竟然以這樣的方式出土了。越王勾踐劍很快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號稱「天下第一劍」。
至于越王勾踐的東西為何出現在楚墓,應該是因為戰國時期兩國聯姻,或者後來開戰,這件寶物流落到了楚國。
那個年代雖然沒有網絡,越王勾踐劍的新聞在報紙、收音機裡火爆了很久。在國際上也很有名。主要的原因就是,這把劍為什麼經歷如此漫長的時間沒生鏽,還那麼鋒利?
很多文物工作者和相關領域的工藝專家都試圖揭開這個秘密。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國內的關金屬分析測試科技手段還比較落後,人們起初只能靠猜測,各種說法都有。
當時有法國學者提出,勾踐劍不鏽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做了表面硫化處理。這一說法得到很多學者的認可。
1977年,經國家文物部門批准,中央電視臺動用勾踐劍拍攝紀錄片《古劍》。攝製組專門用一摞紙試了試這把劍的鋒利程度。結果輕輕一划,就割破了20層。
恰巧,當時的復旦大學靜電加速器實驗室幾位專家提出,他們有辦法給勾踐劍做科學測定。於是這把稀世名劍被送到了上海驗明正身。
經過幾輪細緻的檢測分析,結果出來了。既然是青銅劍,勾踐劍的鑄造用料也不外乎是青銅和錫,此外還含有少量的鉛、鐵、鎳和硫等成分。劍身上漂亮的黑色菱格紋理,用了硫化處理的工藝。這說明先秦時代的古人就掌握了硫化的方法。
復旦大學的專家還感嘆,這把劍的劍刃精磨水平,完全可以與現代精密工具機的工藝媲美。
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了勾踐劍不生鏽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它的劍身上竟然鍍了一層極薄的含鉻金屬。
這個發現再次震動了學界。因為鍍鉻工藝比較複雜,人們實在想不出兩千多年前的工藝條件是如何做到的。
鉻是一種極耐腐蝕的金屬,並且耐高溫,熔點大約是四千攝氏度。地球上鉻的儲量很少,提取困難。現代的一些螺絲刀等工具的刀頭部分會使用鍍鉻工藝,提高工具的使用壽命。
由此,科研人員得出了勾踐劍歷經千載仍然明亮如新的原因。
銅本是就是一種不活潑的金屬,在常規環境中生鏽很慢。何況勾踐劍的表面還有一層更厲害的含鉻防鏽「鎧甲」。再就是墓室的環境把劍身和氧氣隔絕開來,所以勾踐劍能夠長久保持著光亮。
那麼問題又來了,國內外學界都很難相信先秦時代的中國工匠懂得鍍鉻的工藝。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曾有人懷疑,這把勾踐劍應該是誤打誤撞鑄造出來的,千年不鏽的奇蹟可能是個孤品,只此一件。
不過,1994年的的考古大發現推翻了這種猜測。世界第八大奇蹟秦始皇兵馬俑坑裡捎帶出土了19把青銅劍。這些劍和越王勾踐劍一樣,全都光亮如新,鋒利無比。經測定,這批青銅劍的劍身上都有一層鉻鹽化合物。
兩千多年前的鍍鉻青銅劍居然組團出現,好像是約好了一起聲援勾踐劍。這一次國內外學界都為之轟動。沒人再懷疑中國古人的智慧。現代的鍍鉻工藝是德國在1937年發明的,美國到1950年才掌握了這個技術。
勾踐劍不鏽的謎團解開了,然而學界更想知道古人究竟用了什麼鑄造方法。可惜這個謎團無從揭曉。
最後說一句,越王勾踐劍並不是永不生鏽,也在極緩慢地生鏽,不容易看出來而已。它已經沒有當年剛剛抽出劍鞘時那麼光亮了。
參考文獻:《國寶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