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劍於1965年出土在望山楚墓,現被收藏於湖北博物館。因為上面刻有「越王自作用」幾個字得名。據傳,它鋒利無比,只用稍加用力就可以劃破二十層白紙。據監測,成分其中錫的淨含量約為16%~17%,劍身幾千年不化不腐。
不僅如此,這還是一把做工精密的青銅劍。綠松石嵌滿了它的劍柄,精密的環形布滿了它的劍首,偏黑的格紋布滿了劍身。劍身的中脊和它兩側的刀刃組成了它英姿颯爽的外表。它雖短小精悍,第一眼看到的人都會因為它精巧的尺寸吃驚,號稱天下第一的劍竟然如此短小?
但憑著短小的尺寸,它能在眾多利劍中脫穎而出,並不是憑它華麗的外表,也不是憑它高超的工藝,而是因為它伴隨越王勾踐歷盡歲月,一雪前恥的經歷,見證了一段滄海浮沉的亂世春秋。
我們都知道成語「臥薪嘗膽」講的便是春秋末年的那段歷史,它作為一個強國夢的載體流傳至今。公元494年,吳越爭鋒,越國戰敗。越王勾踐被迫在吳國底層做一些苦活。雖然勾踐心高,但在當時的情況下他也不得不裝出一副對吳王順從的假象,變成了眾人的取笑的對象。
越王為了警醒自己在吳受到的屈辱,每天睡在冰冷的木柴上,甚至在門口吊上一顆苦膽,每逢出門時嘗一下,以此來告誡自己所受的屈辱。在取得吳王信任後, 吳王回國苦練軍隊,終於在十年之後攻入吳國,取得勝利。不僅一洗之前的恥辱,還乘勝追擊,攻打中原,成為當時一大強國。
越王勾踐劍符合了中國人傳統的審美觀念,不僅如此,它還包含了曲中帶直、柔中帶剛、能屈能伸、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內涵。因此,稱這把見證歷史的短劍為天下第一不足為過。
很多人都有一個疑問,「是勾踐創造了這把劍?」還是「這把劍創造了勾踐?」在我看來,是勾踐創造了這把劍。如果沒有他,我們只會認為這劍只是一把做工精美的劍。如果不是他十年臥草蓆嘗苦膽,怎麼會雪洗在吳國所受之辱,如果不是越王十年堅持,怎麼會有後來強大的越國?
現在大家應該明白了這件珍寶的獨特之處了吧,它所賦予歷史的含義,就是我們應當繼續將其不放棄的內涵代代傳承。越王勾踐劍,不僅是一把武器,更是一種永不言棄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