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越王勾踐劍腦海裡就會出現幾個關鍵詞:青銅器,國寶,春秋戰國。這把劍是我國國寶之一,並不是因為這把劍的歷史,也不是因為它的背景。而是因為它自己的實力,出土後無任何鏽跡,寒光閃閃,十幾張報紙一劍兩段(這點現在的刀具不仔細磨刀都做不到)。
該劍長55.7釐米,寬4.6釐米。劍格鑄有黑色菱形暗紋,劍鞘正面鑲藍色琉璃,背面鑲綠松石花紋。劍首為圓箍形,內有11道同心圓圈。劍身整體經過硫化處理,耐腐蝕性和強韌程度得到極大地提高,說明中國古人在金屬的冶煉和表面處理方面的技術達到了極高的水平。
在2000年前鑄造一把這樣的劍是很難很難,在當時可以說是絕對頂尖冶煉工藝。主要的製造難度集中在「冶煉」和「表面處理」。當然,現在冶煉工藝來製作難度不大,並且現在鋼比青銅更加堅硬,韌性也勝過青銅。
上面的【鳥篆銘文】(鳥書銘文)八個字根據專家判斷(很好看但很難辨認)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
不考慮其考古上的價值,其作為兵器本身的實用性能也非常值得稱道。根據報導,當它在望山一號楚墓中的黑漆木箱裡被發現後,還曾一名考古人員的手指割破。有人再試其鋒芒,稍一用力,便將16層白紙劃破。
再看看出土後的鋒利度,沒圖沒真相,下面上圖。
這就很難得了,2000多年依然這麼鋒利,大家應該都知道,出土的金屬器物,大多有一定的鏽蝕程度。不管是不是深埋地下。保存這麼高年限並且完整保存下來,世界少有。
1977年研究人員分析劍身不同的部位分布不同成分的:銅、錫、鋁、鐵、鎳、硫等成分組成的青銅合金。
經過科學技術不斷的發展,這些探索精神爆發的各大研究院以及各大學教授們又發現劍身上被鍍上了一層含鉻的金屬! 表層金屬輕度氧化形成保護膜,阻止了進一步氧化。這麼說大家可能不明白這有什麼區別,如果真的是鉻,那就厲害了。
鉻是什麼呢?鉻是1797年法國化學家 沃克蘭從當時稱為紅色西伯利亞 礦石中發現的這種鉻鹽氧化處理是近代才掌握的先進工藝。據說德國在1937年,美國在1950年才先後發明並申請專利,而且只有在一套比較複雜的設備和工藝流程下才得以實現。
關於鉻這種金屬在我國無獨有偶, 從秦兵馬俑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長86釐米劍身上有8個稜面,極為對稱均衡。它們歷經2,000年,從地下出土,卻無蝕無鏽,光潔如新。用現代科學方法檢測分析,這些青銅劍表面竟塗有一層厚約10微米的氧化膜,其中含鉻2%。
這樣一說感覺,古人比我們現代人牛多了啊,我們現在發現的先進技術,老祖宗們早就用過了。
中國人對於冷兵器有特別的感情,一般君王,諸侯,將軍都是要配劍的,代表著身份。在中國劍有兵器之祖的說法。
越王勾踐劍,完美的將歷史價值、文化價值與實用價值融合為一體,代表著中國青銅劍的最終水準,無愧於「國家寶藏」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