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兩百多年前 中國已打出天然氣氣井(圖)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古代挖煤時出現天然氣。

  ■中國古代石油的發現。

  煤、石油、天然氣三大重要能源,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及工農業生產中運用廣泛。 當今世界,能源短缺成為一些國家共同面臨的問題。2014年5月21日,中俄籤訂《中俄東線天然氣合作項目備忘錄》、《中俄東線供氣購銷合同》。雙方商定,從2018年起,俄羅斯開始通過中俄天然氣管道東線向中國供氣,累計30年。在此,讓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中國古代能源利用和開發的進程。

  50萬年前「北京人」會用火

  在距今170萬年以前的雲南元謀人遺址和大約同一時期山西芮城西侯度遺址中,發現了人類最早的用火遺蹟。在距今50萬年以前的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居住的巖洞裡,上、中、下部都找到了「灰燼層」。在「灰燼層」中,草木灰中夾雜著木炭、石頭和獸骨,灰燼按一定部位成堆分布,這說明北京人已有意識地用火。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古人類不斷總結經驗,尋找著人工取火的方法,終於發現鑽木可以取火。一般認為人工取火大約出現在舊石器時代的晚期。

  西漢開始用煤冶鐵

  煤炭,中國古代稱「石炭」、「烏薪」、「黑金」、「燃石」等。最早記載煤的名稱和產地的著作是戰國時期的《山海經》。《漢書·地理志》上也記載:「豫章郡出石可燃,為薪。」說明煤已用於江西南昌附近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1975年,根據對河南鄭州古滎鎮冶鐵遺址的挖掘,發現當地從西漢中葉至東漢前期,是以煤為動力冶鐵的。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的《水經注·河上》是首次在文獻中記載用煤冶鐵。三國時期的曹操在鄴都興建冰井臺,井深50米,貯煤數十萬公斤。南北朝時我國北方家庭已廣泛使用煤取暖、燒飯,唐朝時我國南方也廣泛使用煤了。宋朝時,煤炭在京都汴梁已是家用燃料。莊季裕在《雞肋篇》云:「數百萬家,盡仰石炭,無一家燃薪柴火者」即是明證。元朝時,義大利的馬可·波羅看到中國用煤盛況,並在他寫的《馬可·波羅遊記》一書中做了記載,致使歐洲人把煤當成奇聞傳頌。

  明朝時,煤炭已是冶鐵的主要燃料。著名科學家宋應星在他的《天工開物》一書中就有關於「冶鐵」的記載,提到用煤的約佔十分之七。他還記述了當時採煤時以長竹筒伸向井底,以排除毒氣的方法。

  中國宋朝時已用焦炭煉鐵,1961年在廣東新會縣發掘出的南宋煉鐵遺址中,除發現有爐渣、石灰石、鐵礦石外,還發現焦炭。目前所知,這是世界上用焦炭煉鐵的最早實例,說明中國用煤煉焦,比歐洲早了500多年。

  公元1世紀出現「石油」

  石油在古代又稱「石漆」、「水肥」、「石脂」、「猛火油」、「雄黃油」、「石腦油」等。最早記載石油的文獻是公元1世紀的《漢書·地理志》。書中云:「高奴,有淆水可燃。」高奴即今陝北延長縣一帶。《後漢書·郡國志注》對石油產地、性質作了較詳細的描述:①石油產於石下;②比水輕,像肉汁一樣浮在水面,但不能吃,有毒性;③燃燒時,發出明亮的光焰;④有了正式名稱——石漆。

  到了晉時,石油不但用作燃料,還用於機械潤滑。北魏至隋唐時代,中國西北多處發現石油,勞動人民用石油塗牛皮,既可潤澤皮革又可防水。宋朝時,勞動人民開始用含蠟量極高的固態石油製成蠟燭,用以照明。宋朝著名科學家沈括發明用石油作墨,最早把石油用作石油化工原料,他在《夢溪筆談》中明確提出「石油」一名。

  現代人們對石油的利用,是根據它的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化學成分和其他特點來決定的。

  石油是液體,比重小於水,比其它燃料容易開採,並且佔有容積小,容易運輸。同時,和一般燃料比較,它的可燃性好,發熱量高。石油還有易燃燒、燃燒充分和燃燒後不留灰燼的特點,正符合內燃機的要求。所以,不論在陸地、海上或空中交通運輸,石油都是重要的動力燃料。在軍事上,石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之一,許多新型武器,如超音速飛機、有些飛彈和火箭,也都是用石油提煉出的產品作燃料的。石油在工業燃料和現代農業機械燃料中所佔的比重,也正在不斷上升。

  另外,石油具有粘性,可以煉製出優質的潤滑材料。我們知道,如果沒有潤滑劑來減少摩擦和磨損,機器就無法運轉。特別是在尖端科學技術,如原子彈、宇宙航行等方面,更需要具有耐高溫或低溫、防水、抗輻射、抗腐蝕、抗氧化、耐高壓、高真空等特殊性能的潤滑材料,這也都離不開石油。

  人們利用石油是有機化合物的這個特點,來煉製各種石油化學產品,在人們的吃、穿、用等生活各方面加以利用。根據目前所知道的,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製成的產品,如人造橡膠、塑料、染料、香料、炸藥、醫藥用品、糖精、肥皂、合成纖維、合成洗滌劑等等,已經有五千種以上。

  石油在農業上除了做農業機械的燃料之外,還可以製成合成農藥、合成肥料、土壤覆蓋劑、噴灑劑以及動植物的生長刺激劑等。這對促進農業增產有著重要作用。

  石油全身都是寶,就是提煉剩下的殘渣──瀝青(柏油),也可以用來鋪柏油馬路。

  兩千多年前我國就有史料記載天然氣的使用

  最先記載中國用火井煮鹽的是晉朝張華所著《博物志》,這在人類能源史上記下了光輝一頁,它比英國十七世紀使用天然氣約早十三個世紀以上。中國古代天然氣的開採和掘井技術與鹽井開採緊密相連。四川開鑿的許多鹽井,同時也是天然氣井,當時叫火井。

  中國古代人民採集石油和天然氣有十分悠久的歷史,從發現「澤中有火」,我國人民開始了利用石油天然氣的歷史,特別是通過鑽鑿油井合併來開採石油和天然氣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

  天然氣是石油的共生物。它的發現時間,當在開鑿鹽井的同時或稍後。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鹽的情況。公元一、二世紀,四川成都的製鹽者,已成熟地掌握用天然氣熬製食鹽的技術。

  晉朝人常璩寫的《華陽國志》裡,描述秦漢時期應用天然氣有一段話:臨邛縣「有火井,夜時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頃許如雷聲,火焰出,通耀數十裡。以竹筒盛其火藏之,可拽行終日不滅也。」

  這段話向後人透露了兩條消息:早在兩千多年前,人們就用竹筒裝著天然氣,當火把點火走夜路。用天然氣煮鹽,火力比普通火力大得多,出鹽多。

  「火井沉熒於幽泉,高煙飛煽於天垂」。這是晉代人對四川火井的詩意描寫。比這更早些,西漢楊雄在《蜀都賦》中,已把火井列為四川的重要名跡之一,可見火井由來已久。從出土文物東漢畫像磚上刻畫的「煮鹽圖」中可以看到當時天然氣利用的實例。至於利用天然氣煮鹽,人們在實踐中,認識到天然氣能自燃而不助燃的性能,漢代就已克服了火井爆炸的困難,並且還用竹筒盛裝天然氣,類似今天的儲存天然氣的氣罐,創造利用天然氣的方法。關於利用火井煮鹽更詳細的記述,則見於《天工開物》,書中還繪有火井煮鹽圖。

  南宋時期,成都邛崍縣天台山的一片山坡上,常常有一縷縷帶臭味的怪氣冒出來,燻得周圍的莊稼全都枯萎了。當地百姓不知是什麼妖怪作祟,修了座寶塔鎮住氣眼,從此再不冒氣影響莊稼了。這怪氣就是天然氣。

  為了開發石油和天然氣,中國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逐步發明創造了一整套鑽井技術。遠在二千二百多年前的戰國時代,中國人的祖先就已開鑿較深的井,自漢代以來,勞動人民進而推廣和改進了鑽井機械。據《蜀中廣記》記載,東漢時期,「蜀始開筒井,用環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到宋代深井鑽掘機械已形成一項相當複雜的機械組合。普遍廢棄了大口淺井,鑿成了筒井。到了明代,鑽井機械設備和技術有了更進一步的發展。

  中國在公元前211年鑽了第一個天然氣氣井,據有關資料記載深度為150米(500英尺)。在今日重慶的西部,人們通過用竹竿不斷的撞擊來找到天然氣。天然氣用作燃料來乾燥巖鹽。後來鑽井深度達到1000米,至1900年已有超過1100口鑽井。

  到1659年在英國發現了天然氣,歐洲人才對它有所了解,然而它並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從1790年開始,煤氣成為歐洲街道和房屋照明的主要燃料。在北美,石油產品的第一次商業應用是1821年紐約弗洛德尼亞地區對天然氣的應用。他們通過一根小口徑導管將天然氣輸送至用戶,用於照明和烹調。

  ——本報綜合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報】「中國天然氣之父」與天然氣工業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著名科學家戴金星,被譽為「中國天然氣之父」。作為我國煤成氣理論的先驅和奠基人、中國石油勘探開發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61年畢業於南京大學地質系的戴金星投身中國天然氣事業迄今已整整53年。  時光荏苒,五十餘載彈指一揮間。  戴金星今年恰逢八十華誕,曾經懷抱一腔報國情懷的青年如今已是滿頭銀髮的慈祥老者。
  • 頁巖氣將成天然氣產業核心增長點丨產業觀察
    3月底,中國石化發布消息稱,中國石化頁巖氣勘探開發獲重大突破:威(遠)榮(縣)頁巖氣田提交探明儲量1247億立方米,今年將建成10億立方米產能;丁山-東溪區塊國內首口埋深大於4200米的高產頁巖氣井——東頁深1井,試獲日產31萬立方米高產氣流,突破了埋深超4000米頁巖氣井壓裂工藝技術。圖為東頁深1井試獲高產頁巖氣。
  • 西北油田嘴流公式解氣井計量難題
    中國石化新聞網訊 日前,由雅克拉採氣廠開發研究所承擔完成的「嘴流公式在雅克拉單井計量中的應用及其簡化形式」通過驗收,並在6個立項項目考核評分審查中獲得一等獎。該項目圓滿完成任務書的各項計劃內容,評定結果為優秀。    隨著雅克拉主力氣田進入開發中後期,受凝析氣藏烴類流體相態、氣液比等的影響,天然氣產量計量易出現較大誤差,成為油氣藏開發動態分析的「攔路虎」。
  • 塔裡木油田:我國壓力最高氣田 破解氣井取樣難題
    中國石油網消息(記者蘇華 通訊員廉逸)11月23日,吳軍對克深13-5井一番檢查後,用新型取樣器開始取樣,這款油井工作狀態檢測器的投入使用,徹底解決了國內壓力最高氣田的取樣難題。
  • 南海爭議再起,中國海警南沙瓊臺礁圍觀馬來西亞軍艦,現戲劇一幕
    根據媒體最新消息,中國海警艦船和馬來西亞軍艦在南沙瓊臺礁爆發對峙。據消息稱11月下旬,中國海警艦5402艦在南沙瓊臺礁與馬來西亞瀕海任務艦「馬來劍」號發生對峙。瓊臺礁是南康暗沙中的一個暗礁,近年來已發現出現了一塊面積約80平方米的沙洲。2013年馬來西亞在礁上修建燈標助航設施以宣示主權,後來被中國拆除。
  • 氣井洩漏幾天幾夜堵不住 智能凝膠出馬搞定
    第五站  西南石油大學·油氣藏地質及開發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中國幅員遼闊,能源豐富。位於西南部的四川更是油、氣富饒之地,只是地勢地貌複雜,油氣開採難度不淺。當位於重慶開縣的氣井發生重大洩漏幾天幾夜堵不住時,實驗室研發的智能凝膠立下了堵漏頭等功。如今,四川作為新能源頁巖氣的全國最主要開採基地,勘探、開採技術的研發成為了該實驗室目前最重要的責任之一。目前,實驗室已經解決了勘探可開採頁巖氣田的技術難題,技術國內一流。
  • 中國頁巖氣:從「一片空白」到「一抹亮色」
    重慶涪陵頁巖氣開採現場百 度位於四川省威遠縣的一口頁巖氣井。圖為工人在現場作業。百 度《中國知網》作為一項重要的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在實現全社會知識資源傳播共享的同時,也從一個側面忠實記錄下中國在各領域的發展進步的軌跡。
  • 百公裡氣耗32公斤,重汽天然氣車火了!
    百公裡氣耗32公斤,重汽天然氣車火了!   最近重汽銷售部朋友圈裡有一句話傳炸了,「中國重汽德國曼天燃氣發動機MT13,自重最輕,馬力最大(430馬力),百公裡平均氣耗僅為32公斤,僅32公斤!僅32公斤!」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 延長油氣勘探公司年交售天然氣突破50億方大關
    另一方面,所屬各單位狠抓項目建設和天然氣措施增產工作,子長東和延長東兩個地面集輸項目順利建成投產,實現新增產能10.2億方。公司技術人員還通過深入研究氣井動態變化,加強地層研究和氣井措施等,實現措施增氣9700萬方,為順利完成全年55億方交氣任務備足了「底氣」。
  • 悄悄告訴你中國南海資源到底有多豐富?
    越南和菲律賓等國家為什麼要和中國爭南海諸島?枕頭君今天帶大家看看南海資源有多豐富?  南海有多大?南海國際上通稱南中國海,是中國南方那個被陸地大體圍繞的整體水域:北靠中國大陸和臺灣島,東接菲律賓群島,南鄰加裡曼丹島和蘇門答臘島,西接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
  • 鏡頭裡 兩百多種鳥兒在「飛翔」(圖)
    鏡頭裡 兩百多種鳥兒在「飛翔」(圖)愛鳥人高厚忠30年跋山涉水覓鳥蹤自從30年前,被一隻尾羽修長優美的壽帶鳥驚艷后,高厚忠的生活就被各種鳥填滿了,30年來,拍下了無數的照片,記錄下了200多種鳥類,不乏珍稀種類。目前,他和夥伴們正在為編撰安徽的《鳥志》而努力收集資料。[與鳥結緣]蹲守10餘天拍下壽帶鳥高厚忠在安徽省觀鳥會的會員中,年齡算較大的,退休前他是中科院的工程師,從事電子研究,與鳥類結緣,還得歸功於一隻漂亮的壽帶鳥。
  • 南海天然氣水合物儲量驚人
    金慶煥:走向藍海,發展海洋經濟,就不能忽視石油天然氣。根據聯合國統計,世界海洋經濟格局中,海洋油氣產業的佔比高達50%左右。我們甚至可以說,開發好了海洋油氣,就是發展好了海洋經濟。  現在我們的認識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這就是因為天然氣水合物這種資源的出現。
  • 中國超級頁巖氣田在涪陵被發現,儲量近2000億方,外媒:要發財了
    黑色頁巖中豐富的古生物有機質,經過埋藏,隨著溫度和壓力升高,生成天然氣。具有開採壽命長和生產周期長的優點,使得頁巖氣井能夠長期地以穩定的速率產氣。而我國頁巖氣資源潛力大,初步估計我國頁巖氣可採資源量在36.1萬億立方米,與常規天然氣相當,略少於淺煤層氣地質資源量的約36.8萬億立方米。
  • 兩百多年前,他和他的家族開啟了月捐創舉
    彭氏家族自江西遷至蘇州已有十多代人,逐漸成為蘇州著名的科宦世家,族中有為高官多清廉,族人多不擅長經商,最富不過中產。 兩百多年前的月捐創舉 彭紹升在創辦施棺會(1772年)、恤嫠會(1774年)籌集善款時,採取按月分募的方式,這個小小的創舉,使得月捐的歷史推到了兩百多年前。據不完全考據,彭紹升可以說是發起月捐的先行者。今天的慈善公益人或許能從中獲得一些啟發。
  • 現代科學的某些發現,其實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
    所以,佛陀非常了不起,現代科學的某些發現,其實佛陀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提出了,只是人們沒有意識到而已。選自《雪漠智慧課程》,雪漠著,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
  • 天然氣行業典型企業業務規劃分析
    02、以中石油為例看天然氣上遊企業業務規劃目前我國天然氣最大的生產商是中石油,2019年,中石油天然氣產量1503億立方米,其中,國內1188億立方米,同比增長8.6%,佔國內天然氣產量的69.9%。與此同時,中石油也多渠道引進國外天然氣資源,構築多元化能源供應體系。
  •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
    兩千多年前,中國人就頓悟了中華文化在人類歷史上是最完善、連續和擁有著深刻內涵的一種文化,而中國人的信仰在世界上也是別具一格、獨一無二的。在現代國人的眼中,神就處於一種「信則有,不信則無」的境況。它不同於西方信仰中的上帝,無所不能,創造萬物。可以說中國人的信仰在世界上都是一種謎一樣的存在。敬神如神在,可來可不來,不來神不怪。
  • 天然氣發電將加速中國能源轉型(跨國公司在中國)
    在通用電氣(GE)全球副總裁、GE燃氣發電中國區總裁楊丹看來,全球積極推進能源轉型的態度正為天然氣發電開闢出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中國更將成為其中的領跑型市場。  天然氣發電減排優勢明顯  有數據顯示,在所有化石燃料中,天然氣發電機組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