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去過南極到過北極走過七大洲,在可可西裡曾險些命喪熊口

2020-12-05 跟子衛趣旅行

原創/驢叔

野生動物不會說話,但好在,還有像顧瑩這樣的「瘋子」,用鏡頭為它們代言。

有這樣一位「瘋魔」的超酷姑娘:她走過七大洲闖過食人族的雨林穿過暴風雪的南極蹲過零下40℃的北極在可可西裡一待就是3年還險些命喪熊口……而此般拼命行走,只為用鏡頭為野生動物們「發聲」。

她叫顧瑩,個子不高,留著一頭烏黑的長髮。但這個看起來嬌小文弱的女子,卻有一個霸氣的外號,叫「荒野女獵人」。她是可可西裡全球唯一的特邀攝影師,拍過上千種鳥類,作品錄入《世界鳥類手冊》,獲得過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最高獎「攝影奧斯卡」世界最佳自然攝影大獎……

在斬獲各類大獎的同時,質疑也隨之而來。有人說她獲獎,無非是攝影設備好,有錢有閒;也有人說她運氣好,能碰上這麼好的拍攝場景;但這些精彩照片背後的辛酸苦辣,遠遠超乎許多人的想像。

△《北極熊和幼崽》獲2017世界最佳自然攝影大獎

認識顧瑩的人,說她是個「瘋子」,別人是玩攝影,她攝影是「玩命」!為拍攝極其難得一見的紅胸角雉,她曾隻身一人駕車前往西藏,每天凌晨3點,就背著器械爬上高山蹲守,忍受饑寒交迫,一待就是一整天;

為拍攝到珍奇的「天堂鳥」,她不惜以身犯險,前往治安混亂的巴布亞紐幾內亞,獨闖生活著「食人族」的原始叢林21天;

她還曾深入過南極大陸,在暴風雪裡堅守了18 天,只為捕捉帝企鵝不為人知的一面;

而在零下40℃的加拿大北極地區,她在冰天雪地中守候了9天,才拍攝到北極熊帶著幼崽出洞穴的珍貴畫面……

而這一切,只因為心中那團燃燒的火:對大自然的敬愛,和對攝影的熱愛。

獲獎無數的顧瑩,其實是個半路出家的攝影師。出生於空軍家庭的顧瑩,從小就對藍天和飛行,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嚮往。

長大後,顧瑩成為了一名滑翔傘運動員。她曾先後4次獲得「全國滑翔傘女子冠軍」,是第一位創造中國女子滑翔傘,點對點直線越野百公裡紀錄者,也是唯一一位駕馭滑翔傘,兩次降落明思克航母上的飛行員。顧瑩很享受這種翱翔藍天的感覺,那時候,她覺得自己,就是一隻飛翔的「鳥兒」。

但一場意外,讓她的職業生涯戛然而止,卻也開啟了她生命中的另一種可能。

2009年,顧瑩在備戰世界盃集訓時,意外墜落,險些癱瘓。並且,醫生告訴她,她需要暫停滑翔傘運動一至兩年,以免留下後遺症。而這意味著,顧瑩很可能會錯過自己運動員生涯的「黃金期」。

而在休養期間,顧瑩偶然拍到了瀕危的黑臉琵鷺起飛,那一瞬間她渴望飛翔的情感,一下子被釋放了,她找到了「翱翔藍天」的另一種方式。從此她的人生軌跡拐了個彎,走上了攝影的不歸路。

一開始,顧瑩也像大多數的新手一樣,在成熟的拍攝地點,拍拍鳥類唯美的樣子。但很快她就發覺,這並不是她想要的「攝影」。「拍攝野生動物一定以拍攝到動物的真實生存狀態為主,不要一味追求它們的『美』。否則,動物攝影就會被誤讀。」

於是,顧瑩成為了一名野生動物攝影師。做一名野生攝影師,不僅要有過硬的技術,足夠的膽識,還要耐得住寂寞,享受得了孤獨。想要拍到好照片,最重要的是一個字是——「對於野生動物攝影而言,拍攝方法只有一個——「偷窺」!因為愛護動物、尊重野生生命,首要的前提就是,儘量不去驚擾它們的正常生活。」

對於顧瑩來說,風餐露宿,吃沒有味道的食物,長時間在帳篷裡,無聲無息地等待著拍攝目標出現,甚至幾天幾夜不休息……都是家常便飯。但顧瑩很享受這等待的孤獨。大部分時間我都是一個人靜靜地守候在那裡,有時雖然沒有看到它們,但是我知道它們就在身邊,我享受這份孤獨。」

為了拍攝野生動物,顧瑩經常玩命地遊走在世界各地。但即便是在寒冷的南北極蹲守拍攝,對顧瑩來說,都還只是「玩」,於她而言,真正的挑戰,是可可西裡的拍攝。

2016年,為完成「地球三極」題材,顧瑩第一次前往可可西裡,記錄青藏高原上藏羚羊的生存現狀。而沒想到的是,在這裡,顧瑩一待就是三年。

可可西裡,可以說是所有野生動物攝影師最嚮往的地方之一了。但受惡劣環境和禁區管理的限制,能在可可西裡常年堅持拍下去的人很少,能拍出高質量作品的人,更是少之又少。

顧瑩,首先要克服的第一道坎就是高反。儘管吃了很多抗高反的藥,但一進入海拔5000米的可可西裡,顧瑩就嘔吐不止,直到第四天才好轉。而現在,多次進入可可西裡的顧瑩,完全沒有高反了。

克服了高反,顧瑩還要適應這裡險象環生的複雜環境。有一次,由於太想拍熊頭部的特寫,顧瑩竟然進入了棕熊的覓食地,結果遭到了熊的攻擊,命懸一線。萬幸的是,在千鈞一髮之際,地上有根鐵絲攔住了棕熊。憤怒的棕熊轉而拍打錄製的機器,顧瑩才有機會逃離,撿了條命。

而這一次,也更堅定了她的想法:在拍野生動物的時候,一定要牢記它們的習性。在青藏高原的時候,顧瑩除了去可可西裡拍攝,剩下的時間,就用來做功課,了解可可西裡動物們的習性。這是為了不打擾到動物們的正常生活,也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

野生動物是極為敏感的,一點風吹草動都會驚擾他們。所以,顧瑩採用「偷窺」的拍攝方式。她在藏羚羊活動區搭一個帳篷,每天早上5點半,進帳篷安好攝影器材,晚上9點離開時,又把攝影器材帶走。因為氣味可能會吸引棕熊,她帶的食物都是沒有任何氣味的,有時候她一連十幾天吃的都是八寶粥。她還會攜帶一個可以用來「方便」的小桶,而為減少上廁所的次數,她甚至不敢喝水。

而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堅守與熱愛,顧瑩用鏡頭記錄下了可可西裡大量的珍貴、震撼的場景。有些珍貴畫面,甚至連保護區工作人員都未曾見過。在她的鏡頭下,有正在分娩中的藏羚羊產婦,

也有教育驢孩子的藏野驢媽媽

有角逐中的雄性藏羚羊

也有叼著雄性藏羚羊頭的狼

有準備起飛的獵隼

也有路過的猞猁……

而這些珍貴的照片,一經展出,便引起了轟動。她的攝影展《角落裡的生命——生息在地球三極》,也斬獲了2016中國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最高獎評審委員會大獎。

但聲名大噪的顧瑩,並沒有選擇趁機大賺一筆,而是選擇回到了可可西裡。她受邀成為可可西裡全球唯一的申遺特邀攝影師,無償為可可西裡及三江源野生動植物保護提供影像資料。

2017年7月7日,可可西裡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而顧瑩拍攝的素材,也將整理成紀錄片,讓更多的人看到可可西裡的脆弱與美麗。

7年漫漫時光,顧瑩就在這種拍攝的孤獨與驚喜中度過。而在這個過程中,顧瑩也對人與自然的相處,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她如饑似渴地拍攝著,野生動物世界裡發生的種種故事。青藏高原上的棕熊三口——孩子可能是充話費送的。

患了白內障的滇金絲猴

捕獵的勝利者和它的獵物

無人區腹地,一具藏野驢的屍骨

一場暴風雪過後,雪地上滿是帝企鵝幼雛的屍體,它們來不及長大,就匆匆結束了一生。

溫馨的畫面也好,弱肉強食的廝殺也好,殘酷的死亡也好,這些在顧瑩眼裡, 都是最真實的存在。「自然界的生存是殘酷的,很多時候野生動物並不美,但這才是客觀事實,是它們生命的一部分。」

在攝影過程中,真正讓顧瑩感慨萬千的是,人類活動對野生動物造成的幹擾、傷害。藏羚羊的棲息地,聳立著的高壓輸電設備。

一地的累累白骨,控訴著20年前,大規模殺害藏羚羊的盜獵者的罪惡。

每年藏羚羊遷徙的季節,為了保證它們能順利過馬路,可可西裡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每天都要攔截過往車輛。但即便如此,仍有藏羚羊被撞死、撞傷。

過馬路的藏羚羊,與大卡車擦肩而過。

被車撞傷、奄奄一息的藏羚羊

而通過青藏鐵路,對它們來說也是一個大難題。正在從鐵路底下通過的藏羚羊群。

野生動物不會說話,但慶幸,還有像顧瑩這樣的人,用鏡頭為它們代言。

顧瑩說,我們為什麼拍野生動物?

「不是為了得到一張好看的照片、一段優美的視頻,每個物種都有它存在的道理,都與我們息息相關。了解身邊的物種,了解它們和人的關係,其實是讓我們能更了解我們生存的這個地球。歸根結底,記錄本身就是為了保護。保護生物多樣性,也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相關焦點

  • 77歲上海阿姨走遍七大洲,她去過了哪些地方?
    曾有女教師辭去教師編制的金飯碗,就只為去旅遊,她的辭職書是這樣子寫的:「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旅遊真的有那麼大的魅力嗎?是的,對於很對人來說,旅遊就是追求人生的意義、就是一次生命的旅行。走遍七大洲的77歲上海阿姨莊雅珍,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對於她來說,旅遊就是一場生命的旅行,是嚮往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
  • 蘇州老人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蘇州老人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新聞來源:四川新聞網
  • 蘇州72歲老人追逐夢想 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蘇州72歲老人追逐夢想 3年走過四大洋七大洲 2017年12月08日 10:17   來源:揚子晚報   參與互動
  • 廣東83歲前高官要登南極點 曾去過兩次北極(圖)
    此前匡吉已經去過兩次北極 有望成全球登上南極點年齡最大的長者  在許多老廣都已經或正在陸續返回廣州時,已經83歲高齡的匡吉卻剛準備其南極之行,按計劃,他將於12月19日從香港啟程,用24天的時間探訪南極大陸,並將乘坐冰上飛機降落至南極中心點。屆時,匡吉將成為全球登上南極中心點年齡最大的遊客。
  • 登頂七大洲最高峰和到達南北兩極的「探險家大滿貫」知多少
    小結:探險家大滿貫=七大洲最高峰+南北兩極(從公認海岸點出發到極點)探險家大滿貫(最後一度)=七大洲最高峰+南北兩極(從緯度89°到極點)真正探險家大滿貫=14座8000米山峰+七大洲最高峰+南北兩極1998
  • 從南極到北極:斯文·赫定的全球視野
    然而,他還寫過一部體現出一種全球性視野的作品,正如書名所顯示的那樣:「從南極到北極」(From Pole to Pole)。    從瑞典到全球:民族主義與全球性視野    位於北歐的瑞典為世界貢獻了諾貝爾獎這一焦點。
  • 古稀之年的他,遊歷七大洲四大洋,三赴南北極,在冰海中暢遊
    青年時代即酷愛旅遊、攝影,足跡遍及全國34個省、市、自治區、特區以及全世界七大洲、四大洋,包括南極、北極點。舉辦多次個人攝影作品展,作品《多彩的南極》入選國家首屆「魅力極地」攝影展,著有《川山足跡》一書。Q1:陳先生您好,很高興邀請到走遍世界的旅行達人來到《走吧有約》,走吧網是一個以旅行和自駕為主的媒體矩陣,走吧有約是一個講述有故事的旅行者的欄目,先請您給吧粉們做個自我介紹吧。
  • 她去可可西裡就是為了死?警方:發現時只剩骨骸
    四川女大學生黃雨蒙獨自一人去可可西裡無人區與家人失聯,曾引起輿論的廣泛關注。8月1日,格爾木市警方發布噩耗,這個女大學生已經確認死亡。據家人介紹,黃雨蒙於7月5日一個人乘坐火車從南京到達青海格爾木,有線索稱她租了一輛計程車一個人進入可可西裡。從7月13號開始,女孩失聯,線索全部中斷,下落不明。
  • 把企鵝送到北極會怎麼樣?真的有人實驗過,結果很意外
    當然,還有人說,北極熊生活在北極,而企鵝不是生活在南極就是生活在赤道,兩者終其一生也無法相遇,那麼有人會疑問,同樣是極地,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南極為什麼沒有北極熊呢?僅從氣候和緯度位置來看,地球南北兩極相差不大,既然如此,那麼南北極不應該北極熊,企鵝都應該存在嗎?這個原因還要從地球七大洲的前世說起。
  • 可可西裡失聯男孩確認身亡,死前曾發朋友圈稱聽到狼叫
    近日,河南95後小夥隻身騎行可可西裡失蹤的消息引發網友關注。8月25日下午,青海省玉樹州治多縣公安局通報了失蹤男孩的最新情況,經確認,已不幸身亡。警方稱,7月11日晚8點左右,玉樹州治多縣公安局接到了報警,可可西裡不凍泉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在國道109附近發現了一些個人生活用品和帳篷。接到報警後,警方立馬組織人員去現場進行調查,經過了兩天的搜尋,13日下午5點左右,民警在109國道以北大約12公裡外的一積水潭裡面發現一具屍體。經過現場對屍體和遺留物的檢驗,以及家屬的確認,死者就是此前失蹤的騎行男孩李某。
  • 「馬大炮」:全球七大洲都有我的足跡
    去年年底,70歲的馬鴻冰再次挑戰自我,實現突破,歷經17天時間遊覽了南極。至此,七大洲都有了他的足跡。日前,馬鴻冰向記者暢談了自己外出遊歷的所見所聞。 馬鴻冰在南極長城站。    行者無疆 實現突破    「除了日常的工作,我最大的愛好就是旅遊,每年都有計劃,不知不覺遊遍了全世界。 」馬鴻冰是青島大學的一名退休教授,退休後他的精力一方面是做一名「專職」人大代表,另一方面就是旅遊。
  • 70歲高齡開啟環球之旅,蘇州老人三年走過四大洲、七大洋
    而上半年,他去了澳洲和紐西蘭。記者了解到,2015年,70歲高齡的蘇州老人胡壽根成為首個中國出發環球郵輪之旅的乘客,86天走過28個國家和地區;2016年,他開啟南、北極探險之旅,與企鵝零距離接觸,在冰川上揮動五星紅旗……三年來,胡壽根走過了地球上的四大洋、七大洲,他說:「老年人一樣可以有自己的追求和夢想,要出發再老都不晚。」
  • 年輕人愛去北極看極光,中老年人願去南極過春節
    攜程旅遊度假訂單大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報名元旦國內外線路的遊客中,39%的人行程不超過3天,61%拼出了3天以上的假期,其中4到6天的比例達36%。春節也有近一半人要拼假,統計顯示,目前52%的旅遊者選擇7天以內的行程,30%選擇7到10天,還有18%選擇10天以上的超長假期,到達更遠的國家或者在一個地方停留更長時間。一些20天甚至一個月的產品也有訂單,最長的拼出34天長假去南極。
  • 藏羚羊在可可西裡怎樣安全「過公路」?
    新華社西寧7月31日電(記者薛玉斌 王金金)幾隻藏羚羊緩慢踏上青藏公路五道梁附近的野生動物通道後,經過幾分鐘「打探」,迅速穿過公路,隨後30多隻藏羚羊緊隨其後快速「過公路」……這是青海「生態之窗」遠程網絡視頻觀測系統7月31日在可可西裡地區觀測到的畫面。  目前,可可西裡藏羚羊進入回遷季。
  • 從南極到北極,他跑著去!——中國跑者白斌用雙腳丈量地球
    新華社貴陽5月12日電 題:從南極到北極,他跑著去!——中國跑者白斌用雙腳丈量地球新華社記者駱飛從南極到北極,即便是乘坐飛機或船都不是易事。而白斌,一位普通的中國跑者,卻用雙腳從南極跑到北極。5月8日,在歷時433天、奔跑2.4萬公裡後,白斌從南極中國長城科考站抵達位於北極圈內的加拿大圖克託亞圖克。
  • 為什麼南極有企鵝,北極卻沒有?這其中原因讓人警醒
    北極為什麼沒有企鵝,南極還存在?背後的原因讓人類自覺慚愧!地球分為七大洲四大洋,而在這七大洲之中,卻有著兩片大陸,很少被人類所踏足,這就是北極與南極。我們都知道南極有企鵝,而北極卻有著北極熊與海豹等生物。
  • 97年就開始旅行的70後作家,踏遍7大洲4大洋,曾腳踩7000000000人
    從此開始一發而不可收,至今已走過七大洲四大洋一百來個國家。我在協會的一項工作是設計全球七大洲的旅行線路,自己也在這個星球上走過了不少地方,期待著和大家一起繼續探尋這個世界的迷人風景和人文文化。我曾經出版過《一個北京人的美西遊記》、《美不美國》第一部、《美不美國》第二部、《去美國,玩的就是心跳》、《流浪在俄羅斯最美的風景裡》、《自駕橫穿美國大陸》、《去南北極,在冰川消失前》一共七本書。除此以外,在眾多媒體雜誌、平臺也一直都堅持發表文章。
  • 快90歲的杭州奶奶去南極看了企鵝 又去北極看了北極熊
    南極是2016年11月去的,當時,她跟著一個45人的團,開啟了一趟南美、南極19天的旅行。在這19天裡,她換乘14次飛機,飛了5.5萬多公裡,一路上遊玩了聖保羅、瑪瑙斯、裡約、伊瓜蘇、烏斯懷亞、布宜諾斯艾利斯等城市和南極大陸。
  • 南極為七大洲唯一零確診,能否繼續守住?
    新型冠狀病毒擴散至全世界,七大洲冰天雪地裡居住1,000多名科學家和研究基地工作人員,在正常的日子裡,外面的人覺得他們被困在茫茫白雪中;疫症時期,南極上的人卻覺得自己比起身處封城限聚的人享有更多自由。圖為2020年6月19日,南極阿德萊德島(Adelaide island),嚮導Sarah Crowsley(左)及Sam Hunt完成清理居住用車卡外圍的積雪,爬上車頂拍照。
  • 曾7次到南極4次到北極科考……
    鄂棟臣曾參與1984年中國首次南極考察,一生參與7次南極考察和4次北極考察,兩次在國家南極科學考察中榮立二等功。他是武漢大學教授,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極地測繪事業的開創者和學術帶頭人。從1984年參加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開始,先後六次遠徵南極科考,四次赴北極並曾到達北極點考察。全國唯一一名同時參加過中國首次南極考察隊建立長城站、中國首次東南極考察隊建立中山站、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隊赴北冰洋考察、首次中國北極黃河站科學考察的科考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