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來了!普通家庭的孩子怎麼努力,才能像華為公主那樣考上哈佛

2021-01-21 留學生日報Daily

先說一句:

上層階級對出國留學的運作手段因為代價極高,我等普通家庭是無法模仿而見效的。

從姚安娜事件就可以看出來。

姚安娜身上的標籤太多了,標籤越多,爭議越大。

拋開姐姐孟晚舟的影響不談,姚安娜也不清楚:

為什麼大家都喜歡姐姐,而不喜歡自己?

「華為二公主」、「哈佛學霸」、「芭蕾舞舞者」,直至官宣出道。

鎂光燈下,她想以另一種身份和大家見面。

但更多人覺得「任正非之女」這種title刷新了娛樂圈的二代財富值天花板。

總覺得哪裡不對勁,但說不上來。

難道就是因為——

白天給老闆打工,晚上給公主打投嗎?

姚安娜出道本身不是錯。

任何關於人生夢想的選擇都值得尊重和鼓勵。

海報上說她是「破格公主」,因為她的哥哥姐姐均在華為公司內部擔任要職。

只有她選擇了一條不同的路,哈佛大學計算機畢業,沒有回華為上班。

於是被認為是「破格」了。

但「破格」有錯嗎?

看看她的履歷,光鮮十足——

小學就出國留學,在英國牛津接受全英文教育;ACT考了滿分,被哈佛大學錄取,成了當年哈佛大學在中國錄取的七人之一;成績優異,曾在微軟實習,參與AI智能項目……

她轉向了和她履歷八竿子打不著的娛樂圈。

這都只能說明,姚安娜的興趣並不在此,追求自己的人生值得鼓勵。

但媒體鋪天蓋地的宣傳,卻讓大家看到一個簡化的「成功學邏輯」。

這個邏輯才是大錯特錯。

甚至對於普通人來說,這個邏輯是種傷害。

她是給自己的人生重新下一個「定義」,但卻沒有「破格」。

如果普通人天真地以為,誰都可以在一個領域取得一些成績後,轉而離開的話。

那麼要承受的「代價」可能遠遠大於之前所有的努力。

很多好奇寶寶問:

姚安娜當年是怎麼考上哈佛的?

先看一下當年和姚安娜一起被錄取的學生簡歷,簡直是逆天。

先來看普通家庭出來的孩子的履歷,是什麼樣的?

一位被錄取的女孩履歷是這樣的——

三次參加國內和美國的計算機奧林匹克競賽,次次是冠軍;參加數學奧林匹克夏令營,獲得最高分;北美編程邀請賽第二名;15歲只身前往美國教小孩學奧數,拿到2000美金酬勞。

除了能炫耀一輩子的學業成績,她還喜歡帆船、滑雪,當過救生員,參加過辯論社,多次參加國外的夏令營活動。

哈佛面試官難掩欣賞之情,評價「她是個近乎完美的人」。

哈佛面試官湯玫婕

另一位來自復旦附中分校——

小學六年級就通讀數學類的英文大部頭;中學獲得了丘成桐數學銀獎,哈佛大學數學系教授丘成桐親自給他寫推薦信;高二寫的數學論文,發表在了普林斯頓的學刊上......

還有一位錄取者,綜合素質極高:

給貧困山區捐了一萬多本書,聯絡美國洛杉磯的高中,成立跨國慈善計劃;還成立了全國英語教學推廣計劃,創造並管理著很多大框架的項目。對此,哈佛讚不絕口,說這就是哈佛在找的人才。

其餘的申請者也有形似的經驗。

各種學科競賽,榮譽滿身,數學和英語能力在同齡人中處於最頂級水平,獎章數不完,課外活動也是費了一番苦心培養。

這些和大家心目中頂尖高校的錄取標準相吻合。

然而,姚安娜的榮譽和獎項一欄,只有寥寥數語:

圖源:知乎

儘管姚安娜很優秀,有自己的興趣愛好,考試成績也好,但她的簡歷和其他孩子放在一起,就顯得瘦骨嶙峋,無法看出她的天資超群。

當姚安娜申請哈佛大學時,任正非已經走到了創業的巔峰之路。

華為成了年銷量89億的電子大亨。

美國大學的升學機制與國內不同。

運作,給了眾多申請者很大的空間。

有本事的人,通過自己的努力疊加經驗值;

能力稍差的,也不是沒有希望,花錢鍍金成為更快捷的手段。

前幾年,四萬塊錢哈佛大學的研究項目,還可以獲得大牛的推薦信。

近幾年,同樣的一個項目隨著申請者上漲,價錢也水漲船高。

但姚安娜的東西還不是這些,卻更「有效」——

身份。

姚安娜和歐陽娜娜合照

全球來看,各國頂級精英階層的子女全都是名校畢業。

並不是他們遺傳了多少聰明的腦細胞,而是他們的身份,註定會讓一所大學獲得更大的利益。

不可否認,姚安娜的出身和頭銜給她帶來了便利。努力是一方面,背景又是一方面。

富二代們的美國國籍也帶來了錄取方面的優勢。

當媒體只一味地強調,姚安娜哈佛大學畢業,很容易忽略一個事實:

更多上名校的人,只是普通家庭,工薪階層的孩子,是完完全全憑自己的努力考上的。

這些孩子為了上名校,早早開始準備,一絲不苟地規劃目標和學校,一點一滴地充實自己的簡歷。

他們的軌跡,往往沒那麼順利,充滿了艱辛。

他們可以選擇像姚安娜一樣,毅然「破格」,轉而開啟下一個人生嗎?

姚安娜的事讓我想到2012年,轟動一時的奧賽冠軍自殺事件。

這名留學生可以說是相當傳奇。

阿根來自於南通市海安縣鄧莊的一個農村家庭。

1987年,他考進了當地最好的縣中海安中學。

阿根的家庭當時的海安農村也是比較困難的,據同學回憶,他入學的時候「穿著不合身的中山裝來報到,一看就是長輩的衣服」。

南通的地理位置

而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大病致貧。

1989年,在阿根剛剛升人高二的時候,他的母親患了癌症,父親八方求醫,為了給妻子治病,他變賣了部分家俱,還借了上千元的債。

但饒是如此,阿根的家庭雪上加霜,家裡依然支持他考大學。

寒門出貴子,這話一點都不假。

阿根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參加了全國物理競賽獲江蘇賽區二等獎,全國化學競賽獲江蘇賽區一等獎,總分名列第一。

他的實力已經能夠進國家隊,並代表中國參加法國巴黎舉行的第22屆國際中學生化學奧林匹克競賽。

阿根沒有做過飛機,甚至沒有出過遠門。

臨行前,還是校長自掏腰包給他買了一個行李箱。

編織袋估計很多95後,00後都沒有見過

當時以阿根的分數可以上清北,但是南京大學化學系開出了全額獎學金的條件。

因為經濟壓力,阿根選擇了南大。

進入大學之後,他就一路開掛,沒有父母長輩的光環,一路讀到了斯坦福博士學位。

在讀博士期間,正值美國矽谷熠熠生輝之際。

幾乎全球的高科技網際網路公司都聚集在了這裡,矽谷也正在創造世界神話。

化學專業的他其實出路並不太好,而且國內家中還有長輩,家裡還有妻子和孩子要養。

於是他選擇了「破格」。

在讀博期間,阿根又讀了一個計算機碩士。

對於智商開掛的人來說,讀一個計算機碩士,信手拈來。

他在畢業後在Paypal工作,很快靠出色的表現,不到3年就升到了Principal Engineer ,這是很多華人基層工程師的一個天花板。

但是,打工人的日子並不好過。

雖然沒有996,但無形的壓力和上級不斷要求的任務,讓阿根不斷的消耗。

阿根的天賦,阿根的努力,就在格子間裡,一點點耗散,一點點老去。

這是美國華人碼農的日常。

阿根在2012年4月份,40歲的時候,自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根據知情的朋友說:

由於工作巨大壓力,加上他的老闆是一個非常rude的人, 而他又是一個從不會說不的好好人,日積月累患上了憂鬱症,於兩星期前選擇了不歸路。可憐留下了兩個不諳世事的孩子,以後單親媽媽的壓力可想而知。

消息傳到阿根的小鎮上,原來中學的校長差點哭暈過去。

奧林匹克碑曾激勵一代一代學子

誰都無法想像,在美國矽谷的無數個日夜,阿根是如何度過的?

他曾經在一個領域裡成功過,然後又重新回歸普通。

無論是自身還是外人都很難接受這種落差。

當然這種落差給普通人帶來的挫敗感會更強,代價也更大,因為開弓沒有回頭箭。

「破格」對於普通人來說,試錯成本太高了。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在登頂之後,還有力氣再攀第二座高峰。

姚安娜可以,但普通人卻不行。

這也是為什麼在文章開頭會說:

上層階級對出國留學的運作手段因為代價極高,我等普通家庭是無法模仿導致見效的。

現狀就是,「破格公主」們可以享受低門檻待遇,輕鬆穿梭在不同道路,普通家庭的孩子依然前途未卜。

美國大學在錄取標準方面呈現的兩面派,讓人唏噓不已,同時也給大家提了個醒:

姚安娜被錄取的例子,存在「倖存者偏差」,對普通人來說,沒有借鑑意義。想上名校,還需要直面錄取標準,努力奮鬥。

財富不是一切的通行證,個體的努力才是。

相關焦點

  • 三子女考上哈佛、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是什麼樣的家庭培養的孩子?
    現如今,一戶人家中有人考取名校,媒體便會將喜訊傳至十裡、百裡、甚至千裡,更何況是家中三個孩子全都踏上名校,人們道喜的同時不禁想是什麼樣的家庭、怎樣成功的教育,才會三喜臨門惹人羨慕?黃克智是我國知名固體力學家,與妻子育有三個孩子,令人感到驚嘆的是,三個子女都金榜題名考取了好學校,老大畢業於清華大學,後來在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攻讀博士學位;老二畢業於北京大學,後來又取得了哈佛大學的博士學位;老三於史丹福大學就讀,從本科一路讀到博士。
  • 華為「小公主」背後的故事……|華為|任正非|annabel|哈佛大學|...
    她在社交平臺上分享了一組照片——Annabel在家中穿著漂亮的裙子,在鮮花和蛋糕的點綴下慶祝自己從哈佛畢業!Annabel出生於1998年,當時的華為在中國市場的年銷售額已經超過了89億,是妥妥的電信巨頭。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已然是很多人一輩子都達不到的夢想。與從小多磨難的姐姐孟晚舟相比,Annabel從出生起就享有極致優渥的資源,成長道路更加一帆風順。
  • 普通學生通過努力真能考上985嗎?勤能補拙,沒有高智商只能努力
    在上學的時候,很多學生的目光全都集中在985、211院校,拿到這些院校的錄取通知書,就代表了學生擁有了一份比較好的起點,但是,同樣有些人心存疑惑,普通人通過努力,真的能如願考上985院校嗎?
  • 能考上985的大學生,多來自「3種家庭」,看你家能出高材生嗎?
    >家庭條件越好越重視教育問題,從小對於孩子的學習、素質、技能培養都非常下功夫,這類家庭可能父母沒有時間輔導孩子學習,但是可以花錢讓孩子去上高質量補課班,畢竟能考上985大學,光靠課上學得知識是不夠的。中小等家庭父母的學歷有限,沒有意識到學習的重要性,對孩子的學習也不上心,無法給孩子提供一個安靜的學習環境,比如說,孩子在寫家庭作業,感情不和喜歡吵吵鬧鬧的父母在吵架,孩子還怎麼有心思學習,沒心思學習又拿什麼考985大學呢?
  • 「18歲考上耶魯,25歲就讀哈佛」,優秀的人都有這個底層能力
    18歲考上世界頂級的耶魯大學,成為300多年來耶魯在中國福建錄取的第一名本科生,並獲得四年的全額獎學金; 22歲從耶魯畢業,成功地入職全球頂尖投資銀行——高盛,成為行業裡備受矚目的年輕投資分析師; 25歲,他又毅然放棄百萬年薪,考上了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學商學院,逐漸成長為大家口中的「學霸學長」......
  • 天才少年,活成了「別人家的孩子」,最後卻還不如一個普通孩子
    每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學霸,學習一路開掛考上理想的大學,但是也有一些小孩卻讓父母恨鐵不成鋼,只能咬牙切齒的認清現實:孩子就不是讀書的料。 有一個天才少年,活成了「別人家的小孩子」,10歲大家還在上小學的年紀,他卻憑自己的努力考上了大學,之後成功讀研,在16歲時候,大部分的學生還在奮戰高考,而這位神童已經是個博士生了。 很多人以為這位天才少年會不斷的開掛下去,但是這麼多年過去了,張炘煬卻始終沒有畢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 葉璇考上多所名校,因獎學金放棄哈佛大學,家庭不幸影響至深
    近日,演員葉璇參加了一檔生活類綜藝,在節目中講述自己的往事,她的高學歷引起了廣泛討論,憑實力考上了哈佛大學更是讓人吃驚。葉璇表示自己大學被多所國外名校錄取,有哈佛大學、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韋爾斯利女子學院,最後她選擇了女子學院,校友有希拉蕊、宋美齡、冰心等人。
  • 她7年生5個娃,邊上班邊考上哈佛,多麼開掛的人生才能如此成功?
    吉田穗波本是一位婦產科醫生,74年出生這位媽媽到底是怎麼做到的?她有什麼「神級管理術」麼?邊工作邊帶倆娃,僅用半年時間就考上哈佛研究生?這位被稱為「時間管理之神」的人,叫吉田穗波。曾經的她,其實也是個不太會管理時間的普通人。2004年,從名古屋大學研究所博士畢業的吉田穗波,成為了一名婦產科醫生。
  • 看完哈佛學霸的一天才發現:學習不是光靠努力,還要看這些
    在知乎上,曾經有這樣一個熱門問題:「究竟要多努力才能上清北?」瀏覽量已經高達上千萬人次。其中一個熱門回答說:「考上清北不需要太努力。學習不能光靠努力從John Fish的學習習慣中,我們不難發現,他之所以能夠成為學霸, 不是一門心思只在學習上,而是有計劃的。美國哈佛大學曾經有一個研究,結果表明:人生成就至多20%歸諸智商,80%受其他因素影響。
  • 《風雨哈佛路》:生命的意義,只能由我們自己定義
    她沒有地方可以住,有時借宿在朋友家,有時睡在樓道裡,有時在地鐵站過夜……即便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她還是完成了自己的目標,她真的用了兩年時間完成了四年的課程,最後還拿到了哈佛大學的錄取通知書。02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們常常會選擇抱怨,為什麼我們沒有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當中?為什麼父母給不了我們更好的生活?
  • 毛坦廠中學畢業生:這裡不是高考工廠,是普通孩子的造夢廠
    對她們來說,毛中不是別人口中的高考加工廠,而是普通孩子圓夢的地方,葉馨媛甚至親切地稱它為「普通孩子的造夢廠」。那是段「又愛又恨」的日子2014年,葉馨媛「二戰」高考的成績比第一年多了150多分,如願走進了大學的校門。對於毛中,她和同學都是有感情的。
  • 韓國首席媽媽親述秘訣:6個孩子如何成為哈佛耶魯博士
    不管從事什麼職業,媽媽都要盡最大努力去開發自我。要想培養優秀的孩子,就要先提高母親的能力。母親對一個家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對女性來說,事業和家庭就像小鳥的兩隻翅膀,只有力量均衡才能展翅高飛。女性如果不能把自己所處的社會和家庭結合在一起,不能積極愉快地生活,那麼,她的整個家庭,包括丈夫和孩子都會受到影響。母親應該在工作和家庭中找到一個均衡點。
  • 一個普通智商的人,讀書時非常努力鑽研學習,最終能考上985嗎?
    要做成一件事情,需要三個要素,一是正確的方向(考上985,很多人都不敢想),二是正確的方法(也可以說是適合自己的方法),三是付出足夠的精力(持之以恆的輸入)。一個普通智商的人,讀書時非常努力鑽研學習,最終能考上985嗎?很顯然,方向就是考上985高校,但這個問題的核心不是智商為題,而是方向正確與否?為什麼這麼講呢,想考985難道還方向不正確嗎?
  • 清華大學教授:孩子能考上清華核心原因是智商
    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不是努力,是智商。這話出自清華大學王晶教授之口。據@新華視點報導,家庭教育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晶對清華五百個學生的家庭教育深入調查發現,這些孩子能考上清華的核心原因並不是家庭背景、個人努力程度等,而是他們的平均智商在129至131之間。「大家要承認個體差別。
  • 普通家庭的孩子怎樣學英語最好?
    生活中還真有這麼操作的,一個朋友女兒在國內上了一年級,二年級休學一年,媽媽帶著女兒去澳洲上一年學,現在回來,英語自然是毫無問題。學語言最重要的就是語言環境,在一個全英語的環境裡,所有的表達都需要用英語來完成,這樣才是最自然最好的學習方法,但這不是普通人、普通家庭能完成的。在國外三個月學成一門語言,要有點天分,半年到一年是個合理的時間,不過這需要足夠的經濟基礎。
  • 兒子靠實力考上麻省理工,為了讓女兒也讀麻省,母親直接捐3000萬
    文:阿慧相信我們小時候都會思考過這樣一個問題,長大後我要去清華呢,還是去北大呢?等到長大之後我們才明白,自己想的還是太多了。資歷平平的我們有學上就已經不錯了,居然還考慮清華還是北大,但凡來盤花生米我們也不至於想那麼多。
  • 駙馬領兵在外一年,公主被診懷孕,皇帝大怒,駙馬:孩子是我的
    這些都不是公主能夠自願選擇的,這是他們身為皇室公主應該做的,但是歷史上就有一個公主,她的一生才像一個公主應該有的生活,父親的疼愛,丈夫的保護,富足美滿的家庭,但是在這期間她也差點死在了皇家的顏面上。這個人就是道光皇帝最疼愛的四公主壽安固倫公主。
  • 美名校華裔學生的公開信:考上斯坦福到底有多難
    幾近崩潰的高中生活我從加州一所非常知名的高中畢業,被哈佛、斯坦福等大學錄取,現在是史丹福大學學生。基於這句話,您可能認為對我高中時候的樣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真實情況並不是您所想像的那樣。無論什麼作業,什麼任務,都只能是在最後一刻才能做完。華裔家長的名校情結我不對我高中的經歷有任何忌恨或後悔的感覺。它對我來說是非常寶貴的鍛鍊。沒有這些經歷,我估計不會從挫折中成長這麼多,學到這麼多。但是,這並不代表我認為更多的孩子——您的孩子,應該走這條路。
  • 梁建章:中國普通家庭孩子平均智商、勤勞程度全球前列,中國家庭少...
    從家庭內部來看,獨生子女的成績,即便好於來自多孩家庭的孩子平均成績,卻會低於多個孩子中成績最好的那個。為了驗證上述判斷,我們以智商測試結果來代表成績,根據家庭成員之間的智商相關性來比較一孩和多孩的智商差異。在同住條件下,父母與孩子的智商相關性是0.42,而兄弟姐妹間的相關性是0.47(Kaufman,2009)。據此可比較高智商一孩家庭與中上智商多孩家庭。
  • 孩子要經歷什麼後,才能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現在的孩子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很充沛的環境中長大,已經沒有了責任擔當!他們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已經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應有盡有的生活,所以貪圖享受貪圖安逸,那還管什麼學業和前途更不會去想父母的艱辛和不易,有的孩子確實需要經歷一下家庭的突然變故,才能懂得責任擔當,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父母的初衷是愛,而結果是「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