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空間|不是科幻

2021-01-09 新華社客戶端

原標題:閱讀空間|不是科幻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美國《紐約書評》雙周刊網站2020年12月17日發表文章《不是科幻》,作者是比爾·麥吉本。文章介紹了科幻大師魯濱遜的最新小說《未來部》,該作品虛構了一個2025年出現的聯合國機構,它是為應對氣候災難而成立的,名稱就叫做「未來部」。文章藉此作品關注氣候變化危機,認為氣候變化是推動體制變化的工具,最終迫使人們解決人類不平等、歷史不公正以及在21世紀初欠下的「帳單」。全文摘編如下:

2025年:熱浪「恐襲」人類

科幻作家金·斯坦利·魯濱遜十分多產,骨子裡也是個樂觀主義者,但他的最新小說《未來部》開篇真是陰鬱——

2025年夏夜,在印度恆河平原北方邦的某個小城市,為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美國年輕人弗蘭克醒來,發現自己所在的房間異常溼熱,雨季前熱浪比以往更加逼人,室外溫溼度正迅速接近人類生存的極限。事實上,室內和室外差不多,因為電力已經耗盡。

弗蘭克設法讓一臺發電機運轉起來,並把幾間辦公室的門打開,讓七八個大家庭的人都進到有電力的房間。空調機吱吱作響,無力抵擋著要命的高溫。室內外溫度接近108華氏度(約合42.2攝氏度),溼度為60%。開始有人死去,屍體被拋到屋頂。夜幕降臨時,弗蘭克和其他倖存者一起來到市中心的淺水窪,把身子潛入水中,希望這樣能夠活命,但是沒有用,塘裡的水溫也超過人體的溫度。有人口渴,喝了高溫水,但水入胃中,人被從內向外蒸煮著。人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死去。孩子和老人全部死去。人們連痛苦尖叫的氣力也沒有了。

在這本情節散亂的小說中,罪惡和憤怒都不成為其中的關鍵情節。弗蘭克活下來,但無數印度人死於這場熱浪——大概有2000萬人。在這本書中,這場熱浪標誌一個顯著起點: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生活現實。

這樣的熱浪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幾乎是在劫難逃。2020年9月,加利福尼亞州突破平均氣溫紀錄,就連聖路易斯奧比斯波這樣靠近海洋的地區氣溫也達到了120華氏度(約合49攝氏度),儘管溼度較低。在過去幾年裡,中東地區多個城市的溫溼度打破了紀錄——在沙烏地阿拉伯宰赫蘭和伊朗班達爾等地,炎熱指數已接近160華氏度(約合71攝氏度)。

2026年:再造一個地球

魯濱遜在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火星三部曲》幾乎囊括了所有科幻小說獎項。《火星三部曲》與新作《未來部》的時間背景相近:隨著地球環境開始惡化,由100個地球人組成的隊伍在2026年起飛,前往火星殖民。

《火星三部曲》實際上是在思考人類如何能夠、願意、應該在一個無人居住的地方定居:在一張白紙上,我們如何化解分歧,創造一個能夠生存和繁榮的社會。自《火星三部曲》問世以來的幾十年裡,科學界已經明確表示,我們不會輕易向宇宙移民。儘管傑夫·貝索斯和埃隆·馬斯克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但開拓火星的殖民活動比最初設想的困難得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探測器發現,這顆紅色的行星覆蓋著含有有毒高氯酸鹽的土壤,因此在更大規模的行動之前,必須對這顆行星「消毒」。

幻想太空旅行的真正危險還在於它造成了一種道德風險:人們開始不那麼關心我們自己世界的命運。

在新作《未來部》裡,2025年,為應對印度熱浪,巴黎氣候協定締約方成立了聯合國機構「未來部」,辦公地點設在蘇黎世,由愛爾蘭女性瑪麗·墨菲領導——她是聯合國氣候問題特使瑪麗·魯濱遜與兩位巴黎氣候談判中傑出的外交官克裡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勞倫斯·圖比亞納三個人奇妙的合體。(女性一直處於氣候外交的中心,這一點或許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小說中,大國表現多種多樣,像印度這類國家,出於驚嚇過度什麼辦法都想嘗試一下:德裡派出一隊飛機將硫化合物送入大氣層,讓這種粒子阻擋一些太陽輻射,就降低大氣溫度而言,這是一項科技含量相當低的地球工程計劃。

虛構未來:精英遭遇復仇

未來部也倡議採取其他技術手段,這些技術若要取得效果,全都必須是巨型的工程:在南極和格陵蘭島冰川的底部鑽孔,引流那裡的融冰積水,從而使冰蓋放慢滑入海洋的速度;把新近融化的北冰洋染成黃色,使其不再吸收太多陽光。有些計劃行之有效,但僅靠這些計劃本身還遠遠不夠。事實上,未來部基本上已經不再關心這些,它更關心的是註定要來的世界經濟和政府管理上的變化。

這種轉變遭到化石燃料巨頭和當權政治人物等既得利益者反對。因此,這些人成為「卡利孩童」恐怖組織的襲擊對象。在印度興起的「卡利孩童」組織,目標是為熱浪受害者報仇。既得利益者同時也是聯合國未來部一個秘密特工小組的目標。這些特工很聰明:在書中有一個比較逗樂的插曲,他們設法接管了達沃斯,讓全球精英們陷入無休止的全球貧困和環境破壞主題研討會和講習班。與此同時,在「墜機日」那一天,恐怖分子會向世界各地的噴氣式飛機派出大批無人機,將其擊落。其中一些是財閥的私人飛機,但並非全部——無辜民眾的死亡實際上是有限的。

與上述行動類似,冒著濃煙的巨型貨櫃船也被擊沉。代替貨櫃巨輪的是光伏快船,它們在跨洋航行中以捕獲的陽光和風為動力。但同樣,這些技術——目前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並不是真正的救星。

真正的拯救反而是已對全社會產生影響的各種變化。墨菲部長最重要的幹預措施是針對全球四五個重要的央行官員:他們被說服不僅對碳徵稅,而且還發行了「碳幣」,作為對停止開採石油和天然氣或停止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行動的獎勵。這種「碳幣」開始取代美元成為全球經濟的基礎,而在這種情況下,新自由主義——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本身——稍稍開始低頭。

凱恩斯所說的「食利者階級的安樂死」開始了:越來越多的超級富豪發現自己不得不接受一次嚴重的「拔毛」,為保住瀕臨困境的數十億資產,不得不吐出數千萬。民眾運動在各地爆發。

多樣性:最好的B計劃

正如娜奧米·克萊因在她的著作《改變一切》中所闡述的那樣,氣候變化是推動體制變化的工具,是一場危機,最終迫使我們解決人類不平等、歷史不公正以及我們在21世紀初欠下的爛帳。魯濱遜的設計不是烏託邦式的,而是反烏託邦式的,其核心是現實主義的:仍然有貨幣,仍然是民族國家,仍然是中央銀行,而變革來自暴亂、佔領和抗議(他稱之為Grahasatya,或稱「強迫和平」,是以現實政治的方式向甘地致意)。但「最終要由立法來實現,建立一個公平、可持續的新法律制度。而且安全。最好的B計劃將來自於多樣性」。

在《未來部》裡面,這一切都很管用。是的。這裡有巨大而荒涼的蕭條,尤其是在酸化的海洋中,生態破壞正在發生。但是到了21世紀50年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然開始下降,並且相當迅速地每年下降百萬分之五,甚至可能回到氣候學家吉姆·漢森劃定的某種文明形式的存活界限——350ppm。

這可能在虛構的範圍之外嗎?魯濱遜作品的重點是激發想像力,提醒我們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不僅僅是愛情與親情,還有政治和經濟。

他給小說一個別樣的結尾,這一段非常迷人。退休的瑪麗·墨菲在經歷了對地球的一次千辛萬苦的旅行後回到蘇黎世,隨著人口開始減少,人類居住區被蓄意地從地圖上刪除,地球越來越回到蠻荒景象。旅客從空中看到牛群散布於塞倫蓋蒂島,馴鹿在復甦的北極穿行。她已經為溫文爾雅、沉默寡言的小型飛船船長所傾倒,他們兩人一起從飛船走出來,在這座瑞士城市的街道化裝舞會上閒逛。男人們對著普通百姓將阿爾卑斯長號奏得震天動地,一支金屬鼓樂隊則獻上了特立尼達式的曲調,身著豔麗毛織布的安第斯山脈印第安人演奏著風笛。瑪麗看著她歷盡千辛萬苦拯救的這個世界,陷入沉思:

這樣,對我們來說,沒有比這裡更是家的地方了。這樣,無論事情有多乏味,我們都會應付。這樣,所有的一對都是殘餘的一對。這樣,唯一無法消除的災難就是滅絕。這樣,我們就能佔據優勢。這樣,人們可以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不存在命運這樣的東西。

《未來部》一書封面

相關焦點

  • 《三體》入選教育部中小學生閱讀書單 科幻閱讀再獲重視
    ,更多的孩子被科幻中包含的基於科學的豐富想像所震撼,對科幻閱讀、影視賞析,甚至文學創作都懷抱著極大的學習熱情。作為語文教師和學生很幸運,因為我們擁有更加廣闊,更加多元的一個閱讀世界。」(《三體》十周年紀念版封面畫)「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三體人向地球發射的宇宙探測器「水滴」,面對傲慢的地球艦隊無堅不摧,這與當下我們面對細小到肉眼看不見的病毒何其相似,總有人心懷輕慢,無視先驅者付出的巨大代價,一直到危機擴散開來,才陷入恐慌。「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你的無畏來源於無知。」
  • 閱讀空間|不是科幻|未來部|火星三部曲|弗蘭克|地球|金·斯坦利...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美國《紐約書評》雙周刊網站2020年12月17日發表文章《不是科幻》,作者是比爾·麥吉本。文章介紹了科幻大師魯濱遜的最新小說《未來部》,該作品虛構了一個2025年出現的聯合國機構,它是為應對氣候災難而成立的,名稱就叫做「未來部」。
  • 閱讀科幻作品,經典和流行孰輕孰重?
    2018年,全國高考二卷首次將科幻作品作為語文現代文閱讀材料;在春節前教育部公布的31項高中生國家級賽事名單中,科幻文學大賽也佔有一席;最新的人教版初一(下)語文教材中,還能找到「中國科幻第一人」劉慈欣的科幻小說《帶上她的眼睛》。然而,記者採訪發現,在當前不少中小學開出的書單中,科幻作品的種類和數量卻十分有限。
  • 「科普科幻與閱讀」大賽舉辦
    本報訊 由中學時事報、北京少年報及北京市東城區青少年科技館聯合主辦,北青傳媒股份有限公司承辦的首屆北京市中小學生「科普科幻與閱讀」大賽決賽日前在京舉行。大賽以「神奇的海洋生物」為主題,以《DK兒童海洋百科全書》《海底100天》《企鵝爸爸了不起》《揭秘海洋》《海底歷險記》等海洋科普圖書為素材創設題庫,來自北京六個區十一所中小學的百餘名師生共同參與了這場科普閱讀盛宴。經過激烈角逐,北京市東城區和平裡第四小學獲得了小學組冠軍,北京市廣渠門中學獲得了中學組冠軍。
  • 超脫二維閱讀世界 聲音產品帶來科幻新體驗
    記者4月27日獲悉,國內著名科幻期刊《科幻世界》將首次推出「有聲科幻雜誌」業務——以《科幻世界》《科幻世界·少年版》期刊為基礎,通過專業的有聲演播和音效包裝,形成廣播劇、語音閱讀、多人播音等聲音產品,打造科幻文創新模式。
  • 科幻又現實——我評科幻片《極樂空間》
    2013年這部科幻電影在國內上映時,我坐在太平洋影院的大熒幕前,被一開始出現的千瘡百孔的疑似某地貧民窟鏡頭、和在血汗工廠辛勤勞動的如男主那樣的工人們震驚了。科幻片不是應該如變形金剛那樣就算不把鏡頭投向浩瀚的宇宙,至少也應該投到月球吧,怎麼把某地的貧民窟作為科幻片的鏡頭呢?
  • 值得閱讀的100部科幻小說
    想找最好看的科幻、奇幻小說,卻不知如何下手?你有福了!這個夏天,NPR(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發起了一次大規模的投票。
  • 科幻末日小說,收穫空間異能+時間異能+鈦極金身,走向人生巔峰
    科幻末日小說,收穫空間異能+時間異能+鈦極金身,走向人生巔峰好書難找但是愛上小說很簡單,小說也是我們的學習的寶典。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推薦科幻末日小說,其中力推《異能高手》,小說講述主角收穫空間異能+時間異能+鈦極金身,穿越眾、異能者、逍遙界界主,走向人生巔峰。更多精彩內容請書友們點擊下方閱讀!
  • 與機器人同行,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武大
    2019因《流浪地球》成為科幻元年,4月2日華為閱讀科幻文學大賽為更多科幻作者帶來機會,繼4月9日天津大學啟動儀式後,4月28日科幻文化沙龍將走進武漢大學,做客珞珈論壇。本次活動邀請知名科幻作家阿缺現場分享《與機器人同行》三部曲的創作經歷,並與大家聊一聊成為科幻作家的體驗。
  • 德國數學家證實4維空間存在,劉慈欣猜想:進去的人再也不是人了
    導語:近年來,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各種科幻小說的盛行,「四維空間」這個概念被反覆提及,尤其為科幻迷所津津樂道。那麼,四維空間真的存在嗎?你有想過,如果人類從三維空間進入到四維空間會發生什麼事嗎?四維空間真的存在嗎?
  • 異度空間:他人、怪物和地獄——科幻電影中的封閉空間
    前不久[#活著]又上演一出「密室生存記」,亦如當年的[釜山行],甚至更早的[科洛佛道10號]……房間、車廂、地堡等等所代表的封閉空間因為資金投入較小,且能夠獲得強烈的戲劇衝突,因此科幻/幻想電影將怪物、病毒等等元素放置其間時,便會出現種種人性、情感和畫面的奇觀。
  • 俄羅斯最新三部科幻大片,這難道不是俄版《盜夢空間》《獨立日》
    俄羅斯的電影向來自成一派,格調與好萊塢有很大不同,不過有一點基本能得到大家的認可,那就是俄羅斯大片的特效真的非常出色,各種戰爭大片不用說,在魔幻科幻類型中也是如此,曾經的《守日人》《守夜人》,小格局的《他是龍》,《太空行者》《搏擊太空》這樣的太空電影,都有著頗為驚豔的視覺呈現效果,
  • 為什麼我們的真實空間既不是二維的也不是四維的?
    但是由於整個星系的人類已經掌握了「改變時空結構」的技術,在瞬間穿越了數萬光年的空間。「改變時間和空間的結構」是一種奇妙而又吸引人的方式,可以讓物體遠離地平線,靠近手邊。難怪在許多關於航天的科幻小說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超空間」、「隱藏空間」和「特殊空間」這樣的術語。有人將這部小說中的「隱空間」和「特殊空間」解讀為人類一直在追求的四維空間。
  • 浦東科幻論壇: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關注過,最近幾年高考題當中的科幻題,以科幻作文或者科幻閱讀的形式出來的非常多,特別是在北京和天津兩地,在中考題、在高考卷裡出來的科幻相關的題目也越來越多了,主要就是科幻寫作和科幻閱讀。讓大家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其實是前幾年北京市的中考考綱,裡頭出現了科幻題。
  • 劉慈欣:暗物質給科幻小說留下了巨大創作空間
    潘寧/攝  □科幻作家就是這樣,要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孩童般的天真,對宇宙未知、技術奇蹟的好奇;二是閱歷  □世界上最離奇曲折匪夷所思的故事不是遊吟詩人嘴裡的,不是作家筆下的,而是世界宇宙本身發生的  □他渴望著這些科學衛星到太空裡帶回新的故事,仰望火箭,看它消失在天際,就好像看見一個「故事大師出發了,不知他將來會給孩子們帶來多少奇思妙想多少石破天驚的真理呢?
  • 這不是科幻電影
    不是科幻電影第六屆「國際行星防禦會議」29日在馬裡蘭大學科利奇帕克分校開幕,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裡登斯廷主持,與會代表來自中國、法國、德國、以色列、義大利、俄羅斯、美國等國。科學界曾經把「小行星撞地球」當成笑話。
  • 如果人類誤入四維空間,真的可以成神?科學家:是成鬼而不是成神
    導語:如果人類誤入四維空間,真的可以成神?科學家:是成鬼而不是成神我們都知道人類生活在三維空間中。因為真實空間的客觀存在是三維空間,有長、寬、高。但比三維空間高一級的是四維空間。你可能會問,如果人類進入四維空間,會是什麼樣子?事實上,它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美好。
  • 陪伴這個時代,我選擇閱讀科幻
    小編說:今年八月初,八光分在成都無料書鋪舉辦了一場《中國火星紀事》的新書分享會,講座上劉維佳老師為大家科普火星知識,暢談中外火星題材的科幻小說。那時這本選集尚未出版,在現場送書環節,一枚幻迷勇敢提問並獲贈書一本。此幻迷加小編為好友後,常來催問小編《中國火星紀事》什麼時候出版?終於,一個多月前小編將贈書寄了過去,前幾天還喜獲書評一篇,現在就把話筒交給這名幻迷吧!
  • 螞蟻絕不是二維生物,人類對三維空間以外維度理解都是閒扯
    說過很多次了,螞蟻不是二維空間的動物,世界上除了三維空間之外,零維、一維、二維、四維和更高維空間都是理論上存在的,現實中無法證明。但是二維物體的影子,你能想像它是一個空間嗎?宇宙中是否有生物存在?任何一種原子、質子、電子都不是二維事物,任何一種我們能認知的事物都是三維存在,它們有長寬高三維,三維世界雖然有些微細,甚至看不見,但卻存在。螞蟻是由數十億個原子組成的,對於原子、質子、電子來說,螞蟻已經是無比巨大的龐然大物了,這個巨大的比例比人類和螞蟻的比例還要大。因此,螞蟻並非二維生物。
  • 4維空間的生物在窺探人類?研究表明:人類是三維空間的螞蟻?
    研究表明:人類是三維空間的螞蟻?關於人類所在的三維空間,科學家是這樣解釋的。零維空間就是一個單純的點,一維空間則是無數個點構成的線,二維空間則是由無數條線所構成的一個平面,三維空間就是一個由面與面構成的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