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空間|不是科幻|未來部|火星三部曲|弗蘭克|地球|金·斯坦利...

2021-01-09 騰訊網

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美國《紐約書評》雙周刊網站2020年12月17日發表文章《不是科幻》,作者是比爾·麥吉本。文章介紹了科幻大師魯濱遜的最新小說《未來部》,該作品虛構了一個2025年出現的聯合國機構,它是為應對氣候災難而成立的,名稱就叫做「未來部」。文章藉此作品關注氣候變化危機,認為氣候變化是推動體制變化的工具,最終迫使人們解決人類不平等、歷史不公正以及在21世紀初欠下的「帳單」。全文摘編如下:

2025年:熱浪「恐襲」人類

科幻作家金·斯坦利·魯濱遜十分多產,骨子裡也是個樂觀主義者,但他的最新小說《未來部》開篇真是陰鬱——

2025年夏夜,在印度恆河平原北方邦的某個小城市,為非政府組織工作的美國年輕人弗蘭克醒來,發現自己所在的房間異常溼熱,雨季前熱浪比以往更加逼人,室外溫溼度正迅速接近人類生存的極限。事實上,室內和室外差不多,因為電力已經耗盡。

弗蘭克設法讓一臺發電機運轉起來,並把幾間辦公室的門打開,讓七八個大家庭的人都進到有電力的房間。空調機吱吱作響,無力抵擋著要命的高溫。室內外溫度接近108華氏度(約合42.2攝氏度),溼度為60%。開始有人死去,屍體被拋到屋頂。夜幕降臨時,弗蘭克和其他倖存者一起來到市中心的淺水窪,把身子潛入水中,希望這樣能夠活命,但是沒有用,塘裡的水溫也超過人體的溫度。有人口渴,喝了高溫水,但水入胃中,人被從內向外蒸煮著。人們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死去。孩子和老人全部死去。人們連痛苦尖叫的氣力也沒有了。

在這本情節散亂的小說中,罪惡和憤怒都不成為其中的關鍵情節。弗蘭克活下來,但無數印度人死於這場熱浪——大概有2000萬人。在這本書中,這場熱浪標誌一個顯著起點:應對氣候變化已成為人類生活現實。

這樣的熱浪並非不可能,事實上幾乎是在劫難逃。2020年9月,加利福尼亞州突破平均氣溫紀錄,就連聖路易斯奧比斯波這樣靠近海洋的地區氣溫也達到了120華氏度(約合49攝氏度),儘管溼度較低。在過去幾年裡,中東地區多個城市的溫溼度打破了紀錄——在沙烏地阿拉伯宰赫蘭和伊朗班達爾等地,炎熱指數已接近160華氏度(約合71攝氏度)。

2026年:再造一個地球

魯濱遜在上世紀90年代出版的《火星三部曲》幾乎囊括了所有科幻小說獎項。《火星三部曲》與新作《未來部》的時間背景相近:隨著地球環境開始惡化,由100個地球人組成的隊伍在2026年起飛,前往火星殖民。

《火星三部曲》實際上是在思考人類如何能夠、願意、應該在一個無人居住的地方定居:在一張白紙上,我們如何化解分歧,創造一個能夠生存和繁榮的社會。自《火星三部曲》問世以來的幾十年裡,科學界已經明確表示,我們不會輕易向宇宙移民。儘管傑夫·貝索斯和埃隆·馬斯克提出了這樣的設想,但開拓火星的殖民活動比最初設想的困難得多——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探測器發現,這顆紅色的行星覆蓋著含有有毒高氯酸鹽的土壤,因此在更大規模的行動之前,必須對這顆行星「消毒」。

幻想太空旅行的真正危險還在於它造成了一種道德風險:人們開始不那麼關心我們自己世界的命運。

在新作《未來部》裡,2025年,為應對印度熱浪,巴黎氣候協定締約方成立了聯合國機構「未來部」,辦公地點設在蘇黎世,由愛爾蘭女性瑪麗·墨菲領導——她是聯合國氣候問題特使瑪麗·魯濱遜與兩位巴黎氣候談判中傑出的外交官克裡斯蒂安娜·菲格雷斯、勞倫斯·圖比亞納三個人奇妙的合體。(女性一直處於氣候外交的中心,這一點或許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

小說中,大國表現多種多樣,像印度這類國家,出於驚嚇過度什麼辦法都想嘗試一下:德裡派出一隊飛機將硫化合物送入大氣層,讓這種粒子阻擋一些太陽輻射,就降低大氣溫度而言,這是一項科技含量相當低的地球工程計劃。

虛構未來:精英遭遇復仇

未來部也倡議採取其他技術手段,這些技術若要取得效果,全都必須是巨型的工程:在南極和格陵蘭島冰川的底部鑽孔,引流那裡的融冰積水,從而使冰蓋放慢滑入海洋的速度;把新近融化的北冰洋染成黃色,使其不再吸收太多陽光。有些計劃行之有效,但僅靠這些計劃本身還遠遠不夠。事實上,未來部基本上已經不再關心這些,它更關心的是註定要來的世界經濟和政府管理上的變化。

這種轉變遭到化石燃料巨頭和當權政治人物等既得利益者反對。因此,這些人成為「卡利孩童」恐怖組織的襲擊對象。在印度興起的「卡利孩童」組織,目標是為熱浪受害者報仇。既得利益者同時也是聯合國未來部一個秘密特工小組的目標。這些特工很聰明:在書中有一個比較逗樂的插曲,他們設法接管了達沃斯,讓全球精英們陷入無休止的全球貧困和環境破壞主題研討會和講習班。與此同時,在「墜機日」那一天,恐怖分子會向世界各地的噴氣式飛機派出大批無人機,將其擊落。其中一些是財閥的私人飛機,但並非全部——無辜民眾的死亡實際上是有限的。

與上述行動類似,冒著濃煙的巨型貨櫃船也被擊沉。代替貨櫃巨輪的是光伏快船,它們在跨洋航行中以捕獲的陽光和風為動力。但同樣,這些技術——目前都處於不同的發展階段——並不是真正的救星。

真正的拯救反而是已對全社會產生影響的各種變化。墨菲部長最重要的幹預措施是針對全球四五個重要的央行官員:他們被說服不僅對碳徵稅,而且還發行了「碳幣」,作為對停止開採石油和天然氣或停止向大氣排放二氧化碳行動的獎勵。這種「碳幣」開始取代美元成為全球經濟的基礎,而在這種情況下,新自由主義——實際上是資本主義本身——稍稍開始低頭。

凱恩斯所說的「食利者階級的安樂死」開始了:越來越多的超級富豪發現自己不得不接受一次嚴重的「拔毛」,為保住瀕臨困境的數十億資產,不得不吐出數千萬。民眾運動在各地爆發。

多樣性:最好的B計劃

正如娜奧米·克萊因在她的著作《改變一切》中所闡述的那樣,氣候變化是推動體制變化的工具,是一場危機,最終迫使我們解決人類不平等、歷史不公正以及我們在21世紀初欠下的爛帳。魯濱遜的設計不是烏託邦式的,而是反烏託邦式的,其核心是現實主義的:仍然有貨幣,仍然是民族國家,仍然是中央銀行,而變革來自暴亂、佔領和抗議(他稱之為Grahasatya,或稱「強迫和平」,是以現實政治的方式向甘地致意)。但「最終要由立法來實現,建立一個公平、可持續的新法律制度。而且安全。最好的B計劃將來自於多樣性」。

在《未來部》裡面,這一切都很管用。是的。這裡有巨大而荒涼的蕭條,尤其是在酸化的海洋中,生態破壞正在發生。但是到了21世紀50年代,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已然開始下降,並且相當迅速地每年下降百萬分之五,甚至可能回到氣候學家吉姆·漢森劃定的某種文明形式的存活界限——350ppm。

這可能在虛構的範圍之外嗎?魯濱遜作品的重點是激發想像力,提醒我們生活中的重大問題不僅僅是愛情與親情,還有政治和經濟。

他給小說一個別樣的結尾,這一段非常迷人。退休的瑪麗·墨菲在經歷了對地球的一次千辛萬苦的旅行後回到蘇黎世,隨著人口開始減少,人類居住區被蓄意地從地圖上刪除,地球越來越回到蠻荒景象。旅客從空中看到牛群散布於塞倫蓋蒂島,馴鹿在復甦的北極穿行。她已經為溫文爾雅、沉默寡言的小型飛船船長所傾倒,他們兩人一起從飛船走出來,在這座瑞士城市的街道化裝舞會上閒逛。男人們對著普通百姓將阿爾卑斯長號奏得震天動地,一支金屬鼓樂隊則獻上了特立尼達式的曲調,身著豔麗毛織布的安第斯山脈印第安人演奏著風笛。瑪麗看著她歷盡千辛萬苦拯救的這個世界,陷入沉思:

這樣,對我們來說,沒有比這裡更是家的地方了。這樣,無論事情有多乏味,我們都會應付。這樣,所有的一對都是殘餘的一對。這樣,唯一無法消除的災難就是滅絕。這樣,我們就能佔據優勢。這樣,人們可以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不存在命運這樣的東西。

《未來部》一書封面

相關焦點

  • 閱讀空間|不是科幻
    原標題:閱讀空間|不是科幻參考消息網1月4日報導美國《紐約書評》雙周刊網站2020年12月17日發表文章《不是科幻》,作者是比爾·麥吉本。文章介紹了科幻大師魯濱遜的最新小說《未來部》,該作品虛構了一個2025年出現的聯合國機構,它是為應對氣候災難而成立的,名稱就叫做「未來部」。
  • 讀了那麼多科幻小說,終於我們要去火星看看了
    或許在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道路上,火星將是下一個挑戰的前沿陣地,就像科幻小說描述的那樣——《星際戰爭》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在19世紀末的那幾年裡,人們還不相信,有一種外星生物正居心叵測地密切注視著地球……穿過茫茫太空,他們正在用貪婪的目光注視著地球,有條不紊地制訂著進攻地球的計劃。
  •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正是因為洛厄爾拍下的大量的形似火星運河的照片以及他對火星居民的科學性推斷,英國科幻作家喬治·威爾斯1898年創作出版了《世界大戰》,這部科幻小說講述了形似章魚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他們操作著巨大的三腳金屬怪物,發射出可怕的死光來殘殺人類,以便佔領地球。這也許是最早的關於火星人的科幻小說。1953年,這部科幻小說首次改編成科幻電影上映。
  • 與機器人同行,華為閱讀科幻文學沙龍落地武大
    2019因《流浪地球》成為科幻元年,4月2日華為閱讀科幻文學大賽為更多科幻作者帶來機會,繼4月9日天津大學啟動儀式後,4月28日科幻文化沙龍將走進武漢大學,做客珞珈論壇。本次活動邀請知名科幻作家阿缺現場分享《與機器人同行》三部曲的創作經歷,並與大家聊一聊成為科幻作家的體驗。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最近,一部正在連載中的科幻網文《死在火星上》,硬核的科幻設定和宏大的世界觀讓人眼前一亮,綜合來看極具改編價值。一、展現生存危機和人性抉擇,《死在火星上》好在哪?「我叫唐躍,我在火星上。我剛剛看到地球炸了。」
  • 「中國科幻元年」已到,《死在火星上》引爆科幻網文市場
    但隨著日益擴大的閱讀規模和年輕消費者群體,越來越多的小眾題材開始進入大眾視野。春節檔科幻電影《流浪地球》的成功,更是激發了觀眾對科幻這一小眾類型的興趣。前不久黑洞照片在朋友圈刷屏,也說明大眾對自然科學越來越感興趣。喊了這麼多年的「科幻元年」終於要來了嗎?科幻網文能否突出重圍,成為下一個影視改編的新方向?
  • 在地球毀滅之後,我們還能做些什麼
    電影《火星救援》,馬特·達蒙在火星上種土豆2010年,被譽為「宇宙之王」的物理學家霍金,在接受訪談時,稱地球將在200年內毀滅。金·斯坦利·羅賓遜,《火星三部曲》作者。世界頂級科幻大師。《紐約時報》說他開創了一種嶄新的科幻小說寫作形式。
  • 50位思考者談「天問」:中國人對火星的想像從此改變
    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最硬核,波瀾壯闊的火星開拓史。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是描寫人類如何徵服並改造火星的硬科幻史詩。威爾斯的小說更像是一種科學寓言,跟時光的變遷沒有關係,無論什麼時候閱讀,都能給人帶來美好的閱讀體驗,我認為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 看完《回到火星》這部科幻愛情片,火星男孩來到地球尋找父親
    無奈翠花只能在火星上生孩子,而這個男孩也是第一個在火星出生的男孩,不幸的是翠花在生完孩子之後突然引發產後癲癇去世了,也成為了第一個死在火星的人,時間一晃16年過去了,當初的小男孩也長成了一個16歲的帥小夥,我們就叫它火娃娃,火娃從小就在火星長大,他對地球簡直充滿了好奇,沒事的時候就喜歡翻看媽媽在地球上的視頻,對這麼一個有山有水有藍天的地方
  • 中國科幻不止《流浪地球》打破次元壁這些科幻大牛你應該知道
    票房冠亞軍《流浪地球》和《瘋狂的外星人》都改編自劉慈欣的作品。因此有人說,2019年不光是中國科幻電影大片元年,更是劉慈欣影視宇宙元年。 除了這兩部原著作品,劉慈欣還有什麼力作?中國科幻還有什麼作家、作品值得關注?
  • 據說比《三體》還好看的科幻巨著!你認為呢?
    如果你也想走進這奇幻的世界,如果你也對科幻無比的痴迷,如果你的天馬行空穿梭在那摺疊的未知空間,如果你也想乘坐穿梭過去和未來的時光機器,那麼請你跟我一起走進遺落的南境,一起探索X區未知的秘密,你準備好了嗎?
  • 陪伴這個時代,我選擇閱讀科幻
    (《火星塵暴》已在「中國國家天文」公眾號全文放送,閱讀請戳:科幻 | 火星塵暴(一))這個故事中,火星蘑菇在長城考察站瘋長,搶佔考察站人員維持生命的水資源。為了活下去,考察站隊員頂著塵暴肆虐的天氣以各種方式外出尋求救援。此次行動以多名隊員犧牲為慘痛代價。最終,站長劉揚利用火星蘑菇的一種神秘特性找到了暗河,這個神秘特性到底是什麼,先不透露給大家,大家可以去文中找。
  • 科幻作家:《火星救援》等科幻片配合美國家政策
    很多觀眾對於影片中馬特·達蒙在火星上一個人「種土豆」津津樂道,也有人對於電影中出現的「中國元素」感到驕傲。但是在專業的科幻作家眼中,《火星救援》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呢?  陳楸帆說,《火星救援》中的馬特·達蒙純粹是以一個工程師的理性態度來解決任何問題的,「其實樂觀主義的科幻小說要遠遠比那些悲觀主義的科幻小說難寫。因為樂觀主義的小說中沒有強烈的戲劇衝突,沒有真正的反派存在。」《火星救援》中真正的反派就是極端的環境和突發的事故。「在這樣的環境中,要營造戲劇的衝突是比較難的,我覺得非常好。」
  • 盤點與火星有關的科幻電影
    《火星時代》(美國2016年科幻紀錄片連續劇)美國國家地理頻道拍攝的科幻娛樂紀實巨作《火星時代》是一部帶有半劇集半紀錄片性質的有劇本節目,故事中兩條時間線並行發展——一條是現在,一條是未來。其中有一部分紀錄片形式的訪談鏡頭,還有一部分故事片形式的有劇本內容。具體而言,該劇描述2032年人類殖民火星的歷程。
  • 科幻與現實的輝映,阿西莫夫《基地三部曲》:一部科幻神作
    一個月後,阿西莫夫在美國另一位科幻作家弗雷德裡克·波爾的提點下,很快完成了《基地》的第二個故事,並在7年之內,1949年之前寫完了《基地三部曲》的全部故事。 他對現實世界和人類社會整體發展的關注和其作品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使這部巨著成為科幻文學史上的神作。 說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科幻小說裡的神作,並不誇張。這部小說融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於一體,以超拔的想像和波瀾壯闊的情節描繪了一幅銀河帝國跨越千年的衰亡與復興畫卷,激發出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科幻與現實的輝映,《基地三部曲》:阿西莫夫的一部科幻神作
    說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是科幻小說裡的神作,並不誇張。這部小說融歷史、哲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於一體,以超拔的想像和波瀾壯闊的情節描繪了一幅銀河帝國跨越千年的衰亡與復興畫卷,激發出人們對現實世界的思考及對未來世界的想像。
  • 美國人的科幻內參(二):《公平硬幣》《黑色伊甸園》《火星救援》
    小說的年輕主人公約翰試圖跨越高山,尋找新的土地,而「大家庭」的領袖們依然等待著來自地球的救援,不敢離開最初的著陸點,他們之間的衝突引發了小說的高潮。本書適合探討一些跟生物學和化學有關的問題。 1. 根據書中對星球「伊甸園」的描寫,需要什麼技術才能把載人太空飛行器送到這麼遠的空間?
  • 三部曲系列2:庫布裡克-未來三部曲
    而在這些電影裡,最讓人津津樂道的無疑是他的未來三部曲。1964年,未來三部曲的第一部《奇愛博士》上映。電影中,美國空軍將領派轟炸機去摧毀蘇聯,而另一方面,蘇聯威脅如果受到攻擊,將毀滅地球。4年後的1968年,三部曲中的第二部《2001太空漫遊》上映。影片圍繞一塊神秘的黑石板展開闡述。
  • 中國火星題材科幻小說選集《中國火星紀事》正式出版
    人類終於又一次對火星發起了全面衝擊。二是從2002年就創辦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為登陸火星已經奮鬥了十八年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今年索性豁出去了,一舉賣掉了自己的全部七所豪宅。「我不需要錢。但我要獻身於火星和地球。」馬斯克在Twitter上這樣寫道。這種壯舉頓時引得無數網友紛紛感嘆:「這是要移民火星啊!地球已經留不住馬斯克了,火星才是他的最終歸宿!」
  • 異度空間:他人、怪物和地獄——科幻電影中的封閉空間
    出現在科幻電影中的封閉空間雖然在某種程度上也會造成此種恐懼,但並不是其最關鍵的作用,但又因為其非正常、超自然的場景設定,封閉空間的恐懼雖然不是最大的,卻是令人最無力的。後面大衛在艙內不停地呼叫已經被HAL殺死的弗蘭克、HAL將弗蘭克屍體拋到太空、單人艙漂浮在飛船外的鏡頭更增強了這種感覺,深奧的哲學議題先不管,製造深空中的恐懼,庫布裡克就絕對是一把好手了。[異形]一開始就是B級片設定,因此其表現風格更為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