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位思考者談「天問」:中國人對火星的想像從此改變

2020-11-28 騰訊網

明天,海南文昌發射場將用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這是中國首次行星探測任務。

去火星,除了科學探索,也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生存戰略選擇。

它的發展方向,將會決定人類的命運,也將重置我們對宇宙和自身的看法——很多人從童年就開始仰望那顆紅色星星,在小說、電影和流行文化的幻想合力下,相信我們的未來就在上面。

我們跟50位思考者聊了聊。

他們包括科幻作家、藝術家、導演、編劇、學者、科學家,等等。

首次火星探測,會怎樣改變中國人對這顆紅色星球的想像?

01

與「火星人」一同漫遊

1895年,H·G·威爾斯《世界之戰》出版,成為最早具有廣泛影響力的火星科幻作品。

此後百年,人類文學、藝術中湧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火星幻想」:布拉德伯裡的火星運河、馬特·達蒙的火星土豆,甚至《火星人玩轉地球》帶來的童年陰影……

它們也許缺乏科學細節,也許充滿荒誕想像,但卻飽含人類探索的強烈願望。

在這裡,科幻迷、作者和學者們,分享了一些史上經典的火星作品。

《火星救援》上榜最多,「火星種土豆「還是深入人心……

邢立達,古生物學者、科普作家

1990年的《全面回憶》,2000的《火星任務》,2005的《世界之戰》等等,但最喜歡的一部電影是《火星救援》,因為我很喜歡魯賓遜式的故事,在流落荒島,不,荒星球深深絕望後,主角想方設法,利用有限的資源,獨霸一顆星球,種植土豆,等待尋找一線生機,聽起來很沉重,但整體卻很歡樂,這或許就是用樂觀,逗比的精神去面對人生的哲學吧。

徐來,科普作家、小說家

《火星救援》。經典故事模式的火星展現。這個故事為我們展開一個具有間離感的宇宙探索真實場景。既有壯烈的部分,又有土裡刨食特別日常特別基礎的部分,兩者結合得非常好。

萬象峰年,科幻作家

如果說《火星救援》是火星最真實的那一面,那麼《異星戰場》就是人類對火星的一個夢,《全面回憶》則是夢與現實之間的撕扯。

雷·布拉德伯裡的《火星編年史》最浪漫,充滿如詩如夢的美感。

回形針,科幻作家、編劇

雷·布拉德伯裡的《火星編年史》。布拉德伯裡被譽為「科幻詩人」,這本以短故事連綴而成的虛構地球殖民火星史,折射了布拉德伯裡對人類與人性的深刻反思,更以如詩如夢的筆觸將火星這樣的異鄉寫得宛如浸潤了黃昏般的鄉愁,充滿物哀的美感。

蚌非,科幻作家

《火星編年史》。布拉德伯裡是偉大的吟遊詩人,用舒緩寧靜的文字摹繪出夢幻般的火星世界,那些深沉浪漫的幻想優雅迷人至極。

提沙,科幻作家、理論物理博士

布拉德伯裡的《火星編年史》,溫情而有詩意;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細緻地展現了改造火星過程中的社會發展。

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最硬核,波瀾壯闊的火星開拓史。

陳楸帆,科幻作家

金·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是描寫人類如何徵服並改造火星的硬科幻史詩。

姚海軍,《科幻世界》雜誌社副總編

科幻作家開發火星的思路大致可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火星地球化,其代表作為斯坦利·羅賓遜的「火星三部曲」(《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這三部宏篇巨製細緻地向我們展現了這一史詩般的偉大進程;另一個是改變人類讓其適合火星,代表作是弗裡德裡克·波爾的《火星超人》,這部作品,再現了這一過程中人所經歷的苦痛,但最終卻讓我們感嘆人的偉大。

郝赫,科幻作家

《火星三部曲》,就是難啃。

動漫、遊戲裡,也有對火星的瘋狂想像。

林品,首都師範大學教師

《機動戰艦撫子號》,乍看起來像是一部圍繞著爭奪火星遺蹟展開的熱血系科幻動畫,實際上卻是一部糅合了各種「宅系neta」的「meta二次元」作品,包含著非常有趣的具有媒介自反意味的劇中劇——事實上,我們今天熟悉的「二次元」用法就是出自這部動畫。

徐曉東,星空社主編、漫畫家

日本漫畫《火星異種》(限第一季,後面是垃圾!):21世紀中期,人類把蟑螂實驗性地投放到了火星。被人類疏遠、厭惡、殺害的那種昆蟲,對人類展開了反擊!而人類在火星的戰鬥也需要在身體內植入昆蟲的基因。

人類覺得自己能夠如上帝般創造一個世界,但卻被每日都能見到的小強打臉,而為了達成目的,自己又不得不變為昆蟲,這個閉環有種莫名的黑色幽默。

康盡歡,科幻作家、資深媒體人

《統夢》就是火星歸來的女戰士啊!

趙壘,科幻作家

推薦《坎巴拉太空計劃》,雖然是個歡樂的小遊戲,但技術部分可以說相當硬核。

朝朝暮暮,科幻作家

推薦遊戲「Genesis」,iOS可玩。遊戲內容是在不同的行星中打造生態圈,運用資源升級開發不同的科技,保持星球的環境在人類適宜居住的範疇內。在整個遊戲過程中,可以體會人類火星殖民的困難與生態圈的脆弱性,稍微一個指標出問題,人口就會銳減。

還有一些冷門作品,同樣優秀。

葉梓頤,星空攝影師

喬治·威爾斯的《新人來自火星》吧,是我學生時代看的第一本有關火星的科幻。雖然講的故事還是地球上的,但也算是描繪了另一種「外星人」的開篇。

Steed,星空攝影師、天文科普大V

一直關注人類對火星的各種探測,比如最近在持續追蹤洞察號火星車解救「鼴鼠」的行為。不過最牽動人心的一系列文章,是2018年6月機遇號失聯之後寫的。原計劃在火星考察90個火星日的機遇號,在那裡一跑就是將近15年,不只給我們寄回了好多火星的風景照,還不斷傳回新的發現,就像是一位老朋友一樣。而在當時,它遇到了登陸火星以來最可怕的一場沙塵暴。接下來的大半年裡,人類在地球上等到了塵暴消散,開始嘗試各種方法試圖喚醒它,但最終機遇號還是沒有醒過來。

我覺得,正是因為有這些探測器常年對火星的探測,讓我們人類已經從心理上縮短了地球到火星的距離,談論火星上的種種事情,就好像在說隔壁村子一樣平常。這或許也是火星任務給未來的載人去火星打下的心理基礎之一吧。

兔子瞧,科幻評論家、未來事務管理局合伙人

漢密爾頓的《火星之旅》(What's it like out there)。太空探索的挑戰,遠超人類有史以來任何行動,必然經歷難以想像的挫折和痛苦。科幻小說的作用,就是讓我們為此做好準備。

馬斯克所代表的說法,是很有說服力的:世界上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但人類甚至地球的危機,也是隨時可能發生的。

因此走出地球踏上行星的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現實課題之一。發展宇航事業,不光是為了科學,也不止是提升我們的精神和修養,而是一件實實在在的生存戰略選擇。每個人都應該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脆弱的生態圈中,一個渺小的星球上。意識到這件事的人越多,理解的越深,就越能改善這個世界。

鄧韻,導演、未來局影視&品牌VP

1990年那版《全面回憶》,改編自迪克的小說。施瓦辛格主演,一個火星地球對峙背景下,特工尋找身份和記憶的故事。導演是拍科幻的老手,《星河艦隊》《機械戰警》,很有那個年代科幻片的冷硬質感。最主要是因為施瓦辛格在火星沒有面罩臉快要爆炸那個畫面的童年陰影(瑟瑟發抖)……

凌晨,科普與科幻作家

夏笳的《火星建設者》

沙陀王,科幻作家

威爾斯的《火星人入侵》。威爾斯的小說更像是一種科學寓言,跟時光的變遷沒有關係,無論什麼時候閱讀,都能給人帶來美好的閱讀體驗,我認為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未末,科幻作家、平面設計師

關於火星的中國科幻小說最著名的要數老舍的《貓城記》,他以童話般的故事,象徵性的手法描寫了火星上的一群貓人。這部小說吸引我的除了老舍的文筆之外,更是趣味昂然的故事情節和奇絕的想像。

無形者,科幻作家

菲利普·迪克的中短篇《火星先遣隊(Survey Team)》,描寫了我們這些自私自利、為一己之欲而蹂躪世界的人形怪物;羅傑·澤拉茲尼的中短篇《為傳道者綻放的玫瑰》,「神」和宗教層面的探討是他所痴迷的一個創作主題;

02

中國人的火星想像

我們對火星的想像,是被太多西方敘事和歐美作品所塑造的。

在鋪天蓋地國外探測的語境中,中國人如何想像火星?

1933年,老舍寫下《貓城記》,構想了一座古老火星國度。

在這裡,中國當代的科幻創作者們,談了談自己如何描寫火星。

韓松,科幻作家、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我在《驅魔》裡是以火星為背景的,寫佛教徒去火星尋找佛陀,結果發現火星被改造成了一家醫院。

王晉康,科幻作家、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我在自己的作品《逃出母宇宙》中描述過火星,那時人類剛完成超光速飛船,太空時代即將開始,於是作為這個時代開始的慶典,人們在火星上組織了一場太空婚禮——可惜這個時代被隨後降臨的一場災難打斷了。

寶樹,科幻作家

很遺憾,我沒有寫過關於火星的小說,但我寫過好幾篇文章,最近一篇是發表在《三聯生活周刊》上的《科幻火星編年史》,是專門講科幻中火星主題作品的演變。這也不光是文學的梳理,而是觀念史上的巨變。在大半個世紀裡,大部分人包括很多知識分子都很嚴肅地相信火星上有生命存在,會以某種方式影響到地球,我們在想像中和「外星人」共存了七、八十年,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文化現象。

梁清散,幻想小說作家、科幻文學研究者

很多年前寫過一篇搞笑類型短篇,說地球人可以走傳送門直接到火星旅遊,但其實只是把遊客催眠,讓遊客們在飛船上睡幾天,運到火星。其實並沒有什麼火星的探索,只是玩了一個奸商梗。

楊平,科幻作家

我在《庫克巖石》中,想像火星上存在某種神秘的智能,在人類登陸火星後,將以往歷年的人類火星探測器擺在了人類考察隊面前,讓他們把這些扔到火星智能家裡的垃圾收走

在《瞬間加速度》中,我設想遠古時太陽系發生過一場大戰,炸毀了火星與木星之間的一顆行星,形成了如今的小行星帶。戰爭的一方在火星上建立了秘密基地,在人類殖民火星後被發現。基地的防衛系統隨即啟動,向地球發動了毀滅的攻擊。

有些故事裡,火星承載著中國人的鄉愁。

夾縫貉,科幻作家、計算機博士

2019年科幻春晚故事《復活貴陽》裡,地球發生大災變後,人類遷移到火星。男主角在火星讀書,當快遞員,想要用虛擬實境技術還原地球的故鄉,還險些遭遇火星風暴。這是個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故事。

劉天一,科幻作家、聲學方向博士在讀

在某個未來世界中,人類登上了火星,卻在返程的路上出現技術故障,迫降月球基地。因為地球上的內亂,人類文明崩潰,這些太空人最後失聯在了月球上。故事的主人公嘗試向他們發射對接物資的火箭,最後失敗了。總之是個有點悲觀的故事,但悲觀的並不是火星探測本身,而是人生是否真的能超越文明自身的潛在危機。

火星不好寫,因為它「既遙遠又近在眼前「,兼顧科學基礎和神秘感,不是一件容易事。

靚靈,科幻作家、曾從事地質災害研究工作

想過要寫火星,但出於氣候設定的需要,最終給那顆星球起了別的名字,叫做「沙泉」。我也並沒有覺得損失,對想像而言,大氣層是某一級階梯,在你終於翻過它開始注視星空以後,火星和任何一顆類地行星都一樣不再遙不可及。

王騰,科幻作家、統計學博士在讀

我感覺想寫好關於火星的題材還是有一定挑戰性的,火星正好在人類探索的地平線上,既遙遠又近在眼前,作者要展現它的神秘或是距離感,同時又要有堅實的科學知識來讓內容不至於違背現有知識,這可不太容易。

房澤宇,科幻作家、時裝攝影師

上個月寫了一篇《火星蝗蟲號》的短篇初稿,但一直沒再修改,總覺得少了些新穎的元素。這次天問一號即將發射,它可能會帶來更多新資料和不同的視角。科技發展不斷開拓人們的視野,我十分期待。它是新的開始。

呂默默,科幻作家

正在寫一篇關於火星生命的科幻,描寫了孤單的火星生命隱沒在地下,遠遠窺視著人類文明。人類太空人與火星生命體交鋒下,是勝了也是敗了,因為火星生命體同樣也執行了自己的任務。

蘇民,科幻作家、編劇

主要寫火星上的生物,它們是一種具有高度文明的生物,但既不是矽基也不是碳基,而是一種意識體生物,與人類的潛意識層面相通。當人類來到火星,它讀取了人類文明的資料,化成丘比的樣子接近了人類少女。

除了作家,我們也請藝術家BUTU聊了聊火星插畫。

BUTU,插畫師

畫過火星探測器和韓松老師的《火星照耀美國》的封面。火星探測器是擬人化的小品,《火星照耀美國》則是把火星結構化撕破,像一個吃豆人,吃掉了一大盤棋。

03

是火星,也是火種

火星召喚著我們。

探索,殖民,作為星際遷徙的第一步。

「天問一號」任務之後,人類對火星的了解,將會更上一個臺階。

很多人規劃了自己的火星之旅:拓荒、攀巖、種植、養老……喜歡科幻的人,都迷戀新天地帶來的震撼。

江波,科幻作家、中國「硬科幻「代表作者之一

如果真有個人的火星旅行計劃,較為可能的方案是用宇宙飛船把骨灰撒到太空裡。經過億萬年的旅程,說不定就有曾經屬於我這個個體的小小微塵,會降落在火星的土地上。那算是一種旅行吧。

姬少亭,未來事務管理局局長

我從小就非常關注關於火星探索的新聞,吃飯的時候眼睛直勾勾盯著《新聞聯播》,想要看到更多關於火星的消息,不知道其他的孩子會不會跟我一樣。飛往火星的旅行要很長的時間,但是飛多久我都非常樂意。想像自己第一次踏上這片紅土地,那種心情應該是無以名狀的吧,因為我在地球上的探險都還沒有結束,第一次爬上高山,第一次潛入海底,那種興奮跟你在電影裡看到的情況差異很大,親身的體驗會徹底改變自己對人類、對自我的認知。如果有幸可以去往另一顆星球,相信在那一剎那,我會更明確地感受到,自己是來自宇宙中一顆小小塵埃的。

徐曉東,星空社主編、漫畫家

如果說有一天真能夠去火星旅行的話(多半會是個小骨灰盒……)我唯一希望看到的是「尊重」!它既不是人類的垃圾桶、也不是人類的礦場、更不是人類爭奪權力和利益的戰場,它也許會變得如地球一般生機勃勃承載著人類進往宇宙星河的夢想,但它不是地球的拷貝或者山寨,它就是火星!

劉洋,科幻作家、物理學博士、現任教於南方科技大學

我個人最期待的火星旅行的行程是去水手峽谷攀巖。這個位於火星赤道附近的峽谷有七八千米深,其中有層狀的懸崖,但沒有侵蝕堆積物。這種地形正適合攀巖。另外,這裡的重力不到地球的四成,在攀巖時可以節省不少力氣。

雖然一口氣從峽谷底部攀爬到頂部是不太可能的,但我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的路段進行嘗試。火星上頻繁出現的大型風暴、厚重的太空衣和氧氣瓶、黏附在太空衣上的一層帶靜電的塵埃……這些都是攀爬過程中的額外挑戰,但我們一定能克服,甚至還可能轉變成新的趣味來源也說不定啊。

蘇莞雯,科幻作家、獨立音樂人

想知道如果在火星上做夢,效果是不是和地球上不一樣。所以如果能去火星旅行,我會準備好記錄夢境的工具,或許可以對創作故事有全新的啟發。

吳楚,科幻作家、電視製片人

哈哈,等火星旅行成為現實,我應該到了報名「火星夕陽遊旅遊團」的時候了。很好奇,火星上會不會有旅遊紀念品商店,有沒有強制購物。

鹹菜,科幻作家

我的火星個人旅行是沒戲了。如果我的重重重孫子什麼的去,作為祖祖祖爺爺的我雖然已經死了,但還是希望他們能注意安全,並戴好口罩。

張帆,科幻作家

我覺得到我退休時火星商業旅行應該已經開始了,當然價格不便宜,旅程也很辛苦,所以家裡人會強烈反對。但是,作為一個懷揣中二夢的老年人,肯定是偷偷拿上自己畢生積蓄溜出門啦。然後遭到下一代的白眼:這些老年人啊,看也看不住,錢還特別好騙

晝溫,科幻作家

根據現在的科技發展水平,希望可以顫顫巍巍地去火星養老!低重力環境應該對老人會比較友好吧~也不擔心摔一跤就骨折了。

再發芽,科幻作家

探測、乃至用人的雙腳踏上火星,是人類走向星辰大海的關鍵一步。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增強,離邁出這一步的那天肉眼可見地越來越近了。我覺得自己有希望能在火星過上老年退休生活,到那時再回憶起幼時對火星有過的想像,一定別有一番滋味吧。

趙佳銘,科幻作家

我希望作為開拓者,在早期前往火星。對科幻感興趣的人都喜歡看到未知事物的新奇和陌生之感。在人類歷史之中,拓荒和冒險曾經是許多個時代的主題,張騫出使西域、大航海時代、美國西部拓荒,每一次開拓都伴隨著無數或者有趣、或者悲壯、或者哀傷的故事。我希望能身處其中,親身體驗,並把它們記載下來。

即使今天,火星探測仍面臨大量現實問題:收益、回報、時間、技術……真正的火星旅行,還得再等等。

何夕,科幻作家、當代中國科幻「四大天王」之一

在可見的未來,火星探測和移民並不具備通常意義上的經濟價值。建立火星營地的花費比在沙漠等地球無人區建立同等規模定居點超出千百倍,而且可靠性和安全性更低。

個人以為人類探索火星並不是為了擴充生存空間,而是「轉移」生存空間。地球生命進化了38億年,地球物種平均生存期大約300萬年,也即所謂的物種天年,而人類已經達到這個期限。恐龍的結局殷鑑不遠,從某種意義上講成為多星球物種乃是智慧生物的偉大宿命,現在正好有一個火星,讓人類得以走出自己的第一步。

Ent,科學松鼠會成員、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博士生

探測的最大問題其實還是錢,火星上到底有什麼能賣回地球的東西……火星適合殖民的原因是它和地球接近,但和地球太接近了也意味著主流礦物地球都有。

最後要麼是真的發現了什麼性質奇葩的超絕無敵礦物,要麼是鈮之類的稀土金屬應用獲得了爆炸性突破,遍地常溫超導體,地球完全不夠用必須去火星開採了吧。

索何夫,科幻、科普作家

考慮目前的局勢,恐怕在可預見的未來難有決定性突破。進一步送無人探測器不難,要登陸,目前理論上有技術,實際無條件。

Frank,科幻作家

還是先希望火星大氣能夠成功改良,否則探索是不可能的。

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將一次性完成「繞落巡」三大任務,此後,還將進行火星的採樣返回,這將是迄今為止人類還未開展過的活動。

這項事業,註定無比漫長,但也會成為一顆火種。

張小北,導演、編劇

我們今天看到的埃隆·馬斯克、貝佐斯等私營航天大佬,他們的童年都是在阿波羅登月時代影響下度過的。當他們擁有了可以改變世界的財富後,都義無反顧地踏上了前往星空的徵途。我特別期待中國的火星探測計劃。我希望,會有一代代的中國孩子,從他們的童年就開始仰望星空,並相信人類的未來會在星空之中。這就是火種。一代代延續的火種。在未來的某一天,也許其中的幾粒小小星火就有機會照耀人類文明。

吳巖,科幻作家、南方科技大學教授、科學與人類想像力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的火星探測事業也會成為全人類的太空探索事業的一個組成部分。期待任何形式的冷戰都不會損失這種事業本身的輝煌和燦爛。

董潤年,導演、編劇

我對人類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完成了登月,卻在接下來的這五十年裡還沒有登上火星感到難以置信。美國的航天探索在之前的二十年裡停滯不前,中國正在迎頭趕上。不管現在的國際形勢如何,我都認為人類不應該放棄在太空探索中的國際合作。合作才是人類的希望。

鄭永春,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卡爾薩根獎獲得者

我個人的火星旅行還不敢奢望,但我覺得作為一個科技工作者,我們最重要的使命是託舉未來的下一代,能夠真正實現火星旅行,而不是我們個人的夢想的實現。實際上是要把我們的行動,轉化成科學的新發現或者技術的新發明,然後使得下一代能夠在我們的基礎上,實現朝向火星旅行的路程更進一步,能夠比我們走得更遠。因為火星旅行和火星移民一定是人類一代一代接續努力,才能夠實現的一個宏大目標。

採寫

小靜、UU、船長

相關焦點

  • 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 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 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 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 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 正式啟航 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 此次探測目的是 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即對整個火星進行全球觀測
  • 天問,中國的太空探索及想像
    01 中國的太空探索和想像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了! 這一次,「天問一號」 搭載在長徵五號運載火箭上,從文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 02 「天問」——火星只是第一站 大家都知道「天問一號「的目標是火星,很多人就以為「天問」是一個火星探測項目。
  • 這部真實的大片已上映:天問一號,火星見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託舉著「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我國首次自主實施的火星探測任務正式啟航開啟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行星探測時代此次探測目的是一次實現「繞、著、巡」三步走
  • 「天問一號」開啟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
    據新華社電 7月23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成功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升空,正式開啟了中國人自主探測火星之旅。南海之濱,椰風習習,濤聲陣陣,高溫天氣如同中國人探索太空的心情一般火熱。我們為什麼要探測火星?在去往火星的徵途上要歷經哪些考驗?面對前所未有的任務挑戰,中國航天人依靠什麼力量創造出新的成績?
  • 「天問」問天!火星將迎來中國人的足跡
    這樣的發射,在中國已經司空見慣,但是今天,7月23日,在海南島的文昌航天發射場,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的此次發射卻牽動了國人的心,因為這次它將把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天問一號」探測器,送往遙遠的火星軌道。據國家航天局透露的消息,這次發射任務非常成功,探測器被成功送入預定軌道,已經開啟火星探測之旅,它將邁出中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
  • 走進航天新時代,與「天問一號」一起去火星
    目標火星!7月23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於海南文昌發射中心發射成功,這是我們邁向火星的第一步,也是14億國人航天夢的新一步!中國航天事業合作夥伴夢之藍M6+與60位獲邀嘉賓在海南文昌見證了這一榮耀時刻。不僅如此,這次火星著陸點命名,由心懷夢想的你來決定!
  • 「天問一號」寄託著中國人美好夙願飛向火星
    2020年7月23日12時,我國在文昌衛星成功發射了火星探測器。從2016年立項至今已經走過近四年時間,由於今年是地球距離火星最近的時間,所以在今年內發射火星探測器是非常緊迫的任務。中國航天人將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技術實力去實現單次火星探測任務繞落巡三項目標,如果該項目的目標全部達成將實現人類火星探測史上的又一重大突破,人類進行深空探索的道路上將會留下中國人的足跡。
  • 50位青年學者獲2020年「科學探索獎」其中7位為河南籍學者
    50位獲獎人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趙振傑11月14日,2020年「科學探索獎」頒獎典禮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隆重舉行,來自九大領域的50位獲獎人依次從饒毅、潘建偉、中國人對太空的探索究竟有多少?簡單理解,魏勇是研究地球與外太空的中國科學家,尤其對火星更為熟悉。今年7月,中國發射的「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魏勇即是其重要研究參與者之一。他的導師,是中國著名空間科學與行星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火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萬衛星。
  • 《中國火星紀事》:讓全世界看到中國人的火星探索和科幻能力
    自從有了科幻小說,火星就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行星。因為在現實中,很多國家都在積極探索發射無人科考飛船前往火星。最終,阿聯的「希望號」、中國的「天問一號」和美國的「毅力號」這三艘無人飛船成功升空,組成星際艦隊駛向火星。
  • 天問一號傳回地月合影,從「東方紅」中國人走過半世紀的太空旅行
    」火星探測器成功發射。到目前,天問一號已經飛行了超過120小時的時間,探測器已脫離地球引力影響範圍,進入行星際轉移軌道。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運行狀態良好,能源平衡、工作正常。天問一號是中國首次自主發射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到目前為止,全球各國共進行過46次火星探測活動,而成功的概率不到50%,其難度可想而知。
  • 《中國火星紀事》:記錄中國人三十年的火星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今年7月,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中國人的真實的火星夢又更近了一步。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在科幻世界裡,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幻電影,對火星的想像早已十分豐富和璀璨,而火星也幾乎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此前,由成都科幻文化機構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火星紀事》一書正式發售。
  • 《中國火星紀事》:記錄中國人三十年的火星夢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今年7月,中國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發射升空,中國人的真實的火星夢又更近了一步。火星,作為地球的「鄰居」,在科幻世界裡,不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幻電影,對火星的想像早已十分豐富和璀璨,而火星也幾乎成為太陽系中上演傳奇故事數量僅次於地球的偉大行星。此前,由成都科幻文化機構八光分文化和新星出版社聯合出版的《中國火星紀事》一書正式發售。
  • 東方紅一號到天問一號,中國人跨越半個世紀的太空之旅
    到目前,天問一號已經飛行了超過120小時的時間,探測器已脫離地球引力影響範圍,進入行星際轉移軌道。目前天問一號探測器運行狀態良好,能源平衡、工作正常。天問一號是中國首次自主發射研發的火星探測器。到目前為止,全球各國共進行過46次火星探測活動,而成功的概率不到50%,其難度可想而知。
  • 中國拉開行星探測序幕,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進入準備階段
    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因為人類即將開啟火星探測的序幕。據報導今年除了中國,還有美國和阿聯都將發射火星探測器。據悉7月14日,由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的火星探測器「天問一號」已經運抵海南文昌發射場,正在進行相關準備工作。
  • 走,一起去火星!「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厲害了我的國
    就在今天12時41分,我國搭載「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發射,這是我國完全自主實現火星探測的第一步!我國將首次實現火星探測器發射「繞、落、尋」一步到位,不僅超越美國和俄羅斯,中國還從此邁入「行星探測」時代!
  • 天問一號與火星的對話
    」 與火星的對話 王遠華「火星,我來了,帶著中國人的聰慧與精明,踏上了奔你的5500萬公裡的徵程;風雪雨露算什麼?我骨子裡透著中國人的頑強與堅韌;電閃雷鳴算什麼?」;「火星,我來了,走向我們地球可愛的『友鄰』,我帶著環繞器,著陸器、火星車,會對你全方位觀察、測算與探尋,我們地球人理解你們火星的苦衷與環境,我們也想幫你治理瀰漫灰塵,我們也想讓你披上綠蔭,可我們總得把你們火星環境查清楚,總得弄清楚你們火星能否住人?
  • 為「天問一號」獻禮!「火星探索」專題:三、初探火星
    作者:佰思科學 沈東旭 邱亞明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中國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中國首個火星行星探測器「天問一號」搭載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正奔向火星!從古至今,人類從未停止過探索火星的步伐。火星距離地球的最近距離為5500萬公裡,最遠距離為4億公裡。
  • 「天問一號」發射成功,帶你看看我們的火星機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2020年7月23日12時41分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天問一號」將一次完成「環繞、著陸、巡視但你知不知道近50年的火星地表勘測成功完成任務的機器人有在太陽系,八大行星以太陽為核心公轉,形成了8個環形軌道,其中地球位於「三環」,火星則在「四環」運行。天問一號探測器要想衝出地球抵達火星,絕不是簡單地從「三環」跨越到「四環」,而是長途跋涉幾個月,直線距離突破4億公裡的旅程。
  • 人類火星接力:好奇、洞察、天問
    「天問」一詞取材來自「楚辭」由屈原所創作的長詩《天問》,以此提出自己的疑問,表達了對真理執著的追求。 按照計劃,「天問一號」將在半年後抵達火星軌道,成功著陸後,它將試圖繪製火星形態和地質結構圖、調查火星表面的土壤特徵和水冰分布,以及分析火星表面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等工作。
  • 向著火星出發
    聞鍾記郵(3599)向著火星出發走過四季,每逢晴朗的星空就會引起人們的好奇,那天空中星星點點的光,來自遙遠的星星無論有風與否,每一顆星星看上去都在眨著眼睛,只是不知道哪一顆星星上還有高級的生命存在,時空與空間擋不住人類對天空的嚮往,2003年楊利偉巡遊蒼穹,圓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巡天之夢,從此太空中有了中國人的身影,萬戶先生再也不會感到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