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那麼多科幻小說,終於我們要去火星看看了

2020-12-06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

火星特別特別特別「搶手」!

2020年7月,全球進入「探火」時間,三位選手:阿聯、中國、美國,將悉數登場。

與其他行星相比,火星更容易登陸,這讓火星格外受到科幻作家的青睞。或許在人類拓展生存空間的道路上,火星將是下一個挑戰的前沿陣地,就像科幻小說描述的那樣——

《星際戰爭》

赫伯特·喬治·威爾斯

在19世紀末的那幾年裡,人們還不相信,有一種外星生物正居心叵測地密切注視著地球……穿過茫茫太空,他們正在用貪婪的目光注視著地球,有條不紊地制訂著進攻地球的計劃。

英國小說家赫伯特·喬治·威爾斯受「將火星視為一個瀕臨滅絕的世界」這種觀點的啟發,寫下了《星際戰爭》一書,講述了地球遭到火星人入侵的故事。為了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威爾斯明確地提到了當時最新的科學思想,甚至包括義大利天文學家斯基亞帕雷利等人的名字。此書一經問世,就成為暢銷書,至今仍廣受讀者歡迎。

《火星公主》

埃德加·賴斯·伯勒斯

約翰·卡特莫名其妙地穿越到了火星,他發現,這個星球生活著兩個智慧種族,一個是遊牧民族,另一個是城市居民,種族之間戰亂不斷。當地人把火星叫作「巴松」。在火星探險中,卡特愛上了美麗的公主。

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埃德加·賴斯·伯勒斯展開了他對火星人的幻想,創作了《火星公主》,他在作品中製造了一場浪漫的冒險,想像認為火星上有許多有趣的人物。伯勒斯的故事加深了人們對火星宜居的印象,儘管火星上的生活方式,可能跟書中所講的大相逕庭。

《火星紀事》

雷·布拉德伯裡

20世紀末,人類正試圖首次到火星上探險,後來,火星人淪為人類疾病的受害者,幾乎導致種族滅絕。從那之後,人類在火星上定居下來,慢慢將它改造成第二個地球。後來地球發生戰爭,並以核爆的方式結束,唯一倖存的人類,竟是生活在火星上的人,他們成為了新的火星人。

美國科幻小說家雷·布拉德伯裡寫了很多短篇小說,1950年將這些小說集結成《火星紀事》,他將火星塑造成一個乾旱的世界,靠運河灌溉,上面生活著一個善良的種族,而人類主動穿越太空來到火星。陌生的紅色土地上,人類帶來的喧囂,最終能否復歸平靜?或許會有那麼一天,我們也都變成了火星人。

《紅色星球》

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

人類為了躲避嚴冬,每年在地球和火星之間來回遷徙。兩個男孩發現,管理火星的公司為節省開支,一直在推遲人類遷回地球的時間,迫使他們留在火星,就算有人因此喪生,也不管不顧。最後,男孩們在火星人的幫助下,通過地下交通系統逃了出來,轉危為安。

美國科幻小說家羅伯特·安森·海因萊因寫了很多科幻小說,《紅色星球》就是其中的一部經典。在這部作品中,火星上有沙漠和運河,有古老的城市和火星人,他們允許人類在火星上定居,但對其冷眼相待。

《火星沙》

亞瑟·C.克拉克

故事開頭,一位老年記者從地球乘坐補給船到火星旅行。途中,他與一名年輕人成了朋友。環遊火星時,他們偶然發現了一種秘密設備,能讓植物適應火星環境,釋放出氧氣,從而提高大氣中的含氧量。

英國科幻小說家亞瑟·C·克拉克創作的《火星沙》,1951年出版,詳細記錄了人類在火星上定居的具體細節。在他的創作中,火星是一片沙漠,空氣稀薄,雖有植被,卻無法構建起有運河網絡的火星文明,他採納了當時已被廣泛認可的火星表面環境條件,讓故事中的人類著手改造火星,使其變得更加宜居。

該作品問世後,關於火星的小說,已經從伯勒斯的幻想故事和海因萊因的想像作品,發展到了硬科幻小說的階段。

隨著太空時代的到來

人類揭示出火星的真實情況

很多火星文明的故事漸漸過時

但科幻作家從未

不再講述有關火星的故事

他們認可了當時對火星的探索成果

據此創作後續的故事

《遠航》

史蒂芬·巴克斯特

1996年,英國硬科幻作家史蒂芬·巴克斯特出版《遠航》。這部作品描繪了人們如何改進阿波羅登月的技術手段,實現第一次載人登陸火星任務的故事。

火星三部曲

《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

金·斯坦利·羅賓遜

從自然百科到高新科技,從火星地理到地球哲學,從政治到宗教,從人性到數學,火星的自然景觀、開拓者的雄心壯志,人與人的紛爭,天和地的巨變一一展現。故事講述了地球移民近200年規模龐大的火星改造項目,作品參照遙感影像繪製的地圖,對火星景觀的描述頗具信服力。

火星三部曲堪稱史詩般的巨著,由美國科幻小說大師金·斯坦利·羅賓遜1992年出版的《紅火星》、1993年出版的《綠火星》和1996年出版的《藍火星》三部作品組成。這一系列不以刺激情節取勝,只憑硬知識燒腦,包羅萬象,曾多次獲得雨果獎、星雲獎和軌跡獎等重要獎項。

《火星救援》

安迪·威爾

六天前,太空人馬克·沃特尼成為了首批行走在火星上的人。如今,他也將成為葬身火星的人。一場突如其來的沙暴讓阿瑞斯3船員被迫放棄任務。撤離過程中,沃特尼遭遇意外,被孤身一人丟在了這片寸草不生的紅色荒漠中,剩餘的補給也遠不夠撐到救援可能抵達的那一天。沃特尼也不準備坐以待斃,憑藉著他的植物學家和機械工程師背景,他決定跟火星來一場「生死較量」。

2009年,美國科幻小說作家安迪·威爾陸續將《火星救援》貼在自己的個人網站上,供人免費閱讀。2015年,電影《火星救援》上映,更是激發了這本小說的購買熱潮,直接將它推向了《紐約時報》暢銷書榜的榜首位置。《火星救援》講述了一名落難的太空人孤身在火星上求生的故事,他樂觀幽默地面對挑戰,逐一解決難題,揮汗火星蔬菜大棚,改造漫遊車橫穿紅色荒漠,只為回到地球,回家。

看了那麼多科幻小說

終於我們要親自去火星看一看了

「天問一號」

即將啟程

部分素材來源:《火星全書》

編輯/楊成 林佳昕

校對/高一鳴

監製/黃希

相關焦點

  • 想寫科幻小說,這些科幻經典一定要讀
    小時候總有很多問題想問,媽媽會讓我們去讀《十萬個為什麼》,再大一些,讀到凡爾納的《海底兩萬裡》、《八十天環遊世界》和《魯賓遜漂流記》,會被裡面敘述的豐富的幻想和神奇的世界深深吸引,科幻的種子就這樣在新一代少年心中扎了根。
  • 熒惑火星,傳奇無限——《中國火星紀事:中國火星題材科幻小說佳作選》隆重上市!
    話說十八年前,當「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賣掉「貝寶」之後(今年貝寶市值已經超過2300億美元,不知道馬斯克後悔了沒有),手握兩億美元現金的他,想起了自己小時候最愛讀的科幻小說中的星際旅行,於是希望訂一張去火星的船票。
  • 潘石屹:三體我讀了三遍!劉慈欣:看看就行,沒必要讀那麼多遍
    《三體》斬獲「雨果獎」為中國科幻小說乃至近代文學撞出了一線曙光,應和著時代將文學發展也引進了另一個維度。 這部俘獲普通讀者、科幻和文學愛好者、商賈乃至政要芳心的神作為世人打開摺疊空間,越讀越能扒出些不同尋常的認知來。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但科幻小說已不在那裡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這句話在2018年顯得更為合適。科幻小說與世界。它們創造了彼此。外部世界對科幻小說的影響顯然更加巨大,但科幻小說對世界的影響卻更有針對性。兩者扯平了。況且,我們生活在一個科幻的世界裡,這一點毫無爭議。
  • 中國火星題材科幻小說選集《中國火星紀事》正式出版
    人類終於又一次對火星發起了全面衝擊。二是從2002年就創辦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 X)、為登陸火星已經奮鬥了十八年的「矽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今年索性豁出去了,一舉賣掉了自己的全部七所豪宅。「我不需要錢。但我要獻身於火星和地球。」馬斯克在Twitter上這樣寫道。這種壯舉頓時引得無數網友紛紛感嘆:「這是要移民火星啊!地球已經留不住馬斯克了,火星才是他的最終歸宿!」
  • 這10部經典科幻小說值得假期在家品讀
    無數人在這個春節假期裡被《降臨》點燃了科幻魂,可是提起相關小說,好多人的腦海裡似乎只能只能浮現出《三體》。其實在浩瀚的科幻書海裡,有無數的絕佳作品值得細細品讀,這裡給大家推薦10部極為經典的長篇作品,讓那些奇思妙想填滿你的休憩時光吧。1.
  • 世界終於追趕上了科幻小說的腳步丨詹姆斯·岡恩去世
    岡恩擅長短篇小說的創作,即使是他的長篇小說,讀來也似短篇小說的組合。至今,他已發表80多則故事,出版了19本書,短、中、長篇皆有。詹姆斯·岡恩(1923年7月12日—2020年12月23日),美國著名科幻小說作家、編輯、學者和評論家。曾任美國科幻作家協會主席和美國科幻小說研究會主席,堪薩斯大學英文系名譽教授,以及堪薩斯大學科幻小說研究中心主管。
  • 我們的科幻盛夏,就在這21本小說裡!
    我們的SF盛夏,有科幻的書香。終於!攢了半年的書單,是時候在這個盛夏假期看完了。很多科幻迷早已立下flag,這個夏天一定看完《三體》。或者把《三體》又雙叒溫習一遍。當然,《三體》之外,科幻小說中的科幻宇宙,廣闊如星辰大海,值得我們慢慢去探尋。特派員特別邀請到讀客文化、中信大方、天地出版社和巴別塔文化的5位編輯大大,和大家分享他們心水的科幻小說。這個屬於我們的科幻盛夏,就在這個書單裡!
  • 《火星救援》小說原著已在國內開賣 老掉牙火星為啥會好看?
    從火星來的人,從地球到火星的路,改造火星,被火星改造……一系列的題材基本上都已經被挖掘乾淨了。那是什麼理由讓我們今天又開始重新談火星這個話題?那當然是因為馬上要在國內上映的科幻電影《火星救援》了。令人意外的是,這樣一部以老掉牙的題材為核心的科幻電影,在一向苛刻的爛番茄網上,保持了上映一個月以後依然有93%的新鮮度,而IMDB維持在8.2分。
  • 我要回到火星去看看
    這兩天有些心神不寧,雖然也強裝著鎮靜,因為我要回到遙遠火星一趟。前幾天,中國首次探測火星的「天問一號」,在海南島東北海岸的中國文昌航天衛發射場,由長徵五號遙四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目的地是我遙遠的家,火星。昨天,天衛一號探測器已飛離地球120萬公裡,還回頭給月亮和地球來了一張合影 ,它跑的有點快,我要抓緊,緊隨其後回去看看。
  • 劉慈欣再獲國際科幻大獎,卻對當今科幻小說很失望
    這樣重要的獎盃在手,大劉不由得要去回看自己的「初心」:我最初創作科幻小說的目的,是為了逃離平淡的生活,用想像力去接觸那些我永遠無法到達的神奇時空。但在一個高速發展的時代,想做科幻作家並沒有那麼容易:後來我發現,周圍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了。這種進程還在飛快地加速,未來像盛夏的大雨,在我們還不及撐開傘時就撲面而來。同時我也沮喪地發現,當科幻變為現實時,沒人會感到神奇,它們很快會成為生活中的一部分。
  • 科幻何時照進現實?火星,曾多少次出現在我們的科幻世界
    正是因為洛厄爾拍下的大量的形似火星運河的照片以及他對火星居民的科學性推斷,英國科幻作家喬治·威爾斯1898年創作出版了《世界大戰》,這部科幻小說講述了形似章魚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他們操作著巨大的三腳金屬怪物,發射出可怕的死光來殘殺人類,以便佔領地球。這也許是最早的關於火星人的科幻小說。1953年,這部科幻小說首次改編成科幻電影上映。
  • 《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本土科幻小說的春天來了
    圖說:《流浪地球》帶起科幻風潮 VCG圖熱潮襲來《流浪地球》的原著小說現在有多火?看看榜單就能明白。春節期間,劉慈欣的兩部小說都登上了百度搜索風雲榜,《流浪地球》更是居於榜首連續多日。相比十餘年前《銀河帝國》單本只有2000冊的銷量,近年來科幻領域不時出現十萬級以上的超級暢銷書。許多最新的科幻作品也已經能夠做到及時引進,與國外幾乎同步出版。目前國內的科幻圖書出版,面臨的正是國內原創作品、國外同步引進作品、國外經典巨著三足鼎立的局面。科幻市場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良好態勢,讀科幻小說成為一種潮流。
  • 培養科學大腦 讀玄幻小說不如讀科幻小說
    ,科幻小說雖然也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它不是完全蹈空,而是與科學有著或深或淺的連結,它表達了作者對人類未來的暢想和反思。  ●令人驚喜的是,國內目前也有一批80後科幻作者成長起來,他們的教育背景多為博士或碩士,其作品對現代技術與人類社會關係的反思,足以呈現出年輕思維的銳利鋒芒。
  • 比《三體》更牛的科幻小說,好萊塢終於要對這個超級IP下手了
    最近,不算網劇,國內影視劇圈可謂一片死寂,雖然國外也好不到哪去,但起碼還算有點水花,不僅是有點水花,時不時還放出一個重磅消息來炸一炸。是的,美國著名科幻作家阿西莫夫的著名的科幻小說《基地》將要被拍成美劇了。
  • 《流浪地球》之後,中國科幻小說不再流浪?
    這對科幻作家打擊得很厲害,多少年都翻不過來身。」「葉永烈改行做傳記文學了,鄭文光中風了,有的人到國外去了,基本上原來的隊伍全部都流產了,繼續創作的就只有兩個。」王晉康向《中國新聞周刊》感嘆。廉價雜誌王晉康的科幻寫作非常偶然,他自稱本不是一個很標準的科幻迷。主要讀的是主流文學,偶爾看看凡爾納、葉永烈和鄭文光。
  • 韓松:在今天,科幻小說其實是「現實主義」文學
    曾經科學技術離我們還有點遠,但現在就到了我們身邊,發生在今天中國的科幻熱預示著科幻小說已經成為今天的「現實主義」文學。  2018年末,「韓松精選集」問世,收入他科幻創作早期至今的重要作品,中短篇集《冷戰與信使》《苦難》和兩部長篇《紅色海洋》《火星照耀美國》之外,還有隨筆集《我一次次活著是為了什麼》、詩集《假漂亮和蒼蠅拍手》,呈現出韓松的科幻寫作全貌以及科幻之外的文字世界。出版六卷本作品集,在國內科幻作家中並不多見,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韓松的科幻寫作無論數量還是水準都到一個值得總結的階段。
  • 我們帶著地球去流浪 | 我抒我讀第43期
    我們怎麼辦?那是不是要完蛋啦?沒事,我們還能帶著地球去流浪~今天的節目,嘉賓帶來最近大火的《流浪地球》。2月23日在廣州電臺播出的《我抒我讀》第43期節目,我們請來廣州廣播電視臺的新聞資訊主播梁俊飛,與大家分享《流浪地球》的讀書心得。
  • 科幻小說《高鐵》:韓松科幻小說中的速度悖論
    這再一次印證了他所宣稱的,中國的現實比科幻更科幻。而他本人恰恰要成為這種科幻現實的描述者。剛剛讀完的小說《高鐵》,可能是作者相關理論的又一次實踐。  對於讀過《地鐵》的人來講,閱讀《高鐵》會有一種審美疲勞之感。小說的構造模式基本一致。
  • 5本星際小說,帶你去看看
    當然那麼深刻的哲學問題還是留給哲學家們去想想吧。喜歡星際小說的讀者們都比較渴望場面比較宏大的小說。刀刀也是如此。早年間讀小說的時候,異常中意星際小說,可能看中的就是星際小說中那些奇思妙想的腦洞吧~那麼在星際的時空中,你能看到宇宙的盡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