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見財經的第820篇推送
加速商科核心人才能力進階
FINSIGHT
勸不了他們改邪歸正,
至少要做到不要奉陪。
最近的熱搜喪到不忍直視,全網充斥著抑鬱、暴力、死亡……有天災,有人禍。
昨天,又有一條壞消息。
北大法學院的一個姑娘出事了,自殺後昏迷,一個月前腦死亡。
而輕生的原因,是談了一場要命的戀愛。
校友群裡也有不少探討,只是感嘆,知識也不能篩選出人性,也未必能讓人多聰明。
昨天,南方周末的一篇報導刷屏,講述了一名北大女生的致命愛情:包麗,北京大學法學院的大三學生,商人家庭。
男友「北大劉昊然」,15級政管院的學長,家庭條件也不錯,兩個人曾經在學生會一起共事,後來走到了一起。
看著是段很般配的校園戀愛,可結果並不甜蜜。
10月9日那天,女生在微博上寫了句「我命由天不由我」,隨後服藥自殺。
一個月前被醫院宣布腦死亡。
11月7日,在報案20天後,包麗媽媽從警方處取回了女兒手機,看完跟男友的微信聊天記錄後,堅定地認為女兒是被男友害死的。
就在昨晚,包麗好友也發了一篇文章,再次迅速刷屏,並指出,真相遠比我們知道的更可怕。
在兩人相戀的一年裡,牟林翰從一個知心大哥哥逐步變成了精神控制狂魔,一切的源頭都始於牟林翰對於「處女情結」的在意。
戀愛初期,牟林翰會反覆向包麗強調「你的第一次是你最美好的東西」,當時還處於獨立人格的包麗還會反駁:「我最美好的東西是我的未來。」
其實,如此明顯的三觀不合,完全可以分手收場,一個去找處女,一個去奔未來。
但僅僅一個月後,女生就被成功洗腦了,她對好友說:「男生都會介意,越愛你越介意,他以前打辯論的,我被說服了。」
接下來的故事,開始漸漸失控。
男友的微信備註變成了「主人」,她被拍下裸照,視頻,並被威脅如果離開,就會把這些公布於眾。
男友逼她扇自己耳光,讓她懷孩子後打掉,做絕育手術後把輸卵管給他保存,還逼她自殺……
當包麗意識到問題不對的時候,逃離過三次:
她割腕自殺,失敗後複合;
她爭吵分手,失敗後複合;
她逃回老家,失敗後複合;
最後,她實在累了,心也死了,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這場不幸,又一次引爆了朋友圈。
也讓大家又聊起了一個這幾年網絡上的高頻詞:PUA。
Pick-up Artist,搭訕藝術家。
原本並不是渣男渣女的專屬名詞。
90年代,美國有人用神經語言學理論開創「極速引誘學」,開始追求在最短的時間內讓女性著迷。
而「不良PUA」則利用這套技術變成了「捕食者」。
他們在親密關係中做出欺騙、施虐等行為。
將戀愛關係看作徵服遊戲,將戀愛對象當作「獵物」,以掌控、徵服甚至摧毀對方的方式,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捕食」通常會設置五步陷阱:
1號坑:好奇,找談資把人引過來
2號坑:探索陷阱,累積對方的好奇心
3號坑:著迷陶醉,讓人無法自拔
4號坑:人格摧毀,進攻她的自尊心
5號坑:情感虐待,把人當寵物、物品
其實前三點,戀愛中耍點小心機無可厚非,後兩項才是真正的傷害。
包麗這場事件看下來,所謂「不是處女」,無非是一種摧毀自尊的手段。
人無完人,只要想找,總能找出缺點。
只是,一個人如果愛你,就會包容一切,甚至會在荷爾蒙的作用下,自動過濾所有不足,而不是打著愛的名義去佔有,去侮辱,去傷害。
更難過的是,精神暴力很難取證,哪怕這個姑娘自己就懂法,也很難拿起法律的武器保護自己。
儘管她意識到被洗腦了,也只能說她的輕生與男友有關,但很難舉證男生有罪。
當她把備註改成了「主人」,當她說出「我是垃圾,配不上閃亮的你」,已經晚了。
最後只換來了一句「目前警方已經結案。」
至於這名男友口口聲聲說自己「不知道什麼是精神控制」,要麼是PUA現象中非常普遍的「裝傻充愣、一臉無辜」,要麼就是無師自通到了最高境界。
有人說,現在的姑娘真傻啊,但人天生就是精神脆弱的物種,總有些人心甘情願地飛蛾撲火,比起罵她們蠢,我更覺得,是人渣太渣了。
鑑於這種很難掙脫的「獵捕」機制,以及人在精神飽受摧殘後,行為可能完全失控,只能說,要想保護自己,鬥智鬥勇不是上策,早早遠離才明智。
每次的傷害事件發生,我們在反思的時候,都會提醒一句:「保護好自己。」 「不要夜晚獨行」、「不要穿著暴露」、「不要跟脾氣暴躁、控制欲極強的人談戀愛」……
雖說壞人和渣男才最應該受到懲罰,但我想起李玫瑾教授說過的一段話: 女性一定要有一種意識,你畢竟是孤弱的,從體力上就抗不過一些事情。
「先別要求別人該怎麼救你,先要自己有防範意識。」
世界上的「壞人」比我們想像的要多,哪怕他們在關係上與我們親近。
很多人尋找另一半的時候,都會被所謂「背景光環」迷惑了雙眼。
漂亮的履歷,高知的背景,光明的前途,和這樣一個人共度餘生,好像什麼都有了。
可實際上,人性本身卻無法如此簡單粗暴地衡量。
記得半年前也出過一個名校博導因情自殺的新聞。
一位復旦研究員婚內劈腿一名博士生,為她離婚,還送她5篇SCI。
結果發現自己不過是女方的小四,悲憤之下怒吞30片安定自殺,還好搶救及時,才撿回一條命。
他在同學朋友眼中是前途無量的科研天才,主持過很多重量級課題,還是各種學術期刊的審稿專家,特邀編輯。
他也已經結婚生子,擁有一個幸福家庭。
但自從出軌之後,送房送車,送包送首飾,拋妻棄子。
分手後,以死相逼求複合。
沒想到不僅複合不成,還發現自己迷戀的女生並不簡單,在一個博士班裡就有三個男友,有院長學生、副院長學生,還有個路人。
「一己之力提升了小三屆的平均文化水平。」
其中牽扯的不僅是學術假造,還有毀三觀的「感情遊戲」,不得不讓人感慨:名校可以過濾學渣,卻無法過濾人渣。
人心有時無法直視,人性中的「惡」沒有道理可言,只是一些人的道德盲區,甚至他們連共情能力也是缺失的,體會不到自己的行為正在給他人帶來毀滅性的痛苦。
又如何跟他們辯明是非?
所以說,渣男把愛當遊戲,我們勸不了他們改邪歸正,就先做到不要下場奉陪。
因為人生從來都不是遊戲,沒有replay的機制。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