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發現防曬霜中的有機分子,-150度低溫下現超導特性

2020-12-04 DeepTech深科技

中國科學家近日發現,一種用於製造防曬霜的有機分子在零下150攝氏度進入超導狀態,不過結果本身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2015年,一個德國科研團隊發現,硫化氫在零下70攝氏度(203開爾文)會進入超導態,這是目前記錄到的,能獲得超導態的最高溫度。然而,沒人能確定硫化氫超導現象的背後機理,只有人提出了一些可能的假說。

近日,有機分子超導領域再傳新突破:一種通常用於防曬霜的有機分子,在零下150攝氏度(123開爾文)和常壓條件下,呈現超導態。這個溫度相較於之前的有機分子超導臨界溫度記錄高了將近100攝氏度,並與陶瓷材料的最高超導臨界溫度相仿。

如果這個發現被最終確認,那麼有機分子超導將成為研究熱點,科學家會試圖製造出超導臨界溫度更高的材料。不過,在機理層面,該材料的超導特性仍有待探究——目前還沒有理論能令人信服地解釋,為什麼這種分子會在這麼高的溫度下呈現超導特性。

金屬超導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一般不會高於零下243攝氏度(30開爾文)。在低溫下,金屬晶格中的電子會形成庫伯對,並通過相干振動相互作用。當溫度足夠低時,根據超導理論,相干振動能夠讓電子庫伯對在金屬晶格之間無阻運動,呈現超導現象。超導態很難維持,只要溫度比臨界溫度稍高,超導態就會被破壞,電阻將急劇增加。

此外,所有超導體的共性之一是抗磁性,這種特性稱為邁斯納效應。新發現的任何材料,都必須體現出抗磁性,才能被科學界正式承認為超導材料。

另外一個超導材料判斷標準是同位素效應。由於超導現象依賴於晶格共振,因此對晶格中原子核的質量非常敏感。如果通過同位素核替換的辦法,改變晶格中原子的質量,那麼該材料的超導臨界溫度應該會發生改變。

目前為止,物理學家普遍認為:一種材料必須同時具備電導率相變、抗磁性和同位素效應三個特徵,才能被確認為超導材料。

新近發現的超導有機分子,是一種被稱為對聯三苯的芳香烴類化合物。這種物質一般用於染料雷射器以及製作防曬霜。近日,上海高壓先進科研中心的陳曉嘉研究員和湖北大學高雲教授、黃忠兵教授和王仁樹等聯合宣布,他們通過在對聯三苯中摻雜鉀的方法,讓該材料在零下130度(143開爾文)呈現了超導態。

他們用的方法相對簡單。在高真空中,他們向對聯三苯中摻入鉀,比例為3:1。然後,混合物被放入石英管,在260攝氏度下加熱7天。最後,他們在零下272攝氏度到27攝氏度(1-300開爾文)的範圍內,測試了該材料的導電性和磁性。

研究團隊表示:該材料在的磁性在零下150攝氏度(123開爾文)出現突變,且變化曲線符合邁納斯效應的預期,因此可以初步判定出現了超導態。

雖然有了「初步判定」,但這並不能代表最終結論。研究團隊並沒有在論文中表明,該材料在臨界溫度附近,1)是否觀測到了電導率的相變;2)是否存在同位素效應。

沒有報導這些關鍵信息,到底是因為科研團隊沒有觀測到這些現象,還是其他什麼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在超導研究歷程中,不止一次出現過「高溫超導材料」事後被證明無法復現。因此對於該結果目前還需要謹慎。

一個更需解決的問題是,如果對聯三苯真的出現了超導特性,背後的機理是什麼?研究團隊只有一個試驗性的解釋和一些相關證據。

科學家們對聚合物超導特性的了解還很少——人類在21世紀初才發現這種現象。其中一種超導機理假說認為,電子在有機分子間運動時,與它自身的振動產生了相互作用。這樣的電子被稱為極化子,而極化子穿過分子的方式決定了其導電性。一些分子中的極化子,可以配對形成雙極化子。

這就是中國研究團隊給出的解釋——在對聯三苯中摻入鉀之後,產生了雙極化子。當溫度降低,雙極化子以類似於庫伯對的方式,進行了無電阻運動。團隊還稱,拉曼散射的實驗結果提供了一些相關證據。

這個假說本身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雙極化子確實是有機材料導電的原因,那麼對聯三苯應該不是唯一的——其他有機材料也可以,甚至在更高的溫度體現出超導性。

然而,目前最重要的工作是重複試驗,以確定該論文的成果。不過有一件事是肯定的——對聯三苯將成為最近一段時期的材料學研究熱點。

相關焦點

  • 中國科學家發現新型超導材料特性 具有重要意義
    記者從浙江大學獲悉,英國《自然》雜誌北京時間29日發表浙江大學物理系教授袁輝球及其合作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具有二維層狀晶體結構的鐵基超導體中發現超導態的「各向同性」,這是首次在二維層狀的超導材料中報導三維的超導特性。《自然》雜誌評審專家一致認為,這是超  導研究領域一項非常獨特而重要的發現,將對研究鐵基高溫超導形成機理具有重要意義。
  • 中國科學家合成高效長壽命有機室溫磷光分子
    新華社華盛頓10月14日電(記者林小春)從生物成像、光學記錄到防偽系統,純有機磷光材料在諸多高新科技領域有著誘人的應用前景,但在室溫下實現高效純有機磷光發射是一個極大的挑戰。中國科學家近日報告說,他們設計併合成了一系列有機室溫磷光分子,它們都兼具高效率和長壽命的優異特性。
  • 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
    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一個美國科學家團隊報告,高壓下在有機成分源的氫化物中,觀察到了室溫超導現象。這代表人類向長久以來的目標——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的電力系統,邁出了重要一步。超導現象指電能可以在材料中零電阻通過。但嚴格來說,是指在某一溫度下電阻為零。
  • 超導有什麼用?鐵基超導又是什麼?
    昂尼斯把這種物理現象叫做超導,寓意超級導電,他本人因液氦的成功製備和超導的發現獲得了1913 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此後,人們又陸續發現了許多單質金屬及其合金在低溫下都是超導體,一些非金屬單質在高壓等特殊條件下也是超導體。在元素周期表中,除了一些磁性單質、惰性氣體、放射性重元素和部分鹼金屬外,許多元素單質都是超導體。
  • 有機成分源氫化物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
    2020-10-15 07:13:56 來源:科技日報有機成分源氫化物中觀察到室溫超導現象實現最優效率電力系統有望邁進一步科技日報北京10月14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14日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研究成果
  • 高壓下人類終實現室溫超導,材料曾被中國學者預言
    實際上,硫化氫H₂S這種著名的臭雞蛋味氣體在高壓下會變身高溫超導體,曾被中國科學家預言。2014年,吉林大學的馬琰銘和崔田團隊各自通過理論計算做出預測:H₂S在16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為80K;H₂S與H₂複合成的H3S結構在200GPa下超導臨界溫度在191K至204K之間。
  • 超導材料的重大發現
    大家好,歡迎收看我的百家號小傑健談,今天小編要給大家的介紹的是超導材料的重大發現。1911年荷蘭物理學家昂納斯在研究水銀低溫電阻時發現:當溫度降到4.2K時,水銀的電阻急劇下降,以至完全消失(即零電阻)。
  • 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王健研究組與合作者在前期工作中通過高頻濾波器極低溫電輸運實驗在周期性孔洞陣列調製的高溫超導YBCO薄膜中證實了二維反常金屬態的存在(Science 366, 1505(2019))。然而,在分子束外延生長的高質量晶態薄膜中,至今仍缺乏反常金屬態存在的可靠實驗證據。
  • 超高壓下首次實現室溫超導——中國團隊理論預言富氫材料
    其實在高溫超導的探索過程中,瞬間閃現卻又難以復現的情況很常見[3] 。因為目前對超導的基本原理認識得還不夠完整,實驗發現一直走在理論前面,很多高溫超導現象至今都沒有完美的理論解釋。所以實驗物理學家在尋找超導材料以及設定實驗條件的時候,主要憑藉經驗甚至直覺來摸索猜測。這也正是阻礙高溫超導研究的主要困難所在。
  • 科學家在二維晶態超導體系中發現第二類伊辛超導和反常金屬態
    王健研究組與合作者在前期工作中通過高頻濾波器極低溫電輸運實驗在周期性孔洞陣列調製的高溫超導YBCO薄膜中證實了二維反常金屬態的存在【Science 366, 1505(2019)】。然而,在分子束外延生長的高質量晶態薄膜中,至今仍缺乏反常金屬態存在的可靠實驗證據。
  • 凝聚態物理學界的聖杯——室溫超導材料,被科學家找到了嗎?
    據最新消息,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首次在極高的壓力下用氫氣壓縮簡單的分子固體,首次創造了在室溫下超導的材料。研究成果於10月15日發表於《自然》雜誌上。室溫下的超導體存在嗎?超導材料有兩種:低溫超導和高溫超導。
  • 《自然》:人類首次實現高壓下室溫超導
    美國羅切斯特大學物理系助理教授蘭加·迪亞斯(Ranga Dias)的研究團隊,創造出了一種碳質硫氫化合物固體分子,這種材料在約15攝氏度和約267Gpa的壓強下表現出超導性。這一研究於當地時間10月14日刊登在當期《自然》雜誌封面。 超導顧名思義就是「超級導電」的能力,導體具有什麼樣的導電性才可以在科學上被稱為「超級導電」?
  •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
    中國科學家成功研製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 葉華龍 攝中新網合肥12月16日電 (吳蘭 葉華龍)由中國科學家自主研製的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治療系統加速器近日順利引出200MeV的質子束流,實現高能量級超導回旋加速器技術的關鍵突破,標誌著國產最緊湊型超導迴旋質子加速器研製成功。
  • 中國科學家發明可在零下70度使用的鋰電池
    新華社華盛頓3月1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科學家開發出一種可在零下70攝氏度條件下使用的鋰電池,未來有望在地球極寒地區甚至外太空使用。發表在最新一期美國能源學術期刊《焦耳》上的研究顯示,中國復旦大學夏永姚團隊開發的新電池採用凝固點低、可在極端低溫條件下導電的乙酸乙酯作為電解液,並使用兩種有機化合物作為電極,分別為PTPAn陰極和PNTCDA陽極。電解液是離子在兩個電極間移動的化學介質,但在低溫條件下電解液和電極交界處的電化學反應難以持續。
  • 美國科學家實現「超高壓常溫超導」
    Adam Fenster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的科學家成功地獲得了一種常溫超導材料。這種材料能夠在大約攝氏14度(287K)的常溫條件下表現出超導性。然而這是在265萬個大氣壓的超高壓條件下實現的。相關研究成果以「封面故事」的形式出現在了15日的《自然》雜誌上。
  • 在高溫超導濾波器後級的低溫低噪聲放大器的設計和調試方法
    在國內,自行研製的超導接收機前端已經在移動通訊基站中試運行,並獲得良好效果。超導接收機前端是由高溫超導濾波器、LNA、制冷機、真空腔及控制電路組成,如圖1所示。由於LNA工作在和超導濾波器相同的低溫環境下,放大器電路的熱噪聲相當低。在電晶體選取方面,HEMT(高電子遷移率場效應電晶體)很低的噪聲和良好低溫性能非常符合要求。
  • 超導低溫設備優缺點有哪些
    超導低溫設備優缺點有哪些 ,「jib2kf」   無錫冠亞恆溫製冷技術有限公司致力於製冷加熱控溫系統、超低溫冷凍機等研發、生產和銷售,超導低溫設備,噪音低,振動小,歡迎來電選購!
  • 硫化氫創高溫超導新紀錄
    在《自然》雜誌網站同時發表的一篇新聞與觀點文章中,美國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海軍研究實驗室Igor Mazin將這項關於硫化氫的發現描述為「超導體的聖杯」。達拉斯市德克薩斯大學物理學家Fan Zhang對此表示贊同,認為這一發現是「歷史性的」並且其影響將「極為深遠」。
  • 世界首個室溫超導材料問世!
    北京時間10月14日,最新一期《自然》(Nature)雜誌上發表了一項物理學界的重磅研究成果:美國羅徹斯特大學研究人員在氫化物材料中,首次觀察到了288開(約15攝氏度)的溫度下的室溫超導現象。 這一發現刷新了高溫超導材料最高臨界溫度的歷史紀錄,也代表著人類向著創造出具有最優效率電力系統的目標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 科學家首度合成出室溫超導材料,在15℃展現超導特性
    超導材料雖然因零電阻、抗磁性而威名遠播,但將其技術化的困難點仍在於,這些材料只能在低溫高壓環境中發揮作用,也因此,尋找室溫下具有超導特性的材料,是科學家夢寐以求的目標。現在科學家似乎成功了,來自羅徹斯特大學的工程師和物理學家們,首次在高壓力下開發出室溫超導材料,於15℃出現超導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