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
W學長(中樞學員)
北京理工大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
曾在UCLA進行暑研
獲得Offer
UCLA機械工程博士全獎
UMich、Duke、UCSD電子與計算機工程碩士UPENN、USC電子工程碩士
各階段時間規劃
決定出國是在大二下學期快要結束的時候,當時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原因是因為身邊很多同學都已經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出國也好,保研也好,考研也好,但自己當時還沒有確定明確的目標,所以就比較焦慮,想要有一個比較清晰的方向並開始準備;另一個原因是因為我們大二那一年是要進行專業分流的,我分到的是微電子專業,覺得去美國學電子回國發展會是一條比較好的道路,所以綜合這兩個因素之後,最終決定去美國讀書。
當時是在決定出國之後,選擇申請方向時其實沒有想的特別清楚,只是很模糊的覺得自己會申請電子方向的碩士,當時是完全沒有考慮過要申請博士的。因為一方面覺得博士的時間比較久,不確定自己適不適合讀這個博士;另一方面也覺得可能申請博士難度很大,自己準備的時長也不是很早,也沒有很突出的背景,所以當時的決定是申請電子方面的碩士。
決定出國之後就開始了緊鑼密鼓的準備,我是先考的GRE,在大二下的暑假考了一次是320分,在大三上學期中又考了一回是323分,覺得申請也夠,就也沒有打算再刷分;再考完GRE之後,就開始準備託福,託福也考了兩次,第一次是在大三上的寒假,第二次是在大三下學期中,在成績達到104分之後也沒有再考了。之所以語言成績剛過線之後沒有再考,是因為自己當時的策略是想要靠科研來逆襲一下。
當時我就把主要精力放到保持GPA與做科研上,科研方面是在大二的暑假,當時聯繫了自己實驗室專業的一個老師,去實驗室開始做一些簡單的科研。實驗室裡主要是做一些max方向的東西,是微電子的一個分支,微機電系統,主要是偏工藝方向,所以這個方向的選擇其實跟我自己當時選的時候預想還是不太一樣的。因為自己當時覺得器件方向可能有一些涉及工藝的理論之類的,但實際做的話其實還是要涉及很多工藝,要在超淨間裡面做,所以本科生就不太能進得去,所以自己只能做一些比較簡單的仿真工作。
在這個方向在本校實驗室是做了兩段,差不多就覆蓋了自己從大三開學,包括大二升大三的暑假,直到自己暑研之前,也就是大三升大四的暑假,這差不多一年的時間。一共在實驗室做兩段科研,因為自己進不了超淨間,所以沒有做很前沿的東西,也沒有產出很好的文章,所以只是跟著師兄發了一篇三作的EI,雖然想著是要靠科研逆襲,但是也沒有做出太多的成果。
申請中個人定位的重要性
最大的問題是我覺得是自己一直沒有想好到底要申博士還是申碩士?要不要轉CS?在這些大的策略方面,自己始終都沒有一個很清晰的想法。這樣的狀態一直持續到了填網申的時候,所以就導致在準備過程中相應的一些策略就存在問題。
當時的想法是去美國讀電子方向的碩士之後工作幾年,積累一些經驗之後回國發展。這樣的想法我覺得大部分出國的同學都會有,但是其實在就電子這個方向來講,其實不是很合理。因為在電子方面只讀一個碩士,在找工作方面,其實受到的限制也比較多,大部分同學都會轉碼農,但是自己其實並不是特別的想轉計算機,所以一直就在迴避這個問題。
包括跟Pivot老師也聊過很多次,他們也給了我很多建議,但是自己始終沒有做出最後的決定,就導致申請過程中精力分配的不是很合理。策略的失誤也主要是體現在語言的準備方面,當然就是碩士申請而言,針對碩士的申請結果來分析自己的策略方面的一些得與失。
因為我當時是決定考過錄取線之後就不再刷分了,但是其實就申請結果來看,很多語言成績比我稍好一些同學,比如託福可能有107,GRE325分這樣的同學,在GPA與科研都差不多情況下,會收到了比我更好一些的錄取。當然,這是都在後面申請結果出來後,大家聊天的時候發現的。我覺得出現這種情況,主要的原因就是自己當時定位不太準確,太想著要靠科研來逆襲,其實是非常很不合理的。
因為大三其實時間和精力都有限,想要一邊保持GPA,一邊準備語言、科研等,這樣的策略本身就不是很合理。當時Pivot的老師建議我在暑研之後回來再考一次,希望我能考到107/108分,因為在美國待了三個多月,其實聽力和口語方面還是有很大的進步,但是當時自己一意孤行,覺得還是專心做科研,所以回國之後還是做了很多科研方面的東西,就把託福這個事情擱置了。出現這種問題,主要原因就是自己當時的定位不是很準確。
坎坷的暑研經歷
因為其實自己比較好的錄取也是機械方向的PhD,而拿到它主要是因為自己暑研可能做的結果教授還比較滿意,所以當時也給了自己一個全獎的offer。我主要來分享一下這段經歷。
之所以是機械,是因為我申請的還是微機電系統方向,在那邊是劃分到機械學院,在北理工是劃分到電子學院下面,所以它總的來講還是一個比較偏電子工藝方向的交叉學科。我覺得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我的暑研經歷,就是一個電子的學生在機械學院的實驗室中做了三個月純計算機的實習。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自己確實這三個月做的東西跟科研的關係不太大,主要是幫教授開發一個網站。其實它更偏向於一個實習,所以跟自己的預期也比較大。剛去洛杉磯的時候,心理上的落差還是有一些,因為自己想著是去做科研發paper,但是讓我來寫網頁,心理上是有一些落差。
整個項目的背景是教授希望開發一個類似雲製造的網頁系統,來在更廣闊的範圍內推廣微流控技術的使用。它主要就是面向一些不太懂微流控原理的人,但是又有相關需求是,比如說一些醫生要做這些生物檢測,它需要用來精確控制這些葉底,或者說一些做生物或者化學分析的一些研究者,他們也需要精確控制業績來完成一些生化分析相關的實驗。但他們又不懂微流控相關的原理,所以沒法自己造這樣的設備,所以就想開發這麼一個網站來讓他們在線設計自己的晶片,同時能聯繫到相應的工廠去把它造出來。
我的角色就是開發網頁中的兩個模塊,一方面是用戶管理,另一方面是文件管理。其實自己做的工作的完美地避開了所有跟電子領域有關的內容,大家可以理解為純CS的一個前端加後端開發,所以當時作為一個連網站開發還分前端和後端都沒聽過的小白,只能是一邊開始學這些網頁編程技術,一邊還要跟師兄和教授討論一些設計方案,包括語言框架方面的選擇,甚至是伺服器。
因為首先要學很多的東西,自己面對一個自己從來沒有接觸過的領域,還要一邊跟教授師兄討論實現方案,包括一些語言和框架的選擇,所以自己當時一邊很焦慮,一邊就瘋狂地請教自己所有認識的學計算機的同學朋友,總之就是請教了很多人。但是這個項目最大的問題在於他選擇的方案是一套在美國比較流行,但是在國內不太普遍的系統,所以儘管我問了很多人,他也沒有什麼比較有建設性的意見。
無奈之下,自己只能是跑到美國的各大編程論壇上來描述自己的需求,希望能得到一些編程者的幫助。當時比較幸運,差不多找了有兩周多碰到一個印度朋友他可以給我一些建議,但是,很不幸的就是他剛給了我一個比較成熟的方案的時候,負責這個項目的博士師兄,他就提出了一個新的思路,他想要選用一種新的可擴展性更強的程式語言和框架,所以就意味著整個項目要推倒重來,當時只剩下了一個半月的時間,所以自己當時是很崩潰的。很有意思的事,正是因為這個方案更換了,我找到了一位國內的師兄,他做的方向跟我更換過之後的這種方向還是比較接近的,所以就能給我很多的幫助。在他的幫助之下,我在離開前將項目也推進到一個還算不錯的程度。到項目結束回國之後,我又發郵件跟教授說,希望能遠程接著做自己的項目,也願意每周都提交一個報告來匯報整個項目的進度。可能教授被我的勤奮和努力打動了,所以最後面的事情就比較順理成章。
申請的時候教授也提供了推薦信,也給了第一年全獎offer,關於這段經歷自己的感觸也很深,就是怎麼去獨立地完成一個科研項目。但獨立其實要帶引號的,因為自己其實主要能把它推進到一個還不錯的程度,是因為在海外暑研階段在很努力地尋求幫助,包括自己的一些朋友,甚至上論壇,因為其實自己的能力是很有限的,而這又是一個比較專業的領域,你想在很短的時間內把它學會並做到很專業的程度,這幾乎是不太可能,所以我覺得在不斷探索與學習這方面自己做得還算不錯。
另一個就是覺得自己在做事情的態度上面可能也還不錯。一方面是比較勤奮,另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比較有始有終。我回來之後還是願意接著把這個項目做下來,雖然現在還沒有做完,但是那可能就要讀博,先接著做。所以我覺得可能是這種態度,對教授的最後做的決定也有一些影響,所以在這裡想建議師弟師妹們就是暑研這個事情隨機性很大,除非你在去之前很早就跟教授溝通,否則的話去了很有可能就是做一些技術含量不是很高的東西。面對這種情況下,我覺得也不用太糾結,把教授交給你的任務做好,向他展示你做事情的方法和態度,最後的結果也都會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