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克世界物理難題,獲得國際大獎的中國第一人薛其坤到底牛在哪

2020-12-03 胖福的小木屋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近日,菲列茲·倫敦獎評獎委員會宣布2020年度菲列茲·倫敦獎將授予清華大學副校長、北京量子信息科學研究院院長薛其坤院士,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的Vinokur博士和德國馬普學會固體化學物理研究所的Steglich教授。

菲列茲·倫敦獎是國際純粹物理和應用物理聯合會為紀念著名物理學家——菲列茲·倫敦而設立的,菲列茲.倫敦是20世紀理論物理和化學發展中的關鍵性人物之一,是量子化學的創立者之一,也是第一位提出超導和超流動性可以被看作是宏觀量子現象的人。菲列茲·倫敦獎旨在獎勵在低溫物理領域做出傑出貢獻的科學家,是國際公認的低溫物理領域最高獎。

菲列茲·倫敦獎,獎項設立於1957年,每三年評審一次,在過去63年間的24屆獲獎者中,共有50餘位著名物理學家被授予這個獎項,其中12人次後來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這包括天才物理學家朗道博士,發明電晶體和建立超導微觀理論、首個在同一領域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John Bardeen博士等,可見其含金量。

朗道

薛其坤也是國內首個、亞洲第二個獲得此項榮譽的科學家,他也被認為是中國最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之一。

薛其坤發現的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認為將推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的發展,可能加速推進信息技術革命的進程。

1879 年,美國物理學家霍爾在研究金屬的導電機制時發現,在一個通有電流的導體中,如果施加一個垂直於電流方向的磁場,由於洛倫茲力的作用,電子的運動軌跡將產生偏轉,從而在垂直於電流和磁場方向的導體兩端產生電壓,這個電磁輸運現象就是著名的霍爾效應。

霍爾效應它定義了磁場和感應電壓之間的關係。當電流通過一個位於磁場中的導體的時候,磁場會對導體中的電子產生一個橫向的作用力,從而在導體的兩端產生電壓差。

1880年,霍爾在研究磁性金屬的霍爾效應時發現,即使不加外磁場也可以觀測到霍爾效應,這種零磁場中的霍爾效應就是反常霍爾效應。反常霍爾電導是由於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而產生的,因此是一類新的重要物理效應。

後來, 1980 年,著名物理學家馮·克裡津從金屬-氧化物-半導體場效應電晶體(MOSFET)發現了一種新的量子霍爾效應。被命名為整數量子霍爾效應,1982年,華人科學家崔琦和史特莫在二維電子系統中現了分數化的霍爾電阻平臺。一開始是發現了和兩個平臺,他的發現被命名為分數霍爾效應。

即使存在霍爾效應和量子霍爾效應,那麼肯定也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因此在發現整數量子霍爾效應以及分數量子霍爾效應之後,科學家開始去嘗試探尋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存在,量子反常霍爾效應也被視作「量子霍爾效應家族最後一個重要成員」,然而這項世界難題一直以來都沒有人攻破。

根據科學家的推測,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它不依賴於強磁場而由材料本身的自發磁化產生。在零磁場中就可以實現量子霍爾態,更容易應用到人們日常所需的電子器件中。自1988年開始,就不斷有理論物理學家提出各種方案,然而在實驗上沒有取得任何進展。

實驗中做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測量為什麼難度極大。薛其坤打了個比方:「把材料在5納米的嚴格厚度上均勻到1毫米,才能實現對其的測量,這就相當於做一張學校操場那麼大的A4紙,又要讓它非常均勻。」

量子霍爾效應示意圖

從2009 年,薛其坤團隊經過近5年的研究,從拓撲絕緣體材料生長初期的成功,再到後期克服實驗中的重重難關,薛其坤團隊付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努力。但實驗最終的成功與否,還要看一個標誌性實驗數據——在零磁場中,能否讓磁性拓撲絕緣體材料的霍爾電阻跳變到25813歐姆的量子電阻值。

他們生長測量了1000多個樣品。最終,他們利用分子束外延方法,生長出了高質量的Cr摻雜(Bi,Sb)2Te3拓撲絕緣體磁性薄膜,並在極低溫輸運測量裝置上成功觀測到了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是首次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

這是中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上獨立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視作「世界基礎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科學發現」。

此前,與霍爾效應相關的研究都斬獲了諾貝爾獎,馮·克裡津獲得1985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而崔琦和史特莫則獲得了 1998 年諾貝爾獎。到了2005年,英國科學家安德烈·海姆和康斯坦丁·諾沃肖洛夫。他們倆在2005年發現了石墨烯中的半整數量子霍爾效應,斬獲2010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2016年獲得諾貝爾獎的戴維·索利斯,鄧肯·霍爾丹和麥可·科斯特利茨,他們的研究也和霍爾效應有關。霍爾效應的探索可以說成為物理學最近幾十年最受關注的研究領域之一。

之所以科學界對於霍爾效應的研究成果都十分重視,是因為人們按照霍爾效應開發的各種霍爾元件被廣泛應用於精密測磁、自動化控制、通信、計算機、航空航天等工業部門和國防領域。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在未來信息技術的發展上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能在未來電子器件中發揮特殊的作用,用於製備低能耗的高速電子器件,從而推動信息技術的進步。因為普通量子霍爾效應的產生需要用到非常強的磁場(通常需要的磁場強度是地磁場的幾萬倍甚至幾十萬倍),應用起來十分昂貴和困難;而且其體積龐大(衣櫃大小)也不適合於個人電腦和可攜式計算機。

而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最美妙之處就在於不需要任何外加磁場,人類有可能利用其無耗散的邊緣態發展新一代的低能耗電晶體和電子學器件,從而解決電腦發熱問題和摩爾定律的瓶頸問題。

所以世界科學界都認為薛其坤也將有極大概率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此次薛其坤斬獲菲列茲·倫敦獎,也是因為在實驗上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這一突出成就。

可以說,屢獲國際大獎的薛其坤距離諾貝爾獎僅一步之遙!

相關焦點

  • 他出身寒門,2次考研失敗,50歲卻攻克世界物理難題,獲中國諾獎
    而1999年,他入選中科院「百人計劃」,在祖國需要的時候,滿腔熱忱地回到中國工作,在中國科學院物理所工作,擔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2004年,他負責參與的項目《原子尺度的薄膜/納米結構生長動力學:理論和實驗》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5年,年僅41歲的薛其坤就當選了中科院院士。
  • 百萬美元「未來科學大獎」新增評委:薛其坤、莊小威、張壽武
    本文圖片均來自未來論壇微信公號已經走到第4個年頭的中國「未來科學大獎」迎來了三位新的科學委員會委員:哈佛大學生物物理學家莊小威、清華大學物理學家薛其坤和普林斯頓大學數學家張壽武。值得一提的是,薛其坤是未來科學大獎的第一屆得主,憑藉在反常量子霍爾效應和高溫超導方面的成就在2016年捧走了價值100萬美元的物質科學獎,並在頒獎典禮上說道:「沉甸甸的大獎給我這艘沂蒙小船注入了核動力。」薛其坤團隊還在不久前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 成果將拯救數億人,獲得國際大獎的亞洲第一人胡海嵐到底牛在哪
    最近中國科學家紛紛囊括大獎,充分彰顯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在科技領域的投入,效果在不斷顯現,前段時間,沈樹忠拿下了地層學國際最高金獎(ICS Medal)。該獎由國際地層委員會於2004年設立,每四年頒發一次,每次僅有一人獲獎。之前全球獲此殊榮的科學家僅有四位,沈樹忠是第五位,也是第一位獲此獎項的亞洲科學家。
  •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
    首屆「未來科學大獎」在京揭曉 薛其坤、盧煜明獲獎來源:新華網 2016-9-19 閻冬  歷經一年半的嚴格提名、篩選和評審,中國首個由大陸企業家、科學家共同發起的民間科學大獎——首屆未來科學大獎新聞發布會今日在京舉行並正式揭曉獲獎科學家名單。「物質科學獎」由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得,「生命科學獎」則由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獲得。
  • 媒體: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校長
    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是凝聚態物理領域的知名科學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低維超導電性等。
  • 薛其坤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陳十一任期屆滿離任
    2014年獲得求是傑出科學家獎2016年獲得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2017年被評為最具影響力的十大「科技創新人物」2019年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2020年獲菲列茲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考研「三戰」成功,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將任南科大新一任校長
    ▲薛其坤公開資料顯示,薛其坤,1962年12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考研「三戰」成功,1987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年獲得博士學位。他從2005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同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13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 山東大學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系山大第四人獲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這項工作開創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數學理論,又有在數學金融中的重要應用。
  • 亞洲第一人!浙大教授胡海嵐斬獲國際醫學大獎,如今有望入選院士
    「亞洲第一人!實力與顏值雙爆表」這是《人民日報》對胡海嵐最高的評價。一個歌山西宅、聲明不顯的女性,為何會有如此評價。當我第一次看到胡海嵐的照片,我就覺得這位女性文質彬彬,內斂有深度。果不其然,年紀輕輕就獲國際醫學大獎,此獎項1998 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考研3次才成功,現在成中科院院士
    中科院裡有一位神奇的院士:2018年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他和團隊獲得了中國2018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人們對獲得這類「諾獎」級的人物,總有著一個統一的印象——他們都是從小就很聰明的「天才」。薛其坤發表獲獎感言每當問起這位在「知天命」年紀拿到頂級大獎的院士有什麼相關學習經驗,薛其坤總說
  • 「中國諾獎」揭曉:清華薛其坤、港中文盧煜明獲獎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 視頻|未來科學大獎:清華薛其坤、港中大盧煜明分獲百萬美元
    9月19日下午14時30分許,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在北京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獎金的使用方式不受限制。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將近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 考研經驗分享,三戰考研的諾獎級院士薛其坤
    2013年3月15日,《科學》雜誌發表了一項震驚物理學界的成果——薛其坤領銜的團隊在實驗中首次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稱:「這是從中國實驗室裡,第一次發表出了諾貝爾獎級的物理學論文!」
  •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這也是山大人第4次獲得該獎項。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
  • 南方科技大學新校長薛其坤,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50歲時曾發諾...
    在QS世界大學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第323位。在泰晤士發布的世界年輕高校排行榜中,南科大位列內地高校第一位。  薛其坤院士長期從事超薄膜材料的製備、表徵及其物理性能研究,在表面物理、低維納米結構等領域成果豐碩。在利用分子束外延技術發現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等方面做出了開拓性工作,並因此獲得了2016年的「未來科學大獎」。1997年,薛院士獲得國家傑出青年基金資助。
  • 山東大學教授彭實戈獲未來科學大獎 該校此前已有3位校友獲此殊榮
    未來科學大獎素有「中國諾獎」之稱,彭實戈也是繼薛其坤、馬大為、王小雲後第4位獲此殊榮的山大畢業生。 2020年未來科學大獎對彭實戈的評語顯示,彭實戈和Pardoux合作於1990年發表的文章被認為是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理論(BSDE)的奠基性工作。這項工作開創了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其中既有深刻的數學理論,又有在數學金融中的重要應用。
  • 「中國諾獎」公布,山大人連續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
    未來科學大獎上的山大人今年,是山大人第四次獲得未來科學大獎。2019年,山東大學網絡空間安全學院院長王小雲獲得數學與計算機科學獎,成為未來科學大獎第一位女性獲獎者。;設計了我國哈希函數標準SM3,在金融、交通、國家電網等重要經濟領域廣泛使用, 並於2018年10月正式成為ISO/IEC國際標準。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接棒陳十一,又是院士!
    此次薛其坤出任南方科技大學校長,也延續了南科大校長由院士擔任的傳統。 南方科技大學創校校長朱清時,曾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是中科院院士。朱清時為南科大的改革創新發展奠定了基礎,也使這所嶄新的高校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幟。
  • 「中國諾獎」揭曉:清華薛其坤、港中文盧煜明分獲百萬美元
    9月19日,被稱為中國民間諾獎的「未來科學大獎」揭曉:生命科學獎花落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物質科學獎花落清華大學教授薛其坤。獲獎者每人將獲得100萬美元獎金。據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了解,獲獎者是從收到的700份提名中不斷縮短名單選出的。
  • 清華副校長薛其坤任職南方科技大學校長
    薛其坤 1962 年 12 月出生於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1984 年畢業於山東大學光學系雷射專業,1987 年進入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凝聚態物理專業,1994 年獲得博士學位。薛其坤從 2005 年起進入清華大學物理系工作,時年 41 歲的薛其坤成為中國科學院最年輕的院士之一,2013 年起任清華大學副校長。薛其坤是國際著名的實驗物理學家,其主要研究方向為掃描隧道顯微學、表面物理、自旋電子學、拓撲絕緣量子態和高溫超導電性等。他 50 歲時,從實驗上發現 「量子反常霍爾效應」,被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稱為是 「諾貝爾獎級別」 的科研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