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開大學中文系裡,大三下學期的時候,開了一門選修課《周易》,誰也不想當課代表,就讓我來當這個課代表了。整個一學期下來,大家都說學不明白。可是個個考試分數不低。我是用盡了大力氣學習它,因為畢竟是個課代表,有個面子問題。但是,也不是學的明白了,後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發現沒有一定的修行與悟道,不經過人生歷練,還是學不懂的。
我分析,先祖肯定是讓成年人學習的讀本,不是給學生讀的書。另外,你不是研究的專家,也沒必要讀後寫論文,但是明白了其中道理就是最大收穫。平時,都說那個周易難讀明白,許多人望而卻步了。首先,周易與易經是否一回事呢?這是專家考證的,《周易》和《易經》是一本書,《周易》即《易經》。《周易》分為經部和傳部,經部之原名就為《周易》,是對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義的揭示和相應吉兇的判斷,而傳部含《文言》、《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總共七種十篇,稱之為「十翼」,是孔門弟子對《周易》經文的註解和對筮佔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論述。
乍一看,想讀周易的人會被嚇住。但是,別把《周易》看的太複雜。《周易》是咱們祖上的著作,留下來給後代們囑咐要注意一些事項的。它是講的變易、簡易、不易這三個層次的事情。翻譯過來就是讓你要學會上進,上,是告訴你人在修行裡必須要有進步,不能原地踏步。《周易》裡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告訴你君子處世,也應像天一樣發奮努力,能扛得起責任。一定要有一點奮發向上的那股子勁兒,要珍惜時光,一寸光陰一寸金啊。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做好當下事,不能好高騖遠,想要有所成就,就得付出努力,而且要循序漸進,這樣,你終究可以抵達終點。
為此,在修行之路上,要勇於戰勝困難,有一句話說的好:你如果不勇敢,沒人替你堅強啊!講到了《周易》裡最有哲理的話是,「亢龍,有悔。」什麼意思?告訴你,學會適可而止,一個止字兒真了得!止,龍到了高處的時候,空氣稀薄,風力太大,容易夭折,做人要開始思考退路,否則就要遭到禍患了。說到了這裡明白了吧,《周易》就是辯證法的翻版,人生修行要有向「上」的勇氣,卻也要有「止」的心態與智慧。只能上,不會止,有時候會摔的很慘。平時看到了身邊一些人,凡事是那些有智慧的人,都是為人處事不過分,讓人感到相處的時候舒服,他們從來不認為老子天下第一,都是特別低調,甚至藏拙示弱,水低為王的境界。這就是在心態上永遠不會自滿,在生活中,他們永遠謙遜低調。
平時說的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的道理就是指的這個。止,從另一個側面反映的是一個人的大智慧。正如歷史上的那些急流勇退的高官,最起碼保住了生命,因為再往前一步可能皇上要殺頭了。古人說: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人生的進退自如,往往孕育著生命的新起點。大家記得,《周易》裡還有一個大道理,講的是:鼎,君子以正位凝命。大家看到那個鼎,它四四方方,穩住大方,屬於很正的形象。這就是易經告訴你的,做人要講究正,如果不正,你是立不穩的。從易經裡的「上」,「止」,再到「正」,你發現了嗎?先祖講的通俗易懂,讓他的後代們明白人生與修行的道理,先祖不可能刁難自己的後代,讓後代聽不懂自己講啥的。無論是「上」還是「止」,都要在上面加一橫,這就是那個「正」。其實,先祖告訴你這一橫劃出的是你做人與做事的一個底線,你無論多大的官,不能突破這個最起碼的良知與底線。道德與良知,屬於人的底線,否則欲望遮蔽之下,人會迷失方向。
所以,修佛和修道的人都知道,知足常樂,不能貪嗔痴,這就是達到了守正。有的人錢掙不要命,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為錢把身體透支,乃至於提前進了天堂。整個易經是科普著作,不要人為地把它神秘化。總之,你學習了易經明白了,清茶淡飯,內心安詳,中正安寧,平和安靜,這個收穫就不小了。一個人,對待生活,要不氣餒,不頹廢,始終前行,這就是「上」啊。在人生路上能夠知進退,又能夠捨得,謙遜低調,免遭禍患,這不是「止」嗎?最後,活得問心無愧,坦坦蕩蕩,這是「正」啊。
看一看易經的道理就是,能進,能退,能守,知道這三點,人生就是進入境界了。有人問你易經讀懂了嗎?你就告訴他,讀懂了,因為你知道三個字即可:上,止,正。總計筆畫是三橫兩豎。假如有人云裡霧裡地給你說,他如何如何精通易經,在你這裡吹牛的時候,你就說易經講了三個字,上,止,正,這三個字足足可以讓那些吹牛撒謊的忽悠者閉嘴了。(新華社高級編輯 楊兆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