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1529字,5張圖,閱讀時長2.5分鐘
今昔對比
如今世界上最大的鳥類當屬鴕鳥了,成年後的鴕鳥身高能夠達到能夠達到兩米以上,體重為300斤左右,但是鴕鳥雖大,與遠古時期的巨型鳥類相比卻相差甚遠。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種巨型鳥類——泰坦鳥。

根據目前古生物學家發掘出的化石來看,泰坦鳥成年後的身高保守估計在2.5米左右。儘管身高比鴕鳥高不了多少,但是,以泰坦鳥粗大的骨骼來看,成年後的體重能達到800斤左右,是今天鴕鳥的2.6倍。跟鴕鳥一樣,泰坦鳥也不會飛,不過由於泰坦鳥雙腿的肌肉極其發達,所以它們奔跑的速度很快。

泰坦鳥和其他的恐鶴科一樣具有巨大的喙,而且它的退化雙翼不可能用來飛翔,但是進化出了一對用來抓住獵物的爪,這種尖鉤爪可以輕鬆撕碎獵物。
進擊的泰坦鳥
泰坦鳥屬於鳥綱鶴形目恐鶴科,其名稱來源自古希臘神話中代表力量的奧林匹斯十二主神的泰坦。
泰坦鳥一度認為是跟其它恐鶴科一樣,生存時間是在距今500-180萬年,但是1995年在德克薩斯州一個更新世沉積中發現了泰坦鳥化石,顯示它們是直到15000年前才滅絕的,這意味著早期的美洲人類很可能和這些可怕的肉食鳥類一起生活,至今那裡仍流傳著許多關於泰坦鳥的神話傳說。

其實,泰坦鳥最開始生活在南美洲大陸,5000多萬年來,南美洲長期與其他大陸隔絕,由於板塊運動,大約在300萬年以前,南美洲和北美洲相連在一起,於是兩個大洲的頂級肉食動物開始了來往(著名的南北美洲生物大置換事件),殘酷的競爭之下,恐鶴科的其他動物因為處於劣勢而被滅絕了,但是泰坦鳥卻逆勢而為,開始從南美進入北美,並成為唯一的恐鶴科倖存者。

早期的馬體型並不算大,但奔跑迅速,卻依舊淪為泰坦巨鳥的捕食對象。泰坦巨鳥捕食時一般先用喙把對方擊倒之後才用後肢固定住進食而非直接用大腿踢打,因為它們厚重的頭顱頭重腳輕容易跌倒。
「泰坦」隕落
「南北美洲生物大置換事件」之後,以泰坦巨鳥為代表的駭鳥科向北遷徙過程中,雖然前期取得了優勢地位,而當它們直面北半球更加兇悍的哺乳綱競爭者的時候,就顯得越來越力不從心。與此同時,南下的哺乳動物大軍中,新晉崛起的各類掠食者在南美洲攻城略地,駭鳥科的鳥類大本營開始淪陷。

為何「巨鳥」不敵兇猛的哺乳動物?
首先,由於和所有今鳥類一樣缺乏利齒的武裝,大型陸行鳥類在體型上雖然因為兩足直立步態帶來了身高優勢和憑藉先天敏銳的視覺領先於哺乳類,機動性上也更勝一籌,但缺乏牙齒和特化的前肢卻成為了它們進一步鞏固優勢地位的軟肋。畢竟再鋒利的彎鉤無牙喙部也終究抵不過滿口獠牙猛獸。再加上鳥類骨架為了適應飛行發生了許多適應性的演化,使其骨骼癒合且中空以減輕體重,身軀整體相對哺乳動物而言更加輕盈,尾椎骨也特化形成為尾綜骨,過大的體型會影響其在運動時的身體平衡。
其次,在繁殖方式上由於鳥類採取卵生模式,是成為不少小型哺乳類獲取優質蛋白質的首選對象。由於駭鳥科鳥類不具有飛行能力,無法在樹上築巢,只能在危機四伏的地面產卵。這樣產下的卵和幼鳥自然成為很多竊蛋賊的覬覦目標,成鳥往往顧此失彼應接不暇。最後,也是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生存環境的變革。北美的大部分植食性哺乳動物因為生態環境與南美洲大相逕庭各自演化出不一樣的生存模式,駭鳥在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新獵物,也來不及對狩獵模式做出調整,這使得它們越來越難以捕捉到這些更加敏捷的新獵物。
這場沒有硝煙的生存爭奪戰,最終以南下哺乳綱的大獲全勝而告終,落下了帷幕。而泰坦鳥靠著自身過硬的本領,成為了這個家族唯一的倖存者,不過,它們堅持到15000前,最終沒有躲過滅絕的命運。
圖片:網絡(侵刪)
文字:古生物趣談
排版:古生物趣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