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一、天文篇
1、「掃帚星」的出現真的是不祥之兆嗎?
不是。
「掃帚星」的學名是彗星,以拖拽長尾而得名。中國民間把彗星貶稱為「掃帚星」、「災星」,出現則有戰禍或天災。國外歷史上也多次把彗星的出現和人間的戰爭、饑荒、洪水、瘟疫等災難聯繫在一起。實際上這種聯繫是人們對不常見、不理解的天文異象產生的一種本能恐懼心理而形成的,沒有科學依據。
彗星是太陽系中的一類小天體,是一顆顆由水、氨、甲烷等凍結的冰塊和夾雜許多固體塵埃粒子的「髒雪球」,由彗核、彗發與彗尾這3個部分組成。彗核由比較密集的固體質點而組成,周圍裡雲霧狀的光輝便是彗發。彗核與彗發合稱做彗頭,其後面長長的尾巴稱彗尾。此掃帚形的尾巴,並不是生來便有的,而是在接近太陽時,因受到太陽光的壓力而形成的,因此常背著太陽的方向延伸出去。
著名的哈雷彗星是每76.1年環繞太陽一周的周期彗星,肉眼可以看到,因英國物理學家愛德蒙·哈雷首先測定其軌道數據並成功預言回歸時間而得名。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觀測記錄為我國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美國促進科學協會在1985年,恰逢哈雷彗星臨近地球之時,倡導啟動了美國基礎教育改革工程——「2061計劃」,旨在使美國兒童適應2061年彗星再次臨近地球時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2061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了美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
2、月光是月亮本身發的光嗎?
不是。
月亮的學名叫月球,是地球的唯一一顆衛星,它本身不發光,而是反射太陽光發亮,看上去好像是月亮本身在發光。
在宇宙中,只有恆星才能發光。恆星是由熾熱氣體組成的、能自己發光的球狀或類球狀天體,在引力作用下產生核聚變,發光發熱。
月球是質量很小的固體巖石星球,沒有能量可以支持它發光。
3、為什麼「嫦娥」要奔向月球?
各國探測月球的目的大同小異:一是更深入地開展科學研究;二是調查和開發月球資源。中國的探月計劃——「嫦娥工程」,分「繞、落、回」三步進行。繞是發射探月衛星,讓它在繞月軌道上對月球表面進行探測。落是讓著陸器在月球表面軟著陸,並釋放月球車進行局部活動。回指著陸器完成月面樣品採集後,從月球表面發射返回艙將樣品安全送回地球,以便在地球實驗室中詳細分析研究。現已完成「繞」和「落」的目標。
4、為什麼在地球上的我們永遠只能看到月球的正面?
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繞地球公轉的同時,也在自轉。由於地球與月球間引力作用的結果,月球的自轉周期與它繞地球的公轉周期一致,同為27.3天,並且方向永遠相同,結果總是一面朝向地球。因此,地球上的人永遠只會看到月球的一面,卻看不到它的另一面。這種現象在太陽系其他行星和衛星之間也是存在的。當然,由於月球本身的天平動(由於軌道自轉軸、離心率等因素的微小變化引起的月球周期性擺動),我們實際能看到的總區域會比一半要多一點(約59%)。
令人欣慰和驕傲的是,2019年1月3日,我國的嫦娥四號成功著陸在月球背面南極-艾特肯盆地馮·卡門撞擊坑的預選著陸區,月球車「玉兔二號」到達月面開始巡視探測,標誌著中國人率先開始揭開月球背面神秘的面紗。
5、「黃道吉日」是怎麼回事?
農曆是我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夏曆、華歷、漢歷、中歷等名稱。農曆並不是純陰曆,而是一種陰陽合曆,取月相的變化周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加入幹支歷「二十四節氣」成分,參考太陽回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置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回歸年相適應。
農曆用天幹、地支記載年、月、日。一些陰陽先生就利用這種紀年法來編制老黃曆,把一年365天,分成「吉」、「兇」兩類。今天是「離」日或「絕」日,幹什麼事都不相宜,叫做「黑道兇日」,而某一天幹什麼事情都毫無禁忌的,就是好日子,叫做「黃道吉日」,把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束縛住,從而達到騙人、騙錢的目的,這是毫無科學根據和科學道理的。
一年四季和24個節氣,是根據地球繞太陽旋轉的各個不同位置、不同角度、太陽光直射地球的不同部位和太陽光強弱不同的程度等,科學概括出來的氣候變化規律。一年365天,除了有天晴、天陰、下雨、下雪、颳風和打雷等的區別外,哪一天都一樣,根本就沒有什麼「好」、「壞」的分別,更沒什麼「黑道兇日」和「黃道吉日」。
—END—
監製 | 劉昌瑛
責編 | 劉幸海
編輯 | 馮麗晨 朱偉林
來源 | 綜合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