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三)

2020-08-10 夏都西寧

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天文篇

1、星座能決定人的命運嗎?

答:不能。

在科學技術還很落後的古代,人們在大自然面前顯得軟弱無力。於是古人就把許多事情歸結為「天意」,並且試圖從星象中窺測它的隱秘,這就是所謂的佔星術。如今國際上通用的88個星座體系,是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於1928年在古代星座的基礎上最終劃定的。其實,無論古今中外,星座如何劃分和命名,完全是由人決定的。佔星術卻主張人的命運由星座決定,這就完全本末倒置了。佔星術就是一種迷信,我們不應該相信它。

2、什麼是射電天文望遠鏡?

答:天文望遠鏡有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之分。

從1609年伽利略製作出第一架光學望遠鏡後,光學望遠鏡一直是天文觀測最重要的工具。不過,受可見光的局限,光學望遠鏡對宇宙深空觀測就顯得無能為力。20世紀30年代,射電望遠鏡誕生。與接收可見光的光學望遠鏡不同,射電望遠鏡接收的是天體發出的無線電波。由於無線電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無法通過的星際塵埃,射電望遠鏡不太會受光照和氣候的影響,可以透過星際塵埃,全天候、不間斷地工作。

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不同,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筒,也沒有物鏡、目鏡,它由天線和接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

巨大的天線是射電望遠鏡最顯著的標誌,天線的種類很多,有拋物面天線、球面天線、半波偶極子天線、螺旋天線等,最常用的是拋物面天線。天線是射電望遠鏡的眼睛,它把微弱的宇宙無線電信號收集起來,然後傳送到接收系統中去放大,接收系統從噪音中分離出有用的信號,並傳給後端的計算機記錄下來。計算機記錄的結果顯示為許多曲線,天文學家通過分析這些曲線,得到天體送來的各種宇宙信息。

射電望遠鏡有固定在地面的單一口徑的球面射電望遠鏡,有能夠全方位轉動的類似衛星接收天線的射電望遠鏡,有射電望遠鏡陣列,還有金屬杆製成的射電望遠鏡。

3、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在哪兒?

答:世界上最大的射電天文望遠鏡——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ive hundred meters Aperture Spherical Telescope,簡稱FAST),位於我國貴州省平塘縣克度鎮綠水村的大窩凼窪地,從選址到建設耗時20多年。2016年9月25日,FAST落成啟用。

FAST是我國科學家獨創設計、利用貴州南部喀斯特窪地的獨特地形條件建設而成,外形就像一口大鍋,直徑為500米,底圓心到頂圓心高為138米,接收面積約為21萬平方米,相當於30個標準足球場那麼大。

4、FAST的科學目標是什麼?

答:FAST的科學目標主要是:1、巡視宇宙中的中性氫,研究宇宙大尺度物理學,探索宇宙起源和演化。2、觀測脈衝星,研究極端狀態下的物質結構與物理規律。3、主導國際甚長基線幹涉測量網,並獲得天體超精細結構。4、探測星際分子,研究恆星形成與演化、星系核心黑洞以及探索太空生命起源。5、搜索星際通訊信號,搜尋地外文明。6、其他應用領域。FAST將把我國深空測控及通訊能力由地球同步軌道延伸至太陽系外緣行星,能使目前我們的深空通訊數據下行速率提高100—1000倍,強有力地支持我國未來載人航天、探月和深空探測計劃,還能應對深空飛行器在快速工程變軌和著陸時的測控需求;觀測電離層對衛星和射電源信號的閃爍,研究電離層不均勻的時空結構,為我國軍民用通訊和衛星定位服務;觀測行星際閃爍IPS和法拉第旋光現象,跟蹤探測日冕物質拋射事件,了解太陽風的行星際傳播,服務太空天氣預報。等等。

FAST觀測的天文學內容,從宇宙初始混沌、暗物質分布與大尺度結構、星系與銀河系的演化,到恆星類天體乃至太陽、行星與鄰近空間事件等,涵蓋廣泛。FAST投入使用後,科學家可觀測的天體數目將大幅度增加,能提供更多更好的觀測統計樣本,能更可靠地檢驗現代物理學、天文學的理論和模型,還將搜尋到更多的奇異天體,其中蘊涵著大量科學新發現的機會。

5、為什麼說暗物質和暗能量是當今科技前沿問題?

答:暗物質(Dark matter)是理論上提出的,可能存在於宇宙中,不同於目前構成可見天體的任何已知物質的一種不可見物質;暗能量(Dark Energy)也是理論上提出的,充溢空間的、具有負壓強的能量,是驅動宇宙運動的一種能量。暗物質和暗能量都不會吸收、反射或者輻射光,所以目前人類無法直接使用現有的技術對其進行觀測。但大量天文學觀測中發現的疑似違反現有物理理論的現象,可以在假設暗物質和暗能量存在的前提下得到很好的解釋。目前一種被廣泛接受的理論認為,大約68%的宇宙是暗能量。暗物質約佔27%。其餘的我們所有儀器所觀察到的一切,都加起來不到宇宙的5%。

暗物質和暗能量研究為物理學和天文學開闢了一片新的天地,或許其中隱藏著打開宇宙演化之迷大門的金鑰匙。當前,天文學家通過觀測一些宇宙結構和物質受引力的影響以及能夠探測到的輻射來研究這一概念。我國於2015年12月17日發射的「悟空」號就是一顆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

6、你知道什麼是太空育種嗎?

答:太空育種也稱空間誘變育種,就是將農作物種子或試管種苗送到太空,利用太空特殊的環境的誘變作用,使種子產生變異,再返回地面選育新種子、新材料,從而培育新品種的作物育種新技術。太空誘變增加了種質資源的變異度,有利於選育具有優良新性狀的作物品種。

天文篇結束

上面的科普小常識

你都了解了嗎

期待我們下一期

為您精彩呈現

—END—

監製 | 劉昌瑛

責編 | 劉幸海

編輯 | 馮麗晨 朱偉林

來源 | 綜合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2020-08-12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七)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正面價值具體表現為:一是科學技術有利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二是科學技術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三是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發展;四是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負面影響表現為:一是少數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二是一些科技成果會引發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五)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科學家用動物進行科學實驗,是通過對活動物進行試驗和觀察,認識動物界的各種規律。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與動物大同小異,能保證了動物實驗的可靠性。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三)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各國應更多地使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以防止全球性的氣候災難。如何科學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水體的合稱,邊緣稱海,中心為洋。開發海洋的關鍵是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處。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四)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答:碳14測年,又稱碳—14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就是根據碳元素的放射性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 科學素質 | 全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一)
    ,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發布《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將從以下八大板塊向大家展示一個有趣的世界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四)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核電站在放射性物質(裂變產物)和環境之間設置了四道屏障,只要其中有一道屏障是完整的,就不會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洩的事故。核反應堆廠房是一個高大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築物,壁厚近1米,內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鋼襯。即使反應堆發生堆芯熔化(最嚴重的事故),也能防止放射性進入環境。核電站設計、建造、運行中還建立了嚴格的質量保證和檢驗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消除事故根源。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九)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讓我們繼續學習第三篇章~科學常識篇光速比聲速快,對嗎?這一理論指出,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這就叫做「受激輻射的光放大」。1958年,雷射問世。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建議,將「受激發射」的光簡稱為「雷射」。雷射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單色性和高相干性四大特性。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地球外部圈層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殼、地幔和地核。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24、為什麼地球會成為生命的樂園?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八)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太空垃圾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巨大隱患,而且還汙染了宇宙空間,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脫落,會造成放射性汙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航天專家們已經開始研究限制太空垃圾的產生,以及消除太空垃圾的辦法。人類應該怎樣開發利用自然?
  • 科學素質 | 全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
    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觀測記錄為我國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美國促進科學協會在1985年,恰逢哈雷彗星臨近地球之時,倡導啟動了美國基礎教育改革工程——「2061計劃」,旨在使美國兒童適應2061年彗星再次臨近地球時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2061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了美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2、月光是月亮本身發的光嗎?
  • 【公民科學素質學習】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15問
    2020年7月,我市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景德鎮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15問》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七)
  • 科學素質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已正式啟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監測全國及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來了!
    )近日,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通知》,標誌著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已正式啟動。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科技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十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歷次調查均採取實地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18-69 歲的公民。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一般包括三部分主要內容。
  •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三)
    新時代公民科學素質指標十問(三) 2020-08-23 11: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爭議-新聞專題-科學網
    (112)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應為自覺)履行崗位職責。(113)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我們認為,也應納入科學素質題中之義。 因此,我們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關注】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參考題庫來啦!快收藏
    【關注】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參考題庫來啦!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我區將舉行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考點提示本次大賽由區委宣傳部、區科協、區科技局、區衛生健康委、區生態環境局聯合主辦,全區21個鎮街和所有區級部門參加比賽。
  • 中國公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質基準—新聞—科學網
    Miller)做的美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引進到國內的學者,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主持過多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對這類調查他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在做調查之前,首先應當弄清楚科學素質是什麼。李大光告訴記者,這個問題曾在歐美等國家有過長達50年的討論,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價值的相關論文達到300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