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三)

2020-08-30 夏都西寧

公民科學素質

應知應會200問來了!

今天

我們將繼續學習——

第六篇章

生態環保篇

為什麼要提倡綠色能源?

綠色能源通常指可再生能源,如水能、生物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和海洋能等。廣義的綠色能源也包括對生態環境低汙染的能源,如天然氣、核能等。綠色能源消耗後可以恢復補充,很少產生汙染。各國應更多地使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以防止全球性的氣候災難。

如何科學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水體的合稱,邊緣稱海,中心為洋。開發海洋的關鍵是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處。一是海洋開發應系統規劃,綜合利用;二是海洋開發應充分考慮開發的連帶影響;三是海洋開發對政府與社會合作及國際合作有較高要求。

核電是怎麼產生的?

核電是這樣產生的:核燃料在反應堆內發生裂變而產生大量熱能,再用處於高壓力下的水把熱能帶出,在蒸汽發生器內產生蒸汽,蒸汽推動氣輪機帶著發電機一起旋轉,電就源源不斷地產生出來,並通過電網送到四面八方。

核電站的核燃料用鈾製成。鈾是一種重金屬元素,天然鈾由三種同位素組成:鈾-235、鈾-238、鈾-234。用中子轟擊鈾-235原子核能產生鏈式反應,核能在鏈式反應中會源源不斷地釋放出來。鈾-235裂變放出多少能量呢?1千克鈾-235全部裂變放出的能量相當於2700噸標準煤燃燒放出的能量。

為什麼要發展核電?

發展核電主要是出於對環保、生態和世界能源供應等的考慮。

煤、石油、天然氣等化石能源的利用,對人類生存、發展、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進入21世紀後,人們更加注重生存環境和生存空間的質量。大量燃用化石能源產生的溫室效應、酸雨現象對人類生存環境造成了嚴重破壞。同時,化石能源經長期開採,其資源日趨枯竭,已不足以支撐全球經濟的發展。在尋找替代能源的過程中,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核能的應用,而核能最主要的應用就是核能發電。

核電作為一種安全、清潔、低碳、可靠的能源,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接受和採用,目前世界上已有441座核電站在運行。世界上核電國家核電站所佔比重最多的是法國,佔到80%,美國佔30%。

—END—

監製 | 劉昌瑛

責編 | 劉幸海

編輯 | 馮麗晨 朱偉林

來源 | 青海日報

相關焦點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2020-08-12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七)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正面價值具體表現為:一是科學技術有利於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二是科學技術促進生產關係的變革;三是科學技術促進社會精神文明發展;四是科技革命推動生產方式的變革。負面影響表現為:一是少數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二是一些科技成果會引發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五)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科學家用動物進行科學實驗,是通過對活動物進行試驗和觀察,認識動物界的各種規律。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與動物大同小異,能保證了動物實驗的可靠性。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四)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答:碳14測年,又稱碳—14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就是根據碳元素的放射性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 科學素質 | 全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一)
    ,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發布《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將從以下八大板塊向大家展示一個有趣的世界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四)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核電站在放射性物質(裂變產物)和環境之間設置了四道屏障,只要其中有一道屏障是完整的,就不會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洩的事故。核反應堆廠房是一個高大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築物,壁厚近1米,內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鋼襯。即使反應堆發生堆芯熔化(最嚴重的事故),也能防止放射性進入環境。核電站設計、建造、運行中還建立了嚴格的質量保證和檢驗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消除事故根源。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八)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人類開發利用自然應堅持的原則是:注重資源保護和自然生態平衡,以保護為基礎,以開發促保護,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自然資源利用的合理與否,不但影響著當代人和社會的發展,而且影響著未來人和社會的發展。什麼是全球氣候變暖?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九)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讓我們繼續學習第三篇章~科學常識篇光速比聲速快,對嗎?這一理論指出,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這就叫做「受激輻射的光放大」。1958年,雷射問世。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建議,將「受激發射」的光簡稱為「雷射」。雷射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單色性和高相干性四大特性。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24、為什麼地球會成為生命的樂園?答: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億萬星體中極少數的適合生命生存的幸運兒之一,地球非常巧合地具備生命存在和繁衍的種種條件。
  • 科學素質 | 全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
    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觀測記錄為我國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美國促進科學協會在1985年,恰逢哈雷彗星臨近地球之時,倡導啟動了美國基礎教育改革工程——「2061計劃」,旨在使美國兒童適應2061年彗星再次臨近地球時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2061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了美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2、月光是月亮本身發的光嗎?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三)
    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由於無線電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無法通過的星際塵埃,射電望遠鏡不太會受光照和氣候的影響,可以透過星際塵埃,全天候、不間斷地工作。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不同,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筒,也沒有物鏡、目鏡,它由天線和接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巨大的天線是射電望遠鏡最顯著的標誌,天線的種類很多,有拋物面天線、球面天線、半波偶極子天線、螺旋天線等,最常用的是拋物面天線。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七)
  • 【公民科學素質學習】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15問
    2020年7月,我市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景德鎮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15問》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科學素質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已正式啟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監測全國及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來了!
    )近日,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通知》,標誌著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已正式啟動。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科技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十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歷次調查均採取實地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18-69 歲的公民。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一般包括三部分主要內容。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爭議-新聞專題-科學網
    (112)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應為自覺)履行崗位職責。(113)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我們認為,也應納入科學素質題中之義。 因此,我們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 【關注】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參考題庫來啦!快收藏
    【關注】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參考題庫來啦!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我區將舉行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考點提示本次大賽由區委宣傳部、區科協、區科技局、區衛生健康委、區生態環境局聯合主辦,全區21個鎮街和所有區級部門參加比賽。
  • 中國公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質基準—新聞—科學網
    Miller)做的美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引進到國內的學者,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主持過多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對這類調查他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在做調查之前,首先應當弄清楚科學素質是什麼。李大光告訴記者,這個問題曾在歐美等國家有過長達50年的討論,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價值的相關論文達到300多篇。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公民科學素質,你達標了嗎?
    公眾科學素質是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了解程度。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日開幕,根據中國科協數據,截止到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達8.47%,正接近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