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從今天開始
我們將發布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
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
將從以下八大板塊
向大家展示一個有趣的世界
一、天文篇
二、地球科學篇
三、科學常識篇
四、計算機與信息篇
五、生物技術篇
六、生態環保篇
七、健康養生篇
八、食品安全篇
一、天文篇
1、宇宙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宇宙大爆炸是迄今關於宇宙起源、形成、發展的最有影響的一種學說。宇宙大爆炸學說認為,宇宙在其起源的初期,集中於一個體積無限小,密度無限大,溫度無限高,時空曲率無限大的點,稱為奇點。在約130至150億年前,奇點發生大爆炸,物質開始向外大膨脹,於是形成了今天我們看到的宇宙。在大爆炸的過程中,強烈膨脹輻射的物質凝聚為星雲,然後演化為各類天體, 包括星系、恆星、行星和衛星。我們現在觀察到的宇宙由眾多的星系所組成,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普通行星,而太陽只是銀河系中的數千億個恆星中的一個。1922年美國天文學家埃德溫·哈勃開始觀測到的「紅移現象」,2014年3月美國物理學家宣布發現了宇宙原初引力波存在的直接證據,都為宇宙大爆炸學說提供了有力支撐。
2、太陽系和我們生活的地球是怎麼形成的?
太陽系是以太陽為中心,和所有受到太陽的引力約束的天體的集合體。根據康德-拉普照拉斯星雲說理論,太陽系在形成之前,是一片由熾熱氣體組成的星雲,當氣體冷卻引起收縮時,星雲開始旋轉。由於重力作用,旋轉速度加快,星雲變成扁的圓盤狀。當星雲邊收縮邊旋轉,周圍物質的離心力超過了中心對它的引力時,就分離出一個圓環。就這樣,太陽系產生了一個又一個圓環。最後,中心部分變成了太陽,周圍的圓環由內到外形成了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等8大行星。此外,太陽系還包括至少173顆已知的衛星、5顆已經辨認出來的矮行星和數以億計的太陽系小天體(如彗星)。
3、為什麼日出和日落時太陽是紅色的?
太陽光譜是一種不同波長的連續光譜。分為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兩個部分。可見光的波長為400~760nm,散射後分為紅、橙、黃、綠、青、藍、紫7種顏色,集中起來則為白光。7種不同顏色的光穿透大氣層的能力各不相同。紅色光穿透大氣層的能力最強,橙色光次之。在清晨和傍晚,陽光要斜著穿過大氣層。在穿過厚厚的大氣層時,只有穿透能力最強的紅色光和部分橙色光能成功,而其他顏色的光,則被大氣層反射出去,無法一路前行。所以,在日出和日落時,太陽看起來顯得特別紅。
4、地球圍繞太陽轉一圈的時間為一天嗎?
不是,是一年。
地球有兩種重要運動形式,自轉和公轉。一天和一年是根據地球的自轉和公轉得來的。地球繞自轉軸自西向東的轉動,叫做地球自轉。地球自轉一周是23小時56分4秒,地球自轉產生了白天和黑夜的交替,這就是所謂的一天;地球自轉的同時還圍繞太陽公轉,地球公轉的周期約等於365日6時9分10秒,地球公轉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這就是所謂的一年。
5、夏天我們離太陽近,而冬天離太陽遠這種說法對嗎?
不對。
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周期軌道是一個橢圓,一年之中有近日點和遠日點。但由於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很小,地球近日點到太陽的距離比遠日點到太陽的距離只少3.2%。因此,距離太陽的遠近對地球接收太陽熱量的多少並無太大影響。
對我們所處的北半球來說,在地球近日點氣溫反而低,遠日點氣溫反而高。因為四季變化的主宰原因並不是距離太陽遠、近造成的,而是由於地軸的傾斜而受到太陽陽光輻射的強弱,輻射強就熱,反之就冷。
近日點(1月初)地球離太陽近,約14710萬千米,地球從太陽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多,但此時,太陽直射在南半球,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比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太陽光線斜射地面,地面上每單位面積受熱少,是冬半年,氣溫較低。而遠日點(7月初)地球離太陽遠,約15210萬千米,地球從太陽獲得的太陽輻射較少,但此時,太陽直射在北半球,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比南半球多,因此北半球是夏半年,氣溫較高。
上面的科普小常識
你都了解了嗎
期待我們下一期
—END—
監製 | 劉昌瑛
責編 | 劉幸海
編輯 | 馮麗晨 朱偉林
來源 | 綜合整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