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九)

2020-08-16 夏都西寧

公民科學素質

應知應會200問來了!

讓我們繼續學習第三篇章~

科學常識篇

光速比聲速快,對嗎?

對。光速是目前已知的自然界物體運動的最大速度。一般情況下,光的傳播速度是30萬千米/秒,而聲音的傳播速度才是340米/秒,光速大約是聲速的88萬倍,顯然是光速快。這就是打雷閃電時先看到閃電後聽見雷聲、炸彈爆炸時先看到光後聽見爆炸聲的道理。

但是,光及聲音在不同傳播介質中的傳播速度是不同的,光在真空中速度最快,空氣中次之,水中更次;而聲音在真空中不能傳播,在固體中最快,液體次之,空氣更次。

物質的分子是什麼?

分子是物質中能夠獨立存在並保持該物質一切化學特性的最小微粒。

一切物質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在物質中能夠單獨存在,並有著這一物質一切化學特性的最小「微粒」。分子有大有小,大小相差得很遠。像塑料、蛋白質的分子就很大,被稱為「高分子」,是分子世界的巨人;而鐵、銅的分子卻很小,是分子世界的小不點兒。大大小小的分子,又是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原子所組成的。原子大小就差不多。塑料、蛋白質的分子之所以大,因為它們是由很多原子組成;而鐵、銅的分子之所以小,是由於它們只是由1個原子組成的。原子極小,50萬到100萬個原子,一個緊挨著一個排起「長蛇隊」來,也只有一根頭髮直徑那麼長。

電子比原子小嗎?

電子比原子小。

由電子與中子、質子所組成的原子,是物質的基本單位。相對於中子和質子所組成的原子核,電子的質量顯得極小。質子的質量大約是電子質量的1842倍。不同的原子擁有的電子數目不同,例如,每一個碳原子中含有6個電子,每一個氧原子中含有8個電子。能量高的離核較遠,能量低的離核較近。通常把電子在離核遠近不同的區域內運動稱為電子的分層排布。

雷射是因匯聚聲波而產生的嗎?

不是。

雷射的最初中文名叫做「鐳射」、「萊塞」,是它的英文名稱LASER的音譯,是取自英文Light Amplification by Stimulated Emission of Radiation的各單詞的頭一個字母組成的縮寫詞,意思是「受激輻射的光放大」。

「受激輻射」基於科學家愛因斯坦1916年提出的一套全新的理論。這一理論指出,在組成物質的原子中,有不同數量的粒子(電子)分布在不同的能級上,在高能級上的粒子受到某種光子的激發,會從高能級跳到(躍遷)到低能級上,這時將會輻射出與激發它的光相同性質的光。這就叫做「受激輻射的光放大」。1958年,雷射問世。1964年,按照我國著名科學家錢學森的建議,將「受激發射」的光簡稱為「雷射」。雷射具有高亮度、高方向性、高單色性和高相干性四大特性。

什麼是納米和納米技術?

納米是一個長度單位,原稱毫微米。1微米為千分之一毫米,1納米又等於千分之一微米,相當於頭髮絲的十萬分之一。納米技術,是指在0.1-100納米的尺度裡,研究電子、原子和分子內的運動規律和特性的一項嶄新技術。

科學家們在研究物質構成的過程中,發現在納米尺度下隔離出來的幾個、幾十個原子或分子,顯著地表現出許多傳統材料所不具備的奇異或反常的物理、化學特性,如原本導電的銅到某一納米級界限就不導電,原來絕緣的二氧化矽、晶體等,在某一納米級界限時開始導電。而利用這些特性製造具有特定功能設備和產品的技術,就稱為納米技術。

納米技術製造的電子器件有什麼優勢?

以納米技術製造的電子器件,其性能大大優於傳統的電子器件:1、工作速度快,納米電子器件的工作速度是矽器件的1000倍,因而可使產品性能大幅度提高;2、功耗低,納米電子器件的功耗僅為矽器件的1/1000;3、信息存儲量大,在一張不足巴掌大的5英寸光碟上,至少可以存儲30個北京圖書館的全部藏書;4、體積小、重量輕,可使各類電子產品體積和重量大為減小。

—END—

監製 | 劉昌瑛

責編 | 劉幸海

編輯 | 馮麗晨 朱偉林

來源 | 綜合整理自網絡

相關焦點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2020-08-12 12:4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七)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負面影響表現為:一是少數科學技術的發展會對環境帶來不良影響;二是一些科技成果會引發一系列新的社會問題。我們要識別和抵制偽科學,就必須知道它和科學的區別,把握住它的特徵。偽科學的學說不是建立在牢固的科學基礎上。偽科學拒絕實驗檢驗,事實上它是經不起檢驗的。偽科學懼怕批評和質疑,它不能從新的科學發現中汲取養料,不會及時糾錯、修正和完善而取得進步。與科學不同,偽科學不是為了認知,不是要建立檢驗和描繪現實的理論體系,而是具有功利性的、甚至是不可告人的目的。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五)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科學家用動物進行科學實驗,是通過對活動物進行試驗和觀察,認識動物界的各種規律。從生物學的角度看,人與動物大同小異,能保證了動物實驗的可靠性。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三)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各國應更多地使用可再生的綠色能源,以防止全球性的氣候災難。如何科學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海洋是地球上最廣闊水體的合稱,邊緣稱海,中心為洋。開發海洋的關鍵是實現人類與海洋的和諧共處。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四)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答:碳14測年,又稱碳—14年代測定法或放射性碳定年法(Radiocarbon Dating),就是根據碳元素的放射性碳—14衰變的程度來計算出樣品的大概年代的一種測量方法。這一原理通常用來測定古生物化石的年代。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十四)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核電站在放射性物質(裂變產物)和環境之間設置了四道屏障,只要其中有一道屏障是完整的,就不會發生放射性物質外洩的事故。核反應堆廠房是一個高大的預應力鋼筋混凝土構築物,壁厚近1米,內表面加有6毫米厚的鋼襯。即使反應堆發生堆芯熔化(最嚴重的事故),也能防止放射性進入環境。核電站設計、建造、運行中還建立了嚴格的質量保證和檢驗制度,以確保工程質量,消除事故根源。
  • 科學素質 | 全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一)
    ,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從今天開始我們將發布《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以提高公民科學素質將從以下八大板塊向大家展示一個有趣的世界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八)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太空垃圾不僅給航天事業帶來巨大隱患,而且還汙染了宇宙空間,可能給人類帶來災難,尤其是核動力發動機脫落,會造成放射性汙染。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航天專家們已經開始研究限制太空垃圾的產生,以及消除太空垃圾的辦法。人類應該怎樣開發利用自然?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五)
    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來了!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合稱巖石圈。24、為什麼地球會成為生命的樂園?答:因為地球是宇宙中億萬星體中極少數的適合生命生存的幸運兒之一,地球非常巧合地具備生命存在和繁衍的種種條件。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三)
    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由於無線電波可穿透宇宙中大量存在而光波又無法通過的星際塵埃,射電望遠鏡不太會受光照和氣候的影響,可以透過星際塵埃,全天候、不間斷地工作。射電望遠鏡與光學望遠鏡不同,既沒有高高豎起的望遠鏡鏡筒,也沒有物鏡、目鏡,它由天線和接收系統兩大部分組成。巨大的天線是射電望遠鏡最顯著的標誌,天線的種類很多,有拋物面天線、球面天線、半波偶極子天線、螺旋天線等,最常用的是拋物面天線。
  • 科學素質 | 全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二)
    科學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備科學素質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學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情況、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對哈雷彗星最早的觀測記錄為我國的《史記·秦始皇本紀》:「七年(公元前240年),彗星先出東方,見北方,五月見西。」美國促進科學協會在1985年,恰逢哈雷彗星臨近地球之時,倡導啟動了美國基礎教育改革工程——「2061計劃」,旨在使美國兒童適應2061年彗星再次臨近地球時科學技術和社會生活的發展變化。「2061計劃」的實施,有效促進了美國國民科學素質的提升。2、月光是月亮本身發的光嗎?
  • 科學素質丨公民科學素質應知應會200問(十七)
  • 【公民科學素質學習】 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15問
    2020年7月,我市將和全國同步開展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為制定面向2035年的公民科學素質建設規劃提供依據。為做好這次調查工作,景德鎮市全民科學素質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推出了《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15問》供大家學習參考,並呼籲大家以科學的態度迎接此次調查評估,為全面提升我市公民科學素質,建設創新型國家做出應有的貢獻。
  • 科學素質 | 關於公民科學素質的十個問題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已正式啟動,中國公民科學素質抽樣調查是為開展《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2006-2010-2020年)》實施成效的終期評估,監測全國及各地區「十三五」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
  • 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來了!
    )近日,全民科學素質綱要實施工作辦公室印發了《關於開展2020年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的通知》,標誌著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工作已正式啟動。開展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是科技先進國家普遍採用的測度、分析公民科學素質發展狀況和變化趨勢的重要方法和手段。經國家統計局批准,自1992年起,我國開展了十次公民科學素質調查。歷次調查均採取實地面訪的方式進行,調查範圍涉及中國大陸(不含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18-69 歲的公民。公民科學素質調查一般包括三部分主要內容。
  • 【關注】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參考題庫來啦!快收藏
    【關注】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參考題庫來啦!具備科學素質的比例我區將舉行第三屆公民科學素質大賽考點提示本次大賽由區委宣傳部、區科協、區科技局、區衛生健康委、區生態環境局聯合主辦,全區21個鎮街和所有區級部門參加比賽。
  •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爭議-新聞專題-科學網
    (112)生產者在生產經營活動中,應樹立安全生產意識,自學(應為自覺)履行崗位職責。(113)在勞動中嚴格遵守安全生產規定和操作手冊。我們認為,也應納入科學素質題中之義。 因此,我們提出:公民科學素質,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掌握基本的科學方法,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認識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作用,了解科學發展觀和新發展理念,並具有一定的應用它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
  • 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
    對這些問題的判斷,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每個人的科學素質。  近日,第十一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啟動。那麼,判斷公民科學素質的標準是什麼?6月22日,記者就此採訪了省科普中心主任張新華。  「公民科學素質水平是衡量個人發展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
  • 中國公民需要什麼樣的科學素質基準—新聞—科學網
    Miller)做的美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引進到國內的學者,上世紀90年代起他就主持過多次中國公民科學素質調查。對這類調查他有自己的思考。 其實在做調查之前,首先應當弄清楚科學素質是什麼。李大光告訴記者,這個問題曾在歐美等國家有過長達50年的討論,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有價值的相關論文達到300多篇。
  • 公民科學素質,你達標了嗎?
    公眾科學素質是公眾對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精神的了解程度。首屆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9月17日開幕,根據中國科協數據,截止到2018年,我國具備科學素質的公眾比例達8.47%,正接近2020年底達到10%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