估計很多人都聽說過,如果將金子埋在土中,過一段時間後金子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感覺像是金子會自己移動一樣。還有一些老人說,如果將金子用紅布包上再放入土中,金子就不會跑,聽上去非常神秘的樣子,究竟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金是一種金屬,它沒有腿也沒有腳,說白了是一種沒有生命的物質,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它在自然環境中不會自主地移動。筆者手裡沒有大塊的金子,沒有辦法親自做這樣的實驗,不過聽有人說的「有鼻子有眼」,金子在土裡的位置的確發生了位置的變動,下面我們分幾種情況簡單分析分析。
我對這一現象產生的原因,第一感覺就是金子的密度很大所致。在地球上的物體,無論是在空中,還是在地面,疑惑是在地下,都會受到地球萬有引力的作用,這個引力的方向指向地球內部的質心。拿空氣來說,由於二氧化碳的密度要比氧氣大,因此在單位體積的空間中,二氧化碳整體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要比氧氣高,因此會停留在空氣的下層,即氧氣的下面;同樣的道理,氫氣的密度要比氧氣小得多,因此如果將氫氣暴露在空氣中,它會迅速地上升,最終停留在空氣的上層。
處在地球表面上的物體也一樣,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向水中拋入重物,比如石子、磚塊等,由於它們的密度要比水大得多,因此會逐漸深入水底,而比水密度小的物體,比如泡沫、汽油等,則會漂浮於水面之上。對於處在地表上的兩個密度不同的物體來說,如果它們的體積相同,平行排列下密度大的物體對地面的壓力要比密度小的物體大,則向下「沉」的趨勢較強,只是受到地面向上的支撐力,使得它們仍然處在地表之上。
但是,假如地面不是非常堅硬的,而是由比較鬆散的物質所組成,比如沙子,那麼在相同體積情況下,剛才提到的密度較大的物體向下「沉沒」的程度,肯定會比密度小的物體大。就像地球剛形成那會一樣,地球還是由一片熔融世界所構成的「大火球」,在內部活動強度慢慢減弱的進程中,溫度逐漸下降,地表逐漸冷卻,這個時候構成地球巖層的不同物質,也在受到地球引力強度不盡一致的因素影響下,開始出現了分層現象,密度大的巖層物質向地心處沉積聚集程度高,密度小的則留在了上層,最終由內向外分別由鐵鎳核、鐵鎂矽酸鹽、矽鎂氧化物、矽鋁氧化物的物質組成結構,密度也相應地從高到低分布。
純金的密度約為19.3克每立方釐米,要遠大於一般土壤2.6克每立方釐米這個數值。所以,當金子埋入土中時,一方面會受到土壤密度較小的影響,金子向下沉的趨勢,會大於周圍的土壤;另一方面,土壤的結構都是細小的土壤顆粒所組成,主要包括礦物質、有機質以及水分和空氣等,其中顆粒與顆粒之間會有一定的空隙,因此,像金子這樣密度大出很多的物體放入土壤中時,它對土壤顆粒的壓力,會使以下一定空間處的土壤組成物質及空隙受到較大的壓迫,土壤的孔隙分布和所佔比例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和壓迫,金子就會在垂直方向上發生一定程度的位移,而金子底下的土壤密度會較放入金子之前明顯增加。
當然,金子在土壤中的移動,還與降雨入滲、地表振動等有關。從降雨入滲來看,當金子所處土壤區域受到較多雨水入滲或者地下水流衝蝕時,土壤的密度也隨之變小、孔隙度隨之提升、穩定性變差,金子的重力作用表現就更為明顯,向下移動的距離會更大。而當埋金子的土壤,受到由地震、建築施工、車輛和人流通行等所引發的振動波影響時,會不同程度地重新調整土壤顆粒物分布狀態,同時進一步擠壓土壤的孔隙,不但是金子,就連金子周圍的土壤也會同時發生向下「沉」的變化,只不過金子在其中的表現更為明顯而已。
除此之外,我想關於「金子埋入土中會跑」的有些傳說,會帶有一定的心理因素,金子畢竟是價值很高的金屬,普通人家為了防止丟失,不得不埋入土中,有時會在高度緊張、生怕被別人看到的情況下,沒有記清楚所埋的確切位置,或者記不清所埋藏的深度,從而造成了再次開挖時發現金子「移動」的現象。而關於用紅布包金子就不會跑,我想也太絕對了,雖然可以一定程度地減少金子對底部土壤的壓強,但由於金子的密度要比土壤大得多,其下沉的影響依然會存在,只是下沉的幅度或許沒有直接放那麼大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