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系南京大學俄語系教授
自我開始記事的1950年起,在我國的社會文化生活中,一直沒有「紅歌」這一說法。據說,1959年某出版社曾出版過一本「紅歌」集,但「紅歌」一詞並沒有流行起來。在「文革」期間流行過「革命歌曲」的說法,但隨著「文革」的過去,「革命歌曲」一詞就被「經典老歌」所代替了。1990年中期以後,文化界流行過「主旋律」一詞,所以就有了「主旋律歌曲」的說法。
幾年前,江西開始了唱紅歌的活動,紅歌一詞也開始流行開來。什麼叫「紅歌」?關於這一問題紅歌和紅歌運動倡導者在報刊上說了不少,但都忽略了對「紅歌」這一名詞中「紅」字的解釋。
「紅歌」裡的「紅」字,具有政治象徵意義。這意義來自外國,準確地說,來自巴黎公社和蘇俄,更多地則來自蘇俄,因為巴黎公社的旗幟除了紅旗之外還有三色旗。在斯拉夫文化中,紅色象徵著革命、起義、暴動及這些活動中所必需的「勇敢」、「忘我」、「犧牲」等等。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列寧帶領彼得格勒的士兵和工人舉行起義,推翻了臨時政府。這一事件被稱作十月革命。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深知歐俄文化中顏色的含義,所以他們在革命中崇尚紅色,打出紅色旗幟,既表示了他們事業的無產階級性質和社會主義性質,同時也用紅色鼓動民眾起義,發揚勇敢和犧牲精神———這是最重要的。
一時間俄國社會颳起了一股紅色的旋風:起義者不僅旗幟是紅色的,他們還在自己的帽子上綴上紅布條,在衣袖上戴上紅袖章,他們的武裝叫赤衛隊(即「紅色近衛軍」、「紅衛兵」)、工農紅軍(注意:不是蘇俄工農紅軍,就是工農紅軍,也即屬於全世界工農的、將要打遍全世界的紅軍),中央黨校叫紅色教授學院,政府機關報叫《紅報》(1918—1939),歷史學雜誌叫《紅檔》(1922—1941),大眾報刊———包括文學報刊———更有《紅色處女地》(1922—1942)、《紅色田野》(1923—1931)、《紅色年鑑》(1922—1937)、《紅色青年》(1921—1925)、《紅色記者》(1920)等等。
中國傳統文化中原本沒有蘇俄文化中紅色的那些象徵意義(革命、造反、起義等),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固定的顏色用來表示「起義」和「革命」、「造反」等意。例如赤眉起義、黃巾起義、白蓮教起義、黑旗軍起義等群眾革命運動就分別用了紅色、黃色、白色、黑色來象徵他們的事業。說到紅色,它在中國文化中攜帶得最多的是吉祥、喜慶之意,但這是文化意義,而不是政治意義。
毛澤東說:「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對於什麼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是這樣理解的:「馬克思主義的道理千頭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造反有理。」在蘇俄直接而強大的影響和直接幹預下,中國共產黨人在接受蘇俄化了的馬克思主義關於革命、造反的階級鬥爭理論的同時,也接受了蘇俄的政治符號———紅旗、紅星等等,接受了俄國文化中紅色的政治象徵意義。也就是說,從此在中國的社會生活中紅色就象徵著階級鬥爭、革命、起義,也即造反。和紅色的象徵意義一起被引進中國的還有蘇俄時期白色的政治象徵意義———反革命、鎮壓起義和造反。例如,上世紀50年代以後產生的「又紅又專」、「白專道路」等詞語中的「紅」與「白」就分別代表了革命和不革命及反革命。同理,所謂紅歌就是宣傳階級鬥爭,宣傳革命,宣傳起義、造反的歌。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是五顏六色、五彩繽紛的。同樣,在任何一個民族的文化中都不可能只有一種具有象徵意義的顏色。在俄國文化中,紅、橙、黃、綠、青、藍、紫、黑、白等顏色都有各自的象徵意義,而其中的白色則象徵著「光明」、「神聖」、「忠誠」。在歐洲文化中白色象徵著「秩序」、「正統」、「強國」等意義。而紅色在俄國和歐洲文化中除了「英勇」、「忘我」、「革命」、「犧牲」外,還有「無秩序」、「非正統」、「不安寧」、「血腥」、「狂暴」等含義。當年反對布爾什維克的白衛運動是一個規模龐大、組織複雜的社會運動,其中除了主張回到沙皇專制去的極少數保皇派外,還有大批的支持臨時政府的自由派、代表農民利益的社會革命黨人和反對走極端路線的社會主義者。運動的性質也遠不是一個「反革命」所能限定的。它在相當程度上反映了俄國民眾反對動亂,追求安寧、和平、正統、秩序的願望。由於我國在將「紅色」和「白色」作為政治詞彙引進中文時忽略了它們在俄國與歐洲文化中豐富的象徵意義,結果就使得「紅色」和「白色」在中文裡成了一對政治反義詞,而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質。這樣,在引進這一對政治反義詞的同時,我們也引進了一種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
列寧、史達林等蘇俄領導人知道,俄國社會不能總是生活在革命、起義和暴動之中,因為長期的社會動蕩是民眾所反感和厭惡的。因此蘇俄的共產黨和政府在取得對白衛運動的慘勝並鞏固了政權之後,自然要迎合民眾的願望,遵循社會生活的鐵律,從革命黨、起義黨轉變為執政黨、秩序黨。儘管後來的實踐證明,他們的轉變並不成功,也不徹底,但形式上卻是完成了:紅色、「紅」字漸漸地從蘇俄的許多機構及報刊名稱中消失了。到了1946年,連工農紅軍也都不再叫紅軍,而改稱「蘇聯軍隊」(簡稱「蘇軍」)。在上世紀30年代及以後的歲月裡,史達林和後來的蘇俄領導人在公開發表的言論中都很少用「紅色」一詞來表達它所象徵的政治意義,而改用更準確的政治詞語(如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階級鬥爭等等)了。在「紅色」這一修飾語的象徵意義和現實的正統、執政的合法性、強國領導人的地位之間,史達林們自然選擇了後者。在這種選擇中,民族文化(具體地說,是顏色的政治象徵意義)及與之相關的民族文化心理無疑起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