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到5G的i7 8700K配上兩塊GTX1080Ti打遊戲會很爽嗎?

2021-01-10 非玩家啊魯

對於很多小夥伴們來說,提起打遊戲,第一反應就是要用好的顯卡,這確實沒毛病。然而由於農企(AMD)在顯卡方面的不給力,加上NVIDIA一直強勢發力,顯卡市場競爭進入了曲高和寡的局面,根據知名遊戲平臺Steam顯卡統計數據得知,NVIDIA一度佔據眾多玩家遊戲顯卡首選。

這一點作為DIY/遊戲玩家的我來說是深有體會的,除了ATi HD3650之後幾乎就沒有用過A卡了,學生時代從最早的G92核心的GeFoece 9600GSO到GTX260+再到工作後剁手的GTX960一直走來,N卡給我的遊戲體驗都是灰常酸爽。而在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收入有所增長的前提下,自己的電腦裝備也在不斷更新,顯卡也從GTX960大躍進為GTX1080Ti,無論是玩GTA5還是吃雞在2K解析度高畫質下基本上是毫無鴨梨。

俗話說無敵是最寂寞(X299平臺表示:無敵?呵呵)。在使用了GTX1080Ti以及最新第八代酷睿i7 8700K後,一時間感到無欲無求。不過畢竟不折騰不舒服的特性還是深深的印在我骨子裡,一個偶然的機會,手上擁有了兩塊GTX1080Ti,我的折騰欲望瞬間被點燃:如果用最新的i7 8700K超到5.0G再加上DDR4 4000MHz的內存來帶這兩塊頂級的核彈SLI,玩遊戲是一番怎樣的體驗?說幹就幹,下面先來介紹下平臺配置情況。

CPU我用的是ES版 i7 8700K,該CPU從朋友手上以半賣半送的價格入手,入手前經過N多測試,也一如既往的穩定,便宜和相對靠譜是我選擇它的最大原因。

主板方面就不能掉以輕心了,畢竟主板的品質和用料都關乎著日常使用以及超頻表現,我選擇的是微星Z370 GAMING PRO CARBON AC主板,定位中端,加上做工和用料看著不錯,還有我對微星板卡品牌的認可,最重要是遇到雙十一特價,果斷入手。

主板外觀一覽,個人覺得碳纖紋理貼紙和bilingbiling的內存、PCIE槽的裝甲蠻搭的,相信不少男性小夥伴和我有同感吧,嘻嘻。

內存插槽和顯卡PCI-E插槽帶有金屬保護層,官方宣稱是鋼鐵裝甲,在我看來這明明是鋁片吧?不過根據我的觀察發現這個金屬保護層確實能一定程度上起到保護插槽的作用,畢竟現在的顯卡都死重死重的,在沒有顯卡支撐杆的情況下顯卡插槽表示很受傷。

既然是要玩雙路顯卡(SLI),就不得提主板的顯卡插槽了。這款主板是支持NVIDIA SLi或AMD Crossfire的,這一點從主板背面可以看到LOGO。畢竟這主板共有3條PCI-E 3.0插槽,其中有兩根有保護馬甲,而由於第三條插槽只有PCIE3.0 X4的規格,而且最新的N卡在遊戲上只能用雙路SLI,更多的插槽估計也只有挖礦或者科普運算才起到作用。順便提提該主板有雙路M.2且帶其中一個帶散熱馬甲好評,對於使用三星SM961那種沒馬甲且高發熱的M.2 SSD來說是福音。

作為遊戲玩家除了追求視覺享受外,聽覺享受也要跟上,該主板帶有微星第四代音皇技術,查閱資料得知是採用Realtek ALC1220解碼晶片以及尼吉康音頻電容。而後置的I/O接口該有的都有了,USB3.1 TypeA/C以及DP和HDMI接口一應俱全。

說完主板和CPU再來說說另一個重頭戲,那就是顯卡。這次我採用的是微星GTX1080Ti GAMING X TRIO魔龍以及從小夥伴那打劫回來的映眾GTX1080Ti超級冰龍,組成」雙龍會」組合!這兩個狠貨都是非公版設計,在體積上微星的要更大,外觀風格較為粗獷。而身材要小一丟丟的冰龍看起來是斯斯文文的書生一般,蘿蔔青菜各有所愛!不過它們的共同嘈點都是很重,微星在包裝中附送了顯卡支撐杆。

由於M.2 SSD固態被借走了,因此只能用SATA固態,相信這對遊戲性能沒有太大影響。最新入手的浦科特M8V固態外觀採用姨媽紅配色,看起來較為提神,從網上的拆解圖來看,浦科特M8V用的是東芝原廠3D NAND顆粒,不過有趣的主控是並不是浦科特慣用的馬牌。而是SMI(慧榮),實際性能如何待會跑個分就知道了。

既然CPU和顯卡都如此強悍,作為影響整機性能的重要部件,內存性能自然也不可忽視。我用的是影馳HOF EXTREME DDDR4 3600MHz 8G*2,使用三星B-DIE顆粒。在我手上能1.35V超到4000MHz,唯一的嘈點可能是沒燈吧,但個人而言比較喜歡沒燈的馬甲。

要玩CPU超頻+旗艦顯卡SLI這麼勁爆的配置,電源功率必須有 保證。我使用的是訊景XTi 1000W鈦金電源,它採用單路12V輸出設計,輸出功率高達996W,相信帶動兩塊GTX1080Ti和超5G的8700K(250W*2+200W)是完全夠了。另外帶有風扇溫控停轉技術,該功能可選擇開啟或者關閉。最後吐槽下這個電源售價1899,確實有點貴,畢竟絕大多數小夥伴比較容易接受還是1元1W的產品。

我也想用效能最大化的SLI HB橋,不過面對最萌身高差的它們,只能選擇傳統的軟橋了。

「得益」於兩塊顯卡都厚度都有著2.5槽的豐滿身材,主板想用第三路顯卡已經沒有可能。

魯大師配置介紹,非常滑稽的將兩塊GTX1080Ti的顯存容量統一識別為22GB了,滑稽。有點可惜的是並沒有4K顯示器,畢竟錢都用來剁手主機了。因此只能用2K解析度設定來進行這次測試。浦科特M8V讀寫速度還可以,基本上已經接近SATA接口讀寫速度極限了。

CPU-Z、GPU-Z截圖,貨真價實超到5.0GHz的i7 8700K和DDR4 4000MHz內存,以及雙路GTX1080Ti顯卡。

不服跑個分?默認的i7 8700K能帶好雙路GTX1080Ti嗎?

超到5.0GHz的i7 8700K單核性能吊打AMD Ryzen 1700X,多核性能也已經妥妥的超越,單核與多核性能都是相當的強悍,性能短板不復存在。

可能有人會問,默認的i7 8700K性能已經足夠強了,主頻也不低,那麼帶雙路GTX1080Ti夠用嗎?請看CPU默認頻率+DDR4 3600MHz內存的的跑分和5.0GHz+DDR4 4000MHz的差距有多大就知道了(上圖默頻下圖超頻後),由此可見,想要更好發揮旗艦雙路顯卡實力,沒有i9至少也要來個頂級i7+超頻5G才能hold得住。

遊戲測試走起,所測試環境均為超頻環境下進行。奇點灰燼遊戲是採用 DirectX 12框架設計 ,測試方式是遊戲自帶Benchmark。根據微軟的說法,DirectX 12 比起 DirectX 11 來,在 CPU 利用效率上能有 50% 的提升,而且在程序化指令或線程的多序列工作上也有更好的任務分配。因此這次的5G 8700K也能貢獻出自己的一份力,該測試支持多路顯卡,從以上測試可見在如此強悍的硬體配置下,遊戲幀率也沒能突破100幀,可見這遊戲可是相當吃資源(優化辣雞?)。

而同樣是DirectX 12設計的古墓麗影崛起就好多了,在開啟SMAA+全部極限畫質的設定下,整體遊戲幀率有著突破200甚至300幀的強悍表現,平均幀率突破150+,可以說除了極致流暢外就是流暢了。

遊戲體驗

來到恐怖的GTA5,該遊戲識別出了22GB顯存,標明支持SLI雙路顯卡。之前我一直以為在畫質設置裡全部選極致以及抗鋸齒開到最高已經是完美了,單卡GTX1080Ti也是非常流暢。後來發現在進階畫質裡還有一個畫質調整模式,在調到最高后發現顯存佔用高達25G!好奇在這個設定下雙路GTX1080Ti是否會變成幻燈片,結果太殘酷,遊戲直接無響應........

退一步吧,畫質調整模式降低一級,顯存佔用下降到19GB,遊戲情況到底如何呢?我利用遊戲自帶的Benchmark測試,並用Fraps記錄下遊戲幀率曲線。

從上述幀率可見,我這臺性能怪獸也只能以勉強流暢的標準平均幀率33的表現慘澹收場。

再退一步,降低畫質設置到顯存佔用為16G的級別,遊戲流暢度已經明顯提升,50幀+暢玩完全不成問題。

當畫質設定顯存佔用下降為13G時,流暢程度更高,不過都是維持在50幀+的表現,不過也有不少場景突破60幀!

再度下降設置到顯存11G,此時顯存容量已經跟單卡GTX1080Ti差不多了,此時畫面流暢性可以說是完美。需要注意的是別看顯存佔用為11G就認為單卡GTX1080Ti能搞定,要知道這個時候的單卡已經接近爆顯存狀態,因此遊戲的流暢度是絕對沒有雙卡高的。

溫度與功耗:

CPU溫度無力吐槽,一開波瞬間破100,降頻!各位老鐵想要壓制5G的i7 8700K只能水冷+開蓋了,顯卡的話,映眾GTX1080Ti超級冰龍由於肩負顯示輸出的重任以及散熱規模稍遜微星GTX10080Ti魔龍的情況下,而且處於卡1位置散熱環境更惡劣。溫度高點也情有可原。

測試整個平臺功耗像上那樣述測試是不可信的,畢竟NV為Furamrk設有功耗牆。經過幾款遊戲實測和跑3DMARK,我發現該平臺最高功耗為670W,礙於手殘的原因未能及時抓拍到,哈哈。這麼低的功耗讓我大出所料,不過想玩GTX1080Ti雙卡+超頻的話還是選擇額定功率850W電源較為妥當,畢竟旗艦雙卡平臺更應該為電源留更多的功率餘量。

總結:

至此,本次i7 8700K超頻5.0GHz+DDR4 4000MHz 16G+GTX1080Ti雙卡遊戲體驗就告一段落,得出的結論是不差錢可以上雙路GTX1080Ti,CPU要足夠強悍,i7 8700K從默認超到5.0G帶來不少的性能提升。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遊戲針對SLI有優化的遊戲並不多,在沒有優化的前提下雙卡平臺甚至還帶來性能倒退,如吃雞時GTX1080Ti雙卡成績還不如單卡。感謝各位閱讀,歡迎點讚評論轉發。

相關焦點

  • 四代i7-4770K對決八代i7-8700K!玩遊戲還能再戰三年
    TechSpot經常會拿一些老硬體尤其是CPU來做穿越性測試,從中可以了解到硬體行業在這幾年的進步到底有多大,非常直觀。這次的主角是Core i7-4770K,四代酷睿(Haswell)的旗艦型號,2013年第二季度誕生,22nm工藝,四核心八線程,主頻3.5-3.9GHz,三級緩存8MB,核芯顯卡HD 4600,熱設計功耗84W。
  • 8代i5與i7玩遊戲有多大區別?i5-8600K對比i7-8700K遊戲實測
    而同代i7比i5遊戲體驗好,倒是時有反對的聲音,那麼真相到底如何呢,本次筆者為大家帶來了i5-8600K與i7-8700K的遊戲對比測試,看看結果到底如何。首先是Cinebench R15的測試,擁有更多核數和更高默頻的8700K,在默頻測試下自然是全方位領先8600K的,而超頻到同一頻率狀態下,多線程兩者間差距進一步拉大,而單核性能則十分相近了。
  • 四代i7-4770K對決八代i7-8700K!玩遊戲還能再戰三年-四代,酷睿...
    TechSpot經常會拿一些老硬體尤其是CPU來做穿越性測試,從中可以了解到硬體行業在這幾年的進步到底有多大,非常直觀。那麼四年過去了,i7-4770K是否已經廉頗老矣?尤其是對於遊戲玩家來說,是否該淘汰了呢?測試走起!
  • i7-7700K、i7-8700K、i7-9700K同頻下能有多大差距?實測對比
    自2008年的i7-920到2017的Intel旗艦i7-7700K還只有4核8線程,可這兩年的8代9代i7就分別來到了6核和8核,提升之快可以看到。不過最新的9代i7砍掉了超線程,也是到目前為止i7系列首次砍去超線程的,消費旗艦的位置也是讓給了下放下來的i9系列。
  • 或許,你真的不需要i7 8700K
    i7 8700K是這一代英特爾民用的高端型號,也是很多玩家特別想入手的CPU,畢竟i3 i5 i7的分類早已深入人心。但很多人並不知道第八代酷睿CPU的遊戲表現整體都很高,i7 8700K在的對比i5 系列的優勢也不再體現體現在遊戲幀數上。
  • 還在用i7 8700K的你是否有必要升級i7 9700
    兩年前英特爾第8代酷睿i7-8700k可以問世,第一次將主流CPU從4核拓展到6核,不少人稱其為最強遊戲處理器,自然而然吸引了大量玩家前來選購。而現在它的下一代i7-9700k出現了,那我們消費者是否應該將自己的i7-8700k升級為i7-9700K呢?
  • R5 1600X/i7-8700K對比評測
    但很多玩家一提到購買處理器就犯困,尤其是遊戲玩家們,經常在不同配置上猶豫不已。比如說,到底是選單核性能更強但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i7-8700K?還是選擇同樣為6核12線程價格僅為i7-8700K一半的銳龍5 1600X,然後留出更多預算在顯卡等其他配件上?
  • i7 9700K比8700K貴了1K,性能對比又如何
    如今,英特爾酷睿九代已經發布,不少用戶表示酷睿九代表現平平,特別是i7 9700K,不僅砍了超線程,更為關鍵的是售價還提高了1000元。目前有渠道表示i9 9900K的售價為4999元,i7 9700K的售價為3999元,i5 9600K的售價為2399元,也許有用戶會慶幸,英特爾這樣擠牙膏也好,不用入手i7 9700K了,還省了1000元。那麼i7 9700K相比i7 8700K性能提升到底有多大。
  • R5 1600X/i7-8700K對比評測
    但很多玩家一提到購買處理器就犯困,尤其是遊戲玩家們,經常在不同配置上猶豫不已。比如說,到底是選單核性能更強但價格一直居高不下的i7-8700K?還是選擇同樣為6核12線程價格僅為i7-8700K一半的銳龍5 1600X,然後留出更多預算在顯卡等其他配件上?
  • 聯想拯救者遊戲主機發布:搭載i7-8700K處理器
    2018年5月26日,聯想正式在四川成都大學發布了三款聯想拯救者新品, 分別是聯想拯救者遊戲本Y7000、聯想拯救者遊戲主機刃7000II與刃9000II。其中拯救者遊戲本Y7000搭載了八代酷睿移動標壓處理器i5-8300H/i7-8750H處理器,顯卡則採用了NVIDIA的GTX1050/GTX1050 Ti ,內存存儲分別為8GB與128GB SSD+2TB HDD。
  • 強勢依舊 i7 8700K 5GHz遊戲初體驗
    今天我們為大家帶來i7 8700K超頻到5GHz的遊戲測試。 已經到達ZOL評測中心,更複雜的遊戲測試我們將在不久後展開,本文主要選擇傳統意義上比較考驗CPU的遊戲項目進行,用5GHz的i7 8700K為以後的筆記本、臺式機CPU遊戲性能定一個標杆——畢竟這可能是地球上目前PC遊戲環境下最強的CPU了。
  • 華擎Z370 Killer+i7 8700K+GTX1080+ALC892 黑蘋果 High Sierra
    基本配置:電腦型號 X64 兼容 桌上型電腦 (掃描時間:2020年01月20日)作業系統 Windows 10 64位 ( DirectX 12 )處理器 英特爾 Core i7-8700K @ 3.70GHz 六核
  • 臺式機混血兒 i7 8700K筆記本怎麼樣
    不過不論是PGA還是BGA,早就有廠商把桌面LGA封裝的CPU移植到筆記本平臺中去。目前,筆記本平臺移植的最強桌面CPU是i7 8700K。我們對搭載i7 8700K 的藍天系模具進行了系列簡單測試,可以總結出優點如下:一:i7 8700K 在遊戲、日常多任務滿載過程中體現出遠強於i9 8950HK 的抗壓性,其全核睿頻4.3GHz幾乎可以全程維持,性能遠超i9 8950HK。
  • 強強對陣 銳龍7 2700X決戰酷睿i7-8700K!
    從規格上看2700X要比8700K多出雙核心四線程,三級緩存也相應多出4MB,而8700K的最大睿頻更高,不過兩者的全核boost頻率差距並不大,分別是4.075GHz(2700X)和4.3GHz(8700K),因此單從規格上看2700X的絕對性能應該會高出一些,那麼我們後面就開始今天的測試。
  • i7-8086k處理器測評
    很多小夥伴說i7-8086k只是i7-8700k的體制增強版,這麼說其實是不準確的,兩款處理器雖然在物理核心、線程數量、三級緩存等等方面都一致,但i7-8086k主頻為4.0GHz而i7-8700k默頻為3.7GHz,i7-8086k睿頻為5.0GHz而i7-8700k睿頻為4.7GHz,不管是默頻還是睿頻,i7-8700k都與i7-8086k有著0.3GHz的差距,而熱設計功耗方面兩款處理器同為
  • r7 2700x對比i7 8700k多種解析度測試結果差距竟這麼大
    r7 2700x對比i7 8700k多種解析度測試結果差距竟這麼大 好幾天不更新了,今天蝸牛想說的是
  • Intel i7-9700 K與Intel i7-8700K 哪一個是最好的高端CPU
    與此同時,英特爾的核心i7-9700 K將花費3××××美元。在英國,零售商將其標價提高到5××英鎊。稅後的價格將更像3××美元,如果你想要更新,更強大的,i7-9700 K。當然,那些想要打造高端遊戲個人電腦的人可能已經準備好在最好的CPU上揮霍一番了。
  • 如果不超頻,i7-8700和i7-8700k你選誰?
    對於Intel處理器而言,帶K字母後綴的處理器意味著可以超頻,但對於超頻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沒做過,要麼是不懂,要麼是不想去學,反正處理器不超頻也夠用,那麼如果不超頻的話,i7-8700和i7-8700K選擇誰更好呢?
  • Intel八代酷睿i7-8700K/i5-8600K最詳盡評測
    產品規格介紹:從產品規格上,八代酷睿還是看著非常爽的,i5和i7各增加了兩個核心。- 遊戲性能上三者其實區別很小,這應該跟A卡調用CPU較少有關,用N卡的話可能區別會更大一些。(搭配的顯卡為VEGA 64水冷版)- 功耗表現上八代酷睿其實表現不錯,能耗比提升相當明顯。8600K在性能大幅提升的前提下,功耗與7700K大致相當,由於核心變大的關係,核心溫度會低於7700K不少。
  • AMD平臺搭配Intel i7-8700K處理器已經上市
    打開APP AMD平臺搭配Intel i7-8700K處理器已經上市 萬南 發表於 2020-11-17 09:30:40 VCZ曝光了RX 6800 XT在DX12遊戲《奇點灰燼(Ashes of the Singularity)》的基準測試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