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聯邦航天署5月18日宣布,俄「進步—26M」貨運飛船17日夜間已成功將國際空間站調整到預定軌道,為3名太空人在下月初返回地球做好了準備。這項調整本應於5月16日完成,然而信號顯示該飛船上的一臺發動機未能按照計劃時間啟動,軌道調整任務被迫暫停。軌道調整的成功,讓俄羅斯航天部門鬆了一口氣。
同一天,俄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質子—M」火箭事故調查組已於16日當天成立,將認真追查包括人員腐敗在內的每一種可能。原定的對接貨運飛船、太空人出艙清理空間站舷窗等計劃仍將繼續進行。
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一直是俄羅斯商業衛星發射的主力平臺,但近年來幾乎每隔幾次發射就會出現一次大故障,造成重大損失。
4月28日,「聯盟—2.1a」火箭搭載「進步M—27M」貨運飛船發射升空,飛船原定於6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但發射後不久,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無法收到飛船傳送的遙測信息,飛船在「失控」狀態下飛行一段時間後墜入大氣層。
5月16日,搭載一枚墨西哥通信衛星的俄「質子—M」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約500秒後,火箭第三級發動機故障關閉,火箭連同衛星在貝加爾湖地區上空燒毀。
俄副總理羅戈津18日表示,這些事故顯示俄羅斯航天事業出現了系統性危機。他還呼籲,在事故原因調查清楚之前應停用「質子—M」,改用「安加拉」運載火箭。
俄羅斯衛星發射為何故障頻發?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長伊萬·莫伊謝耶夫告訴本報記者,早在蘇聯時期,國產設備技術水平不足和技術實際應用程度低的現象就存在,如今設備和技術老化的缺陷已是有目共睹。
俄羅斯航天研究院院士謝爾蓋·茹科夫認為,俄羅斯航天業當前的瓶頸主要在於機制缺乏、人才斷檔和經費緊張。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協調機制建設滯後,長期以來,航天署需要自己制定發展目標並承擔責任,所以傾向於選擇保守路線。而目前俄羅斯面臨的複雜經濟形勢無疑讓航天事業雪上加霜,2015年,俄羅斯用於航天領域活動的政府財政預算減少了10%。
俄國家杜馬工業委員會主席索布科稱,上世紀90年代,航天領域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失業改行,導致現在能夠擔任業務骨幹和核心領導的技術人員明顯不足。據俄《武器出口》雜誌報導,目前俄航天領域一線工作人員中奇缺中年專家,有40%以上年齡超過60歲,另有35%為85後年輕人。
針對航天業出現的問題,俄羅斯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採取措施加以解決。事實上,從2002年到2014年,俄民用航天領域的投資已從98億盧布(約合2億美元)提高到1781億盧布(約合36億美元)。莫伊謝耶夫認為,俄羅斯航天的發展出路在於通過擴大出口和國際合作提高本國技術水平、提高國產設備和技術的利用率、參與具有全球意義的大型項目。加強宣傳,提升世界知名度和國民自豪感也是當務之急。
(本報莫斯科5月1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0日 2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