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 火箭事故難撼航天雄心

2020-12-03 人民網

  俄羅斯聯邦航天署5月18日宣布,俄「進步—26M」貨運飛船17日夜間已成功將國際空間站調整到預定軌道,為3名太空人在下月初返回地球做好了準備。這項調整本應於5月16日完成,然而信號顯示該飛船上的一臺發動機未能按照計劃時間啟動,軌道調整任務被迫暫停。軌道調整的成功,讓俄羅斯航天部門鬆了一口氣。

  同一天,俄總理梅德韋傑夫宣布,「質子—M」火箭事故調查組已於16日當天成立,將認真追查包括人員腐敗在內的每一種可能。原定的對接貨運飛船、太空人出艙清理空間站舷窗等計劃仍將繼續進行。

  俄羅斯「質子—M」運載火箭一直是俄羅斯商業衛星發射的主力平臺,但近年來幾乎每隔幾次發射就會出現一次大故障,造成重大損失。

  4月28日,「聯盟—2.1a」火箭搭載「進步M—27M」貨運飛船發射升空,飛船原定於6小時後與國際空間站對接。但發射後不久,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無法收到飛船傳送的遙測信息,飛船在「失控」狀態下飛行一段時間後墜入大氣層。

  5月16日,搭載一枚墨西哥通信衛星的俄「質子—M」運載火箭發射升空約500秒後,火箭第三級發動機故障關閉,火箭連同衛星在貝加爾湖地區上空燒毀。

  俄副總理羅戈津18日表示,這些事故顯示俄羅斯航天事業出現了系統性危機。他還呼籲,在事故原因調查清楚之前應停用「質子—M」,改用「安加拉」運載火箭。

  俄羅斯衛星發射為何故障頻發?俄羅斯航天政策研究所所長伊萬·莫伊謝耶夫告訴本報記者,早在蘇聯時期,國產設備技術水平不足和技術實際應用程度低的現象就存在,如今設備和技術老化的缺陷已是有目共睹。

  俄羅斯航天研究院院士謝爾蓋·茹科夫認為,俄羅斯航天業當前的瓶頸主要在於機制缺乏、人才斷檔和經費緊張。政府、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協調機制建設滯後,長期以來,航天署需要自己制定發展目標並承擔責任,所以傾向於選擇保守路線。而目前俄羅斯面臨的複雜經濟形勢無疑讓航天事業雪上加霜,2015年,俄羅斯用於航天領域活動的政府財政預算減少了10%。

  俄國家杜馬工業委員會主席索布科稱,上世紀90年代,航天領域許多科學家和工程師失業改行,導致現在能夠擔任業務骨幹和核心領導的技術人員明顯不足。據俄《武器出口》雜誌報導,目前俄航天領域一線工作人員中奇缺中年專家,有40%以上年齡超過60歲,另有35%為85後年輕人。

  針對航天業出現的問題,俄羅斯政府一直都在努力採取措施加以解決。事實上,從2002年到2014年,俄民用航天領域的投資已從98億盧布(約合2億美元)提高到1781億盧布(約合36億美元)。莫伊謝耶夫認為,俄羅斯航天的發展出路在於通過擴大出口和國際合作提高本國技術水平、提高國產設備和技術的利用率、參與具有全球意義的大型項目。加強宣傳,提升世界知名度和國民自豪感也是當務之急。

  (本報莫斯科5月19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5年05月20日 22 版)

相關焦點

  • 俄羅斯航天科技快速衰落,火箭發射屢屢失敗,重大事故頻繁曝光
    第二條消息是說俄羅斯現在的航天領域已經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將70多臺火箭發動機送回生產線以更換有缺陷的零部件,導致「質子」號的發射中斷了一年時間,去年,俄羅斯的火箭發射次數首次少於美國和中國。這些事情反映了俄羅斯現在在航天領域的沒落,哈薩克獨立後,俄羅斯必須持續租用境外的火箭發射場,目前支撐該國航天的運載火箭有質子號和聯盟號。
  • 全球四種最高火箭:土星5號霸主地位難撼(圖)
    同「戰神I-X」火箭和太空梭一樣,「土星5號」火箭也是從位於佛羅裡達州的甘迺迪航天中心發射,它高363英尺(110米),儘管最後一次發射是在1973年,但仍是迄今建造的動力最強勁的火箭,可以將最多45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月球,將120噸的有效載荷發射到地球軌道。
  • 俄羅斯火箭發動機試驗事故致死5人
    【新華社微特稿】俄羅斯國家原子能公司10日發布聲明,確認北部阿爾漢格爾斯克州一座軍事基地8日測試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的過程中發生爆炸,導致5人死亡、3人受傷。這家企業在另一份聲明中說,測試在海上平臺操作。
  • 俄羅斯將恢復從庫魯航天中心發射聯盟號火箭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sputniknews報導,俄羅斯航天集團總裁羅戈津表示,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暫停從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聯盟號火箭,但9月份將恢復發射。3月中,法國Arianespace公司宣布,由於新冠肺炎疫情,暫停從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火箭,包括俄羅斯聯盟火箭。世界衛生組織3月11日宣布COVID-19疫情具有大流行特徵。據該組織最新數據,目前全球累計確診病例超過216萬例,14.6萬多人死亡。
  • 俄羅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屋頂坍塌 至少10人喪生
    俄羅斯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屋頂坍塌至少10人喪生 2002年5月12日20:55  中國日報網站   中國日報網站消息:3月12日,位於哈薩克斯坦的俄羅斯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基地的一起屋頂坍塌事件可能已造成十多人死亡
  • 俄羅斯展示真實的航天實力,開始組裝核動力火箭,運力達140噸
    核動力火箭,是指使用核能為動力來替代傳統化學燃料的火箭!核動力火箭無論是推力還是續航能力上,都具有化學燃料火箭無可比擬的優勢。如果核動力火箭成功發射,必將是航天歷史上的重大裡程碑!使用化學燃料的太空飛行器進行一次火星旅行,起碼需要500天,而使用核動力的航天飛船,那麼只需要50天就可以!目前美俄中等大國都在進行核動力飛行器的研究,其中以美俄進展最快。而近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稱俄羅斯已經開始組裝核動力火箭(拖船),並公開了相關照片!
  • 中國航天科技澄清「長徵三號乙火箭墜毀事故」:造成6人死亡
    據中新網2月18日報導,承擔中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研製、生產和發射試驗任務的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18日發表聲明稱,1996年長徵三號乙火箭發射事故造成6人死亡、57人受傷住院,而非有網友所說的「至少造成500人死亡」。
  • 俄羅斯開始組裝140噸核動力火箭,曾經的航天霸主將再次崛起?
    核動力火箭,是指使用核能為動力的替代傳統化學燃料的火箭!核動力火箭無論是推力還是續航能力上,都具有化學燃料火箭無可比擬的優勢。如果核動力火箭成功發射,必將是航天歷史上的重大裡程碑!使用化學燃料的太空飛行器進行一次火星旅行,起碼需要500天,而使用核動力的航天飛船,那麼只需要50天就可以!目前美俄中等大國都在進行核動力飛行器的研究,其中以美俄進展最快。而近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稱俄羅斯已經開始組裝核動力火箭,並公開了相關照片!
  • 專家:「安塔瑞斯」火箭發射事故表明美需發展自身技術
    (圖片來源:英國媒體)中國日報網10月30日電(信蓮) 據俄新網10月30日報導,美國航天行業專家邁爾斯·奧布賴恩認為,「安塔瑞斯」號運載火箭(Antares)28日向國際空間站發射「天鵝座」貨運飛船(Cygnus)失敗表明美國有必要發展自身火箭技術。
  • 中國助推非洲太空雄心
    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0月11日報導,中國在非洲提升軟實力的同時助推非洲太空雄心。據報導,專家稱,為非洲國家的太空計劃提供資金支持有助於中國提升在非洲的軟實力。奈及利亞太空科學家、太空行業新聞網站「非洲空間」常務董事泰米達約·奧尼奧森說:「中國經常援助非洲各國,提供貸款幫助各國獲得衛星。」
  • 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進行2020年度工作總結
    12月30日,俄羅斯航天國家集團公司網站對2020年俄航天領域各項工作進行簡要總結。一是客觀指出2020年受疫情等挑戰影響部分航天活動計劃被迫調整;二是從航天發射、衛星集群、運載火箭和發射場、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各方面細數年度主要活動和成績;三是提出2021年航天工業界須加速適應疫情條件下新的市場條件和安全要求,同時繼續提高自身效率。總結提到的2020年俄羅斯航天各領域主要活動和成績整理如下。
  • 事故後的第三次成功發射:聯盟號火箭搭載歐洲氣象衛星升空
    事故後的第三次成功發射:聯盟號火箭搭載歐洲氣象衛星升空  Connor Feng • 2018-11-08 19:46:39
  • 訪談 | 德國計劃重返航天角力場,藉此展現戰略雄心
    點擊藍字關注我們藉此展現戰略雄心德國工業聯合會《國際航空》資深主編王亞林表示,該消息的爆出不符合以往德國在歐洲航天領域甘做「配角」的形象,展現了德國航天工業發展的戰略雄心與美國、俄羅斯等國不同,德國沒有軍事太空計劃,是歐洲航天局的成員國,強調太空的民用用途。
  • 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為何由盛轉衰?
    1960年10月,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航天事故發生在拜科努爾。測試中的R-16洲際飛彈(加加林乘坐的東方一號原型)出現點火失敗故障,現場總指揮、蘇聯戰略火箭軍司令米特羅凡·涅傑林(軍銜是僅次於「蘇聯元帥」的「軍兵種主帥」)嚴重違反操作過程要求研究人員近距離觀察彈體,結果火箭二級助推意外被點燃並引爆燃料,包括元帥在內的78人當場身亡。
  • 前蘇聯的航天中心拜科努爾,為何由盛轉衰?
    1960年10月,人類歷史上最慘痛的航天事故發生在拜科努爾。這個傳統一直持續到現在,以至於有些房門從頭到腳已經被寫滿60-70年代是蘇聯,也是蘇聯航天和拜科努爾基地的黃金時代,火箭發射的計劃一個接著一個,人類走向太空的雄心也越來越大。但誰能想到,在二十年後拜科努爾基地將和蘇聯一起墜落進谷底。
  • 俄羅斯公布未來10年航天計劃,欲打造超獵鷹火箭,目的重返金星
    人類的航天事業發展到了史無前例的水平,除了美國、俄羅斯這些老牌航天強國之外,中國、印度、以色列這些新興的航天大國也備受注目。就在這個夏天,中國和以色列分別發射了「天問一號」和「希望號」,緊接著七月底美國的「毅力號」也成功升空了。對此有網友會好奇,今年夏天是發射火星探測器的窗口期,為什麼俄羅斯沒有動靜呢?
  • 中國航天最大對手終於出現,已徹底擊垮俄羅斯,技術讓人不得不服
    ,俄羅斯航天已經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質子號火箭已經連續兩年沒有接到商業訂單,這款俄羅斯火箭也被迫降價30%,看來獵鷹9號火箭的出現已經徹底擊垮了俄羅斯,而之所以獵鷹9號成功的秘訣就在於回收技術,這種技術也不得不讓人佩服,它可以大幅度降低火箭的發射成本,看來中國航天最大的對手終於出現了。
  • 俄羅斯於新發射場發射火箭
    據外媒報導,俄羅斯航天局於昨晚在其新建東方發射基地成功發射了首個運載火箭,這枚火箭運載的三顆衛星將會監視地球和測量宇宙射線。目前並沒有見到具體的直播畫面。    多年撰寫俄羅斯航天事業相關文章的Anatoly Zak表示,俄羅斯航天局並沒有允許任何外國記者從東方港觀看發射因為畢竟這是一個新建發射場,而且與NASA或者歐洲的航天局的基礎設施並不相同。事實上,只有一家當地電視臺被允許播出了發射畫面,不過他們也只能在幾英裡以外的地方拍攝,無法更加靠近這個新建的發射場。
  • 中國航天再創輝煌,天問一號發射成功,9年前的事故歷歷在目
    在2020年的7月23日上午12時41分,我國航天再度創造輝煌,成功踏出行星探索的第一步。「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中心成功發射,開啟我國火星探測之旅。這一成功也用事實向我們證明。惟有獨立自主。才能取得成功。尤其是在高精尖的技術領域,而作為反面教材,我國在9年前與俄羅斯合作「探火」的那場事故,至今歷歷在目。
  • 中國「長徵五號」火箭發射失利 具體原因仍在調查!
    中國有4個航天發射場,其中最新的是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場。47年前中國成為航天大國,此後航天事業一直迅猛發展,目前各項指標位居全球第三,僅次於俄羅斯和美國。不過,中國似乎有成為第一航天大國的雄心。  長徵五號系列運載火箭又稱「大火箭」「胖五」,是中國為了滿足進一步航天發展需要,並彌補中外差距而在2006年立項研製的一次性大型低溫液體捆綁式運載火箭,也是中國新一代運載火箭中芯級直徑為5米的火箭系列。長徵五號於2016年11月3日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首飛成功,由此成為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長徵五號乙則預計將在2019年實現首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