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1:30,辦公室的燈還亮著,一場視頻會議正在召開。金屬框眼鏡下,66歲的林琿雙目炯炯。他和團隊正在繪製疫情防控「活地圖」。
什麼是「活地圖」?藉助地理信息科學技術,鎖定患者位置,預測疫情傳播情景……疫情初期,這樣的「活地圖」為科學防疫提供了決策依據。從青絲到白髮,從筆尖繪圖到模擬製圖,從求學美國、執教香港到回歸家鄉……作為國際知名的地理學家、江西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學院院長,林琿和地圖打了40多年的交道。
時光迴轉。1986年,林琿赴美攻讀博士。一次偶然,某位美國教授說道:「地理信息系統這個學術圈,只有北美、部分歐洲和澳大利亞。」林琿深受觸動,決心創立屬於全球華人的地理信息學術組織。1992年林琿與夥伴們發起成立了全球華人第一個地理信息領域的專業協會——國際華人地理信息科學協會(CPGIS),近30年來致力於推動海外華人與中國內地的科研合作與中國地理信息產業的發展。
1993年,初到香港中文大學任教的林琿,面對辦公室牆上的中國地圖,思考起兩岸四地的地理學者的交流與合作模式——於是,由兩岸四地11位知名學者執教,首次海峽兩岸遠程地理信息系統課程就此誕生。此後,林琿每年都和兩岸的朋友們共同組織「海峽兩岸城市地理信息系統學術論壇」。
香港回歸祖國伊始,林琿就多次組織港臺學生到內地(大陸)考察,從絲綢之路到長江三峽,從「東深送水工程」再到贛南老區,林琿希望香港與臺灣的學生了解祖國內地(大陸)的過去與今天。
在推動香港與內地地理環境技術合作上,任勞任怨的林琿做起了開疆闢土的「墾荒牛」。2000年,林琿牽頭在香港高校內建立了第一個「國字號」科研單位——國家遙感中心香港基地,並建成了由國家科技部與香港特區政府創新科技署共同支持的香港衛星遙感地面站。
為響應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林琿還多次邀請區域內高校專家與政府部門參加環境遙感論壇,推動多方合作開展跨境環境安全的國家科技部「支撐計劃」項目。
頭頂安全帽,手拿探測儀,身旁電腦滴滴作響……林琿和博士生馬培峰正在分析珠港澳大橋人工島的沉降。「雷達圖像監測系統能夠準確高效地分析地質環境,給大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在海南,博士生張鴻生正在測量紅樹林下的植物群落信息;在深圳,博士生車偉濤正在進行珠三角和香港地區的空氣品質移動檢測;在東莞,地面沉降探測項目如期展開……
這些年,林琿培養的「後浪」們紛紛挑起大梁,同他一道利用手中的專業知識不遺餘力地推進兩岸四地融合發展,足跡遍布祖國的大江南北。而為了祖國地理環境技術發展,林琿做的遠不止於此。從教28年來,林琿教授培養了50餘名博士生與近50名博士後研究員。
去年,林琿離開自己工作了26年的粵港澳地區,回到家鄉江西任教。如今,他多了一個新身份——江西省科普大使。他在江西省地圖上標出了他的新目標:走遍江西100個縣市區的100所重點中學,向更多的中學生科普地理信息科學。
「現代地圖能夠把時間和空間完美地集成一體。」林琿說,他的青春書寫在祖國的一幅幅地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