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組通過白鷺糞便的理化分析指標,得出結論:鳥糞中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較高,可能隨地下水汙染井水。
7名專家調查發現,張壩村白鷺糞便氰化物含量較高
【相關新聞】富順上演「人鶴大戰」 村民希望建成旅遊開發區
專家組通過白鷺糞便的理化分析指標,得出結論:鳥糞中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較高,可能隨地下水汙染井水。
富順縣板橋鎮張壩村,上萬隻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鷺聚集,美麗壯觀,但讓張壩村村民卻有苦難言。誰是引發張壩村小孩皮膚過敏的真兇?張壩村家禽家畜死亡的真正原因是什麼?白鷺糞便內含有毒害物質?
昨日下午,經成都醫學院7名專家組成員連續3天調查,揭開其中秘密:張壩村白鷺群排洩的糞便中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較高。
愛吃腥味動物白鷺糞便極具腐蝕性
6月4日,為查明張壩村白鷺群聚對百姓生活健康影響、小孩皮膚過敏真相、查找家禽家畜死亡的真正原因,科學評估汙染態勢,成都醫學院派出專家組,前往張壩村,對居民家中井水、稻田水、屋後竹林白鷺糞便(幹、溼)及土壤進行了採樣。
專家調查發現,美麗的白鷺,因喜食魚蝦、泥鰍、黃鱔等腥味動物,其排出的糞便腥臭且極富腐蝕性。富順縣板橋鎮張壩村上萬隻白鷺聚集,嚴重影響當地村民生產生活、威脅村民健康和飲用水安全的罪魁禍首,便是竹林中大量堆積的白鷺糞便。
昨日,專家組通過白鷺糞便的理化分析指標,得出結論:從分析結果看,該村井水衛生標準渾濁度略高,氰化物結果需精確檢測,其它檢測指標均正常;稻田水無國家標準,但在檢測時發現氰化物含量增加。究其原因,可能是因抽樣農戶家水井與稻田距離過近,屋後即為竹林,白鷺群集,鳥糞中氰化物等有毒有害物質含量較高,可能隨地下水汙染井水。
村民皮膚過敏疑與白鷺糞便和羽毛有關
張壩村出現的人畜生病和家禽家畜死亡現象,與上萬白鷺群居有無關係?專家組昨日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小孩發生皮膚過敏和丘疹,可能與接觸某種過敏源有關。
臨床學專家對張壩村15-20名病人的臨床診斷顯示,發病人群主要分布在白鷺群居慈竹林附近200米範圍內;病程為1周-2.5年;病程最短的患者系1名當地電視臺記者,1周前接觸到白鷺的糞便,接觸部位皮膚開始出現症狀,至今未愈。
病人的臨床症狀表現為:反覆出現皮疹伴劇烈瘙癢,部分皮疹可出現水皰,破潰後有白色或淡黃色液體溢出,無發熱、畏寒。使用皮炎平霜、口服抗過敏藥物或靜脈推注葡萄糖酸鈣,無效或暫時緩解;病人體徵:四肢、軀幹部出現粟粒至黃豆大小紅色丘疹,部分已破潰,全身皮膚明顯抓痕和散在色素沉著。臨床診斷為:丘疹性蕁麻疹。
所調查患者出現的上述症狀,可能與白鷺群居引起的生態環境改變有關。導致發病的因素可能有:白鷺的糞便、羽毛引發的過敏或其攜帶病原微生物、寄生蟲的感染。
動物死亡現象與感染腸道病原菌有關
白鷺的羽毛漫天可見,白鷺外出活動後回巢,必然會攜帶不少病原體,上萬隻白鷺攜帶的病原體會是各種各樣的。因此,專家組認為,究竟是哪種病原體或是否是羽毛導致過敏和丘疹,還需要檢測後得出結論。
而村民有頭暈、噁心等現象,可能與受汙染的空氣有關。
居民居住區白鷺糞便積累較多,周邊有死亡的魚、泥鰍、黃鱔、青蛙等動物屍體。溫度升高時,發出的氣味讓人難受和噁心,有可能導致村民的頭暈、噁心。當溫度比較低時,氣味比較輕,居民出現噁心和頭暈不明顯,與村民的描述相一致。
對於村子裡出現雞、鴨和兔子等動物死亡的現象,可能與感染腸道病原菌有關。
專家組調查認為,雞、鴨等動物死亡,與吃過腐敗的魚、泥鰍、黃鱔、青蛙等動物屍體可能有關。因為腐敗的動物屍體有大量的病原菌生長。在溫度越高的季節,屍體腐敗越快,病原菌也越多,腸道菌感染雞、鴨的機會越多,發生雞、鴨死亡的就多,因此呈現季節動物死亡波動現象;兔子的死亡可能與飲水和食物有關,因為在那種條件下,食物和水有很多汙染的機會,尤其是溫度較高的季節尤甚。
同時,專家組提出的應對措施是,患上皮膚病的人,先用皮炎平酊塗擦患部,30分鐘後再外用滷米松;口服藥物氯雷他定。
記者楊元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