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品簡介
電影《圓夢巨人》是一部充滿著人性關懷的童話作品。該部影片作為史匹柏的又一部「童話」巨作,是一部奇幻、冒險的童話電影。史匹柏將這部電影作為自己的得意之作,完美地再現自己的童心。正如俗話說:每一個大人曾經都只是個孩子,而每一個孩子都有著一顆美好的童心。史匹柏的童心便是完全傾注於這部巨作中了,通過對人物主人公蘇菲的奇幻之行程的描述,斯庇爾伯格將自己古稀之年所再現的童心表現得淋漓盡致。
女主人公蘇菲是孤兒院裡的一個可憐的小孩子。被父母無情拋棄的她得到了孤兒院裡面好心的修女們的悉心照料。蘇菲始終堅信世界上存在著美好,與此同時,蘇菲也是一個膽大心細的女孩子。在一個夜晚,蘇菲睡不著,她打開窗戶,看見了巨人在街上行走。她沒有表現出像其他孩子那樣的驚恐,相反,蘇菲十分的淡定。之後,蘇菲被巨人從床上小心翼翼地抱起,並將她帶回到了巨人國。在巨人國裡面,蘇菲和巨人從一開始的互相不信熱到最後的相依為命,最終兩人成為了親密無間的好朋友。
整部作品充滿了奇幻的色彩,從一路的冒險到生死的交付,蘇菲和巨人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但是童話始終是美好的,但是現實卻是殘酷的。蘇菲最終還是不得不面臨與巨人分離的現實。因為我們都知道,童話世界是不可能真實存在的,它充其量只是人們內心的一種美好的憧憬和嚮往。我想,這也許是作者斯庇爾伯格最終所想要表現的主題:童話只是一種單純的小美好,最終我們還是要回歸到各自的世界。
二、善良的造夢師
我們都知道每一個人的心裡都住著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所以我們有時候對於童話中所描繪的世界充滿了無限的嚮往和憧憬。不得不到說,作者史匹柏作為一個製片人的同時又是一位偉大的造夢師。但是他很清楚理想與現實的差距,夢想和事實的差異,所以史匹柏一方面帶我們走入巧妙的童話世界的同時,也讓我們認識了現實的差距和殘酷。
影片中巨人角色和蘇菲角色的設定,很好的體現了史匹柏兩種矛盾的心理。年到古稀的史匹柏顯然是變得蒼老了許多,不再像年輕時的那般雄姿英發,雄心勃勃。史匹柏開始成為了別人眼中的造夢人。蘇菲便是史匹柏關於童年回憶的再現。在蘇菲身上,史匹柏看到了自己年輕時的勇敢,所以在影片中,史匹柏一方面極力打造蘇菲這樣一個天真無邪的孩子形象,一方面自己又在無形中充當了別人世界中的造夢師。
每個人都是有著自己獨一無二的夢想的,夢想也都是可敬的。蘇菲發現了巨人便是造夢師,因此百般懇求巨人和自己一起去做夢。可是他們的這一路卻不是很平坦,他們遇見了食人巨人、貪心的巨人、好鬥的巨人...這也從側面體現出圓夢的歷程便註定不是一帆風順的,而造夢師的任務也是艱巨的。
三、童話的視角
溫暖的巨人所構建的一個個美好的夢,為人們擺脫現實的苦惱提供了一個避風港。在巨人的世界裡,鳥語花香,藍天碧水,一切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而在現實的世界中,一切又是渾濁不堪。小女孩蘇菲看到巨人的世界,她驚嘆於童話世界的美好。與巨人相處的時間,其實也便是小女孩重新認識自我的時刻。從小被父母拋棄的蘇菲,現在在童話世界中尋找到了心靈的慰藉。這也是童話世界帶給一個受過創傷的心靈的一種小美好。
孩子眼裡的世界永遠是純潔的,在孩子的眼裡天空總是蔚藍的,湖水總是清澈的,花兒總是怒放的。但是他們卻很難發現天空逐漸變得灰暗,湖水逐漸變得渾濁,因為在後工業化的時代背景下,世界變得越來越為複雜,人心變得越來越難以揣摩。童話世界的美好,只有用一顆永恆的童心來衡量,才能得以傳承。
史匹柏所要再現的童話世界的美好,是純粹地對於童心的一種呼喚。年近古稀的他,以自己為原型,以一種童話的視角看待世界和自我。
四、自我的認知
在《圓夢巨人》這部電影中,一個是長生不老的巨人,一個是失去父母的可憐孤兒。他們的相遇相知便是一場對於自我的深層認知。擁有著永不老死能力的巨人在小女孩蘇菲的陪伴下擺脫了孤獨。巨人一心為別人造夢的時候,卻忘記了追求自己的幸福。巨人的生活一成不變的單調,他的孤獨也是無人可以訴說的。小女孩蘇菲的出現讓巨人敞開了心扉,重新接受了自己。而蘇菲也在巨人的陪伴下,慢慢走出了生活的陰影。
在做夢的一路上,蘇菲和巨人面對險惡表現出的大智大勇幫助他們戰勝了邪惡的力量。他們內心對於自我的認知,幫助他們找回來自己的生活軌跡。行程的終了,蘇菲和巨人即將分離。蘇菲保持著對於美好生活的嚮往重新回到了孤兒院,與身邊的小夥伴們和睦地相處,而巨人也再次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幫助更多的人圓夢。
每個人都有可能跌入未知的困境,一切的不幸和苦難最終會因為一份堅持和對於美好的嚮往而變得更加美好。史匹柏巧妙利用童話作為故事展開的背景,一邊喚醒人們內心對於童話世界的嚮往,一邊又讓人們清醒地認識了自我。
追夢路上,每個人都有著一顆未泯的童心。懷著對於一切美好的嚮往,即使是身陷苦難,我們也會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而我們也相信以童話為背景的影視作品,在觸動人們感情線的同時,也帶給了我們關於自我的一場認知,這便是《圓夢巨人》帶給我們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