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0 17:0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原創 文史君 浩然文史 收錄於話題#民國1#中國近現代史50
姜文的電影從不吝嗇對女性的崇拜與讚美。所以,在剛剛上映的《邪不壓正》中關巧紅美得一塌糊塗,屋頂之上,太陽照耀,連絨發都抖著精神,微風輕撫,笑容清爽乾淨,但眼神卻透著宛如鋼刀般的鋒利。
引子:關巧紅與施劍翹
如同姜文之前的電影,女性永遠是男性的女神,關巧紅在李天然的復仇之路上起了關鍵性的作用,她像一位母親般帶領他,給了他勇氣和決心,她是他靈魂上的伴侶、精神上的導師。就是這個女人,身上背負著殺父之仇,她的父親是一個軍人,被軍閥殺害,砍下頭顱,懸掛城牆下三日,她救助親人,卻無人響應,有個男人聲稱替他報仇,她嫁給了他,生了兩個孩子,那男要她打消報仇的念頭,於是,她毅然決然離開,在北平開了家裁縫鋪,放纏足,苦練技能,等待仇人的到來。
電影《邪不壓正》中關巧紅
關巧紅身上被投射了民國著名女刺客施劍翹的影子。施劍翹,原名施谷蘭,其父施從濱,在1925年第二次直奉戰爭中,時任奉系第二軍軍長、前敵總指揮的施從濱,被孫傳芳俘虜後梟首示眾,施劍翹在求助族兄、丈夫報仇無望後,於1935年11月13日,在天津一座佛堂,對孫傳芳連擊三槍,孫傳芳當場斃命,施劍翹親自報了十年的殺父之仇,隨即她散發傳單《告國人書》表明其是「為父報仇」,並轉身投案自首,最終,經過一系列的周折,施劍翹被政府特赦,毫髮無損地走出了監獄。
關巧紅原型施劍翹與被刺殺的孫傳芳
男性構建下的女性符號
與女性的自我體認
關於其為何能從謀殺罪中全身而退,世人給予了太多的猜想和推斷,在男性操控的文本下,施劍翹也被賦予了更多的符號——「孝女」、「女權旗幟」、「愛國主義」、「民族使命」,然而在這些冰冷、臉譜化了的符號之下,作為女性的施劍翹,其內心情感又是如何?
在留存於世的施劍翹自己的表述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比男人還要剛硬的施劍翹,她說:「我不顧一切,斷然同他結婚,誰知報仇的問題他不但不聞不問,甚至不讓我提一提,他竟是一個自食其言的小人,這時我才覺察到我自己受騙了」,於是,她帶著兩個兒子回到了娘家。
在行刺孫傳芳之前,她寫給丈夫施靖公的遺書中道:你的家庭可另組,兩小孩如有困難,可請娘及則凡(施劍翹弟弟)撫養。在入獄後,她也斷然拒絕了前來探監的施靖公,解放後,施靖公寫了很多希望與其團聚的信,直到他生病,組織上希望她能夠去看望他,都遭到了她的拒絕,最後施靖公去世,他的遺物被郵寄到施劍翹處,她都原封不動地退了回去。「可能在她心中,從她離去那一刻起,她與這個人就再也沒有一點關係了」。
建國後施劍翹與兄嫂合影
這樣的施劍翹,顯然不符合傳統的由男性構建的「女性形象」,甚至也不符合那個年代大多數女性的「自我認知」。於是在施劍翹剛剛入獄之時,就有連載小說《俠女復仇》將這一現實案件虛構出一段波折的感情戲:女主為了報仇嫁給了不愛的施靖公,但卻不知不覺愛上了他,為了避免讓丈夫陷入危險的旋渦,最後決定獨自一個人離開走向復仇之路。
民國小報對施劍翹事件的報導
雖然三十年代的鴛鴦蝴蝶派小說與當今的瑪麗蘇電視劇有著異曲同工的荒唐可笑,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世人對作為女性的施劍翹的不解,施劍翹在這個年齡已經有了她該有的東西,她本應該忘掉仇恨、相夫教子,然而她卻走上了一條道路,這條道路對多數人來說是一條不歸路,但對她來說卻是一條自己選擇的重生之路:從依附於男人,到只靠自己;從依附於家庭,到獨立選擇自己的人生。就如同電影中關巧紅所道:「報仇不需要別人相信,一個人,一把槍,足矣」。
選擇復仇的施劍翹,背後只有自己的影子
歷史學家西塔拉曾說:歷史不只是戰爭、成就以及發明,也是唇上之吻、歡笑、美酒與歌聲。換言之,歷史不僅是男人的事,還有女人的世界。施劍翹不止有外界所賦予她的冰冷的符號化形象,她還有內心的情感。
我們很難想像當作為少女的她看見自己父親屍首暴曬街頭時如同墮入地獄般的絕望,也許仇恨佔據了她整個生命。我們也無法想像她在面對兩個曾信誓旦旦要助其報仇的親人勸她放棄時的憤恨,也許遭受「背叛」讓她置之死地而後生。我們也不可知在她扣動手槍那一刻,十年的仇恨是否永遠得到釋然還是開始一段新的心緒難安,也許皈依佛門讓她最終得到了解脫。但不管怎麼說,離開男性敘事中的各種符號,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有獨立的情感、思考和自我認知,並最終選擇自己道路的女性的形象。
電影《邪不壓正》中的關巧紅與李天然
電影《邪不壓正》中,屋簷之上,乾淨明亮,有黃瓜,有西紅柿,有飛馳的少年,李天然和關巧紅滿臉純真,然而姜文不會讓其成為一個愛情故事,關巧紅最後在李天然喊叫中自己飛走了,消失了,剩下了李天然,因為這是一個關於俠的傳奇,俠,註定要孤獨。施劍翹,一個堅強、剛毅、狠厲的女人,一個被世人賦予「俠」的女人,孤獨也須就是其命運的另一面吧,「這是命運,也是性格」。最重要的是,這是她自己選擇的道路。
文史君說:
獨立選擇與所謂「女權」
也許放在今天這個社會,「復仇」這種行為已經顯得獵奇和格格不入。也許作為現代社會的人,我們也確實不該再去提倡這樣的行為。但借著電影《邪不壓正》中的關巧紅形象,當我們再去審視她的原型施劍翹的事跡的時候,剝開「女人」、「復仇」等等符號化的外衣,我們看到的是一個獨立地選擇自己人生道路的「人」的形象。
誠然,在男性話語主導的輿論環境中,強調與之對應的「女權」,這種表述方式本身無可厚非。但是,過度地將關注的重點集中於「女」(以及相對應的「男」),最終的結果將會是焦點的偏移。畢竟,所謂「女權」其強調的重點始終應該是「權」,或曰「平權」。從根本上說,其思想的核心應該是,個人擁有獨立做出選擇的權利,並同時擁有獨立承擔這種選擇之結果的勇氣與義務。而這一點,其實是作為一個有著獨立人格的現代人,不論男女,都應該具備的。這也是施劍翹以及影視化的關巧紅形象,帶給我們的最重要的啟示。
(作者:浩然文史· 劉小花博士)
原標題:《《邪不壓正》中的「復仇女神」:男性話語下女性的自我認知和選擇》
關鍵詞 >> 邪不壓正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