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約嗎?10月呼市大型雜技秀「冰秀·精靈王國」500張門票免費送
5 月中旬起,呼和浩特市部分小區居民反映,自來水出現水質發黃、水壓不足、缺水、供水困難等問題。
6 月 30 日,有媒體報導稱,呼和浩特市夏天缺水的局面將有所改變,引黃河水進入呼和浩特市的二期續建工程,在當天上午進入了通水試運行階段。
7 月初,微博上陸續有消息稱「呼和浩特已嚴重缺水 請節約用水」。 據稱,呼和浩特目前已嚴重缺水, 部分居民生活用水成問題。 雖然引黃二期工程將為呼市每日增加 20 萬噸的供量,使城區日供水量達到 60 餘萬噸,這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呼市用水緊張狀況。 但是到了夏季用水高峰期,不容樂觀,節約用水,從身邊做起!
(「引黃入呼」的黃河取水處成了泥沙島。內蒙古晨報記者 許戰國 攝)
7 月 9 日,《內蒙古晨報》報導稱「黃河受『排擠』『挪步』『引黃入呼』取水難」。據介紹「引黃入呼」是引黃河水到呼和浩特的大型引水民生工程,取水處位於黃河呼和浩特段託克託縣黃河溼地「蒲灘拐村」。 2015 年 6 月 30 日,總投資超過 23億元的「引黃入呼」二期工程開始供水,黃河水佔到 200 萬呼市市民飲用水的 60%以上,每天應該供水 40 萬噸;遺憾的是,由於黃河「挪步」,取水處被淤泥封堵,取水量每天達不到二分之一,呼市 200 萬市民的飲用水問題面臨很大的挑戰。
報導指出,今年是呼和浩特被列為「全國 40 個重點缺水城市之一」的 30 周年,「引黃入呼」 是解決城市缺水的重大舉措, 如今從黃河取水困難了,「缺水危機」更加重了。
這則關於「引黃入呼取水難」的新聞引發了市民熱議,「取水難」、「缺水危機」等詞讓市民繃緊了神經。
7 月 13 日,《內蒙古晨報》報導稱「呼和浩特 7 月降水嚴重偏少,200 萬人面臨缺水危機」。
7 月 14 日,呼和浩特新聞網報導稱,「引黃入呼」短期清淤完成,之前被泥沙淤積住的取水口附近現在已經挖開了一條引水通道,取水目前沒有受到影響。
7 月 14 日下午,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就呼市城區水質、水壓、供水量基本情況,與媒體記者進行了座談。 據呼和浩特市供排水有限責任公司相關調查顯示,目前呼市用水量與現行供水量日均缺口約 10 萬立方米。
二次供水分公司經理任麗華表示,導致該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城市用水量持續增長和供水需求不協調的矛盾,由於近年來市區內現有工業企業規模不斷擴大,生產工藝不斷改進等原因,用水量逐年大幅遞增。 除此之外,還有部分老舊小區管網嚴重老化,計量措施如同虛設,設計不合理,加上建設工程、特殊行業等公共用水方面的違章用水,「跑、冒、滴、漏、偷」現象嚴重。
另外,對於水質渾濁、發黃的原因,相關負責人表示,由於近期逐步加大黃河水配水量,引黃入呼後,黃河水與地下水兩種水源間的溶解性無機鹽含量有差異,混合水中的硫酸根較多,破壞了局部地區供水管線內部原有的穩定垢層,造成部分小區用戶家中水質不穩定、渾濁變黃。
據介紹,引黃二期建設工程預計 2 到 3 個月才能夠投入運營,實現補給,日均供水量可達到 20 萬立方米,才完全能夠彌補呼市城區供水量約 10 萬立方米的缺口。
7 月 16 日,呼和浩特新聞網用一組圖片解開「黃河水進家」的具體步驟。 詳細介紹了黃河水用了幾步「走」到居民家,每天自來水管裡流出的水是經過怎麼的步驟而來的。
輿情監測顯示,近年以來,每到夏天用水高峰期,微博微信朋友圈裡關於呼和浩特市部分小區居民缺水消息就會驟然增多,媒體報導也會相對密集。
綜合多家媒體的報導,再結合收集到的信息,輿論對此次缺水的原因歸納為三條:第一條,降雨量偏少;第二條,正值夏季用水高峰期,用水需求猛增;第三條,認為工業用水是導致缺水的主要原因。
目前來看,此次輿情主要是公眾對缺水影響生活質量的利益訴求。 但是,值得引起重視的是,與突發事件相比,「缺水危機」等城市的「慢性病」、「老問題」容易成為輿論焦點,因為事件成因複雜,涉及到民眾的利益訴求,應對和處置的難度也比較大。 政府一旦缺乏防範和應對手段,很容易導致「小事」變「大事」,更有甚者以缺水為由對地方政府發展工業進行批評,認為工業用水是導致缺水的主要原因。 去年 8 月份,就發生過「呼和浩特等缺水城市,洗浴中心的規模卻越來越大,私採地下水猖獗,水資源浪費驚人」的輿情。
目前地方政府已經及時應對,通過本地主流媒體、本地網 絡輿論平臺創建了一個輿情互動和解釋平臺,使得負面網絡輿論能就地消化。 在此次缺水事件中,地方政府不迴避,不逃避,化被動為主動,積極引導輿論走向的做法值得點讚。
但是也應該認識到,由於規劃、建設和城市發展進程等諸多因素造成的缺水問題,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預計後期仍然會有居民提出訴求,溝通應對仍然頗為重要。(來自:新華社輿情分析師 史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