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知道地球的年齡,最簡單直接的方法就是,乘坐時間機器回到地球誕生時的那一刻就可以了,遺憾的是,就目前來看,我們還沒有能力製造出能夠回到過去的時間機器,因此這種方法暫時還不可行。
不過對於這個問題,科學界早已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即地球年齡是45.5億歲,相信大家一定會比較好奇,既然沒有時間機器,那科學家怎麼會知道地球年齡是45.5億歲呢?下面我們就來一起了解一下到底這是誰測出來的,以及測量方法是什麼。
在幾百年前,人們對地球年齡的討論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從幾千年到幾十萬年的說法都有。直到進入了19世紀後,隨著地質學和生物學的興起,科學家們才逐漸意識到,地球的歷史可能長得難以想像,因為不管是從地質活動還是生物演化的角度來看,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能夠演化成現在這個樣子,都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
因為缺乏科學的測量方法,所以在接下來的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對地球年齡的認知就停滯在這一層面,甚至還有人認為地球的歷史是無窮的。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段時間裡,開爾文勳爵(就是被譽為「熱力學之父」的那個人)曾經根據地溫梯度(地球越深的地方,溫度就越高)推導出一個地球散熱模型,並據此計算出地球年齡在9800萬年至4億年之間,但這個計算結果在當時並沒有得到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的認同,他們認為這個時間還是太短了。
在「曼哈頓計劃」之後,科學家們對鈾這種元素有了很深的認識,他們發現鈾235和鈾238都會按照固定的概率發生一系列的衰變,並最終生成鉛,因此只需要測出樣本的鉛和鈾的含量,再想辦法獲取樣本形成時的初始值,就可以準確地計算出樣本的年齡了。
這種方法被稱為「鈾鉛測年法」,我們可以看到,如果要利用這種測量方法來計算地球年齡,就面臨著兩個問題,首先就是怎麼去找到地球形成時樣本,這是因為地球在形成之初是一顆具有高溫的熔融星球,經過長時間的物質循環之後,地球最初的元素痕跡早已無跡可尋;第二個難題則是,在獲取了樣本之後,又應該怎麼樣去確定樣本在形成時的初始數據。
對此,美國地質學家、地球化學家克萊爾.卡梅倫.帕特森(Clair Cameron Patterson)認為,地球和太陽系內的小行星都是同時形成(關於這一點,可參考「星雲假說」),而因為小行星體積很小,在形成之後的熱能會迅速散發,其內部的物質不能循環,所以在億萬年之後,它們還是保持最初的樣子,而地球上的隕石就是小行星被地球捕獲後留下的殘骸,因此它們就是最好的樣本。
那麼第二個難題又怎麼解決呢?其實還是有辦法的,因為絕大部分的隕石在形成的時候都普遍含有鉛元素,而不同類型的隕石,其鈾元素含量卻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正如前面我們所提到的,鈾元素會以固定的概率衰變成鉛,也就是說,一個樣本中的鈾元素含量越低,其鈾元素的衰變對該樣本的鉛含量影響就越小,因此如果能找到鈾元素含量極低的隕石,就可以將其視作初始樣本。
大約5萬年前,一顆直徑約40米、重約30萬噸的小行星撞擊了地球,並在美國亞利桑那州代亞布羅峽谷附近留下了一個直徑約1240米、平均深度約174米的隕石坑。該隕石坑於1891年被發現,後來被命名為「巴林傑隕石坑」,而帕特森理想中的樣本,就來源於這裡。
根據測量,帕特森發現樣本中的鈾238與鉛204(註:鉛204是鉛的一種非常穩定的同位素)的比值僅為0.025,這就意味著,該樣本中鈾元素的衰變對初始鉛含量的影響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將其數據當作所有隕石在形成時的初始值。
1953年,帕特森將該樣本的鉛同位素比值作為初始值,再把地球現在的平均鉛同位素比值作為最終值,通過計算後,得出了地球年齡在41億至46億年之間。
很顯然,如果一顆隕石中的鈾元素含量越高,那麼在這顆隕石中就會含有更多的由鈾元素衰變而來的鉛元素,因此只需要找來不同類型的隕石樣本,再將其測量結果進行對比和分析,就可以準確地計算出地球年齡了。事實上,帕特森就是這樣做的,在對多種類型的隕石樣本進行研究後,在1956年,他公布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即地球年齡是45.5±0.7億歲。
雖然沒有時間機器,但是帕特森還是通過科學的方法準確地測出了地球的年齡,在接下來的日子裡,他的測量結果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科學家們通過不同的測量方法,得到的結果都與之相差無幾。需要指出的是,這個過程看上去似乎並不複雜,實際上卻充滿艱辛,比如說為了解決「如何精確地測量出樣本中鉛和鈾的含量」這個難題,帕特森就花了整整5年的時間。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