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洋縮小了?科學家分析50年或找到原因,可能是新俯衝帶引發的

2021-01-21 冷眼科學

作者:文/風揚

對於地球來說,板塊運動我們並不會感到奇怪,因為地震的發生基本上都是這種模式,根據美國國家地理雜誌報導,近日,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突破性的問題,那就是在構造板塊可能已經脫離,這個發現可能可以解釋「大西洋縮小」。科學家們已經繪製出了海洋板塊潛入另一個海底的圖像,並且對葡萄牙海岸外構造活動的研究發現,可能揭示出一個新的俯衝帶正在誕生。

多年來,位於葡萄牙海岸附近其實並沒有發何時能過多的地震,小地震的出現是一個正常的現象,而在1969年,該區域突然發生了一次大地震,震動了海岸並引發了海嘯。但我們並沒有看到地質的重大改變,發生地質之後在表面區域沒有特徵現象。就是因為這樣,科學家們感覺到很神奇,所以才進行了持續性的研究。

根據50年的研究,科學家們終於找到了大地震發生的答案(原因),並且在歐洲地球科學聯盟會議上發表了該研究結果。根據科學報告指出,在葡萄牙海岸的構造板塊底部似乎正在從頂部「脫落」,從而形成一個新的俯衝帶板塊,也就是說上一次的地震導致了板塊的大斷裂,科學家們通過計算機模擬顯示,這一變動可能為新一個塊板在另一塊板下開始新的俯衝提供有利的證據。

如果模擬的數據正確,並且得到了證實,那麼歐洲正在向加拿大方向進行移動。奧斯陸大學的Fabio Crameri表示,地球的構造板塊始終處於慢動作行進中,一些邊緣拉開而另一些則相互碰撞。其實,在我們地球約45.4億年的歷史中,至少有三次,不斷變化的大陸在巨大的超級大陸中「肆虐」,最終只能逆轉並分裂。俯衝帶是這個構造輸送帶背後的主要驅動力,因為它們將海洋地殼和上地幔拉到深處,在此過程中循環利用巖石和拖曳大陸,從而造成新的地質改變。

地球俯衝帶的改變,就是跟隨地震的發生,在世界上,大約有90%的地震都是在一系列俯衝帶「脫落或碰撞」中爆發出來的,這些地帶我們又常常稱之為「環太平洋地震帶(火山帶)」,它從南美洲的南端到紐西蘭,在太平洋周圍以弧形延伸,白令海等區域,都是存在的,所以說我們幾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大小不一樣的地震發生。

這次的科學研究是在1969年地震上研究的,是直接說明我們地球板塊斷裂之後,可能發生新的板塊或新的大陸改變,並且這次已經找到了大西洋收縮的可能性原理,所以說我們其他大陸也可能出現類似的情況,地震的發生在改變我們地球大陸之間的「距離」,「大小」等問題,所以說我們全球的地質一直都在改變之中。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發現,南大西洋區域磁場異常,有可能會引發一些未知的變故
    火星是地球的鄰居,也處在宜居帶,科學家通過對火星的探測發現,很久以前的火星有可能也是一顆美麗的生命星球,只是後來發生了重大變故,才讓火星變成現在這樣。而導致火星變荒涼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火星磁場的消失。沒有了磁場的保護,火星大氣層就會不斷流失,變得越來越薄,而沒有磁場保護的火星,表面的液態水也被太陽風不斷拐走,其它的各種宇宙輻射也毫無阻礙地不斷入侵火星。
  • 科學家發現大西洋海底正在漏水,可能在未來消失,這是怎麼回事?
    科學家研究發現,葡萄牙聖文森特角以南的馬蹄形深海平原下,大西洋正在漏水,造成地下深處板塊剝離,像水滴一樣滴落地幔,新的俯衝帶正在形成,導致大西洋不斷縮小,最後有可能會完全消失。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表明,這裡的海底20公裡厚的板塊由軟質巖石構成,非常古老,超過了一億年,大西洋海水滲漏進入巖石縫隙後,與巖石發生反應,轉化為柔軟的綠色礦物,在板塊下部形成密集而沉重的蛇紋巖。這個蛇紋石化的過程會將下部板塊剝離出來,巖石在重力的作用下墜入地下,並延伸到250公時的地幔深處。
  • 科學家在大西洋發現怪異的「迴旋鏢地震」
    海底地震  最近的迴旋鏢地震發生於大西洋中脊附近——南美洲和非洲構造板塊緩慢分離的地點。2016年春天,科學家們在大西洋中脊附近放置了39臺地震儀,以收集遙遠地震的地震波,試圖將構造板塊的底部可視化。  幾個月後,7.1級地震不期而至。
  • 科學家找到山脈抬升背後的原因
    科學家找到山脈抬升背後的原因山脈在不斷抬升,雖然這是一個耗時數十億年的過程,但山脈確實在生長。究竟是什麼因素控制了這種生長,一直是科學家之間爭論不休的話題。現在,我們可能終於有了明確的答案。德國波茨坦地球科學研究中心的研究員阿明·迪爾費爾德和昂諾·昂肯,明斯特大學地質與古生物學研究所科學家拉爾夫·赫策爾研究發現,山體下方的構造力,而不是山體頂部的任何風化和侵蝕控制著山體能長多大。因此,對於靠近構造板塊碰撞區的山脈來說,山脈的最大高度主要是由地殼深處的力量平衡決定的。
  • 科學家稱大西洋上可能漂浮著2100萬噸微型塑膠
    塑膠使用量最大的領域是包裝——這種用途通常都是一次性,之後便丟棄科學家發現,目前在大西洋上漂浮的微型塑膠碎片共計重「之前,我們沒有能夠平衡計算我們在海裡找到的塑膠量與我們認為自己投入海中的量,」她說。「那是因為我們當時並沒有測量那些最小型的粒子。」
  • 北冰洋海冰縮小至史上第二小,分析:寒潮或更頻繁
    據美國宇航局(NASA)和美國國家冰雪數據中心(NSIDC)的研究人員給出的分析,北極海冰可能在2020年9月15日達到其年度最小範圍。專家警告說,這一宣布是初步的,而且風勢變化或後期融化仍可能使冰塊面積降低。在被認為達到最低點的9月15日,海冰範圍(定義為冰濃度至少為15%的總面積)比1981-2010年同一天的平均範圍(黃色線)低了不少,而且,2020年和2012年是海冰面積僅有的兩個降至400萬平方公裡以下的年份,這一情況也引發了科學家的擔憂。
  • 科學家通過衛星觀測,終於找到了原因
    而且科學家通過天文望遠鏡觀測發現了不少的系外行星,可是仍然沒有找到第二顆像地球這樣的美麗藍色星球。由此可見,地球在宇宙中是非常獨特的,不敢說完全沒有,可是數量也極其稀少的。對於地球這樣的美麗星球,科學家在50年前為地球拍攝了一張全景圖。從全景圖中我們看到了美麗的藍色地球,現在半個世紀過去了,地球還像原來一樣美麗嗎?
  • 全球頻現「雙頭鯊魚」:原因竟然是它
    2013年,美國佛羅裡達州的一群漁民拖上來一條巨大的公牛鯊,將其剖開之後,發現它子宮裡也有一個長兩個頭的胚胎。目前,大青鯊是出現最多雙頭後代的鯊魚,這可能是因為它們一次可以孕育多達50條幼鯊。更近的一個例子是,西班牙研究者在培養數百條用於人類健康研究的大西洋鋸尾鯊(貓鯊的一種)時,發現了一個雙頭的胚胎。
  • 8 萬公噸的塑料堆積在「泛大西洋垃圾帶」,科學家難以置信
    根據一項新的科學估計,在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有將近 8 萬公噸的塑料存在於「泛大西洋垃圾帶」裡,國際研究人員指出,這個數字已是之前報導的 16 倍。人們將一個拖網放置在這個垃圾帶的中央,發現這個拖網上的塑料濃度創下了歷史新高。
  • 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有些狼蛛進化成亮藍色的原因
    科學家可能已經找到有些狼蛛進化成亮藍色的原因2020-09-28 20:54出處/作者:cnBeta.COM整合編輯:佚名責任編輯:zhaoyongyu1   據外媒CNET報導,塔蘭託毒蛛是一種令人生畏的動物,但一些狼蛛比人們想像的更有「節日氣氛」--事實上,有些狼蛛具有明亮的藍色和綠色
  • 現在,科學家可能找到原因了
    【ALENG 自媒體】4月25日晚間專稿,作為地球的天然鄰居,人類對於月球的了解,可以說已經是有了很大的進步,甚至早在50年前,人類的足跡早已踏上了這片神秘的外星土壤,然而就像我們對地球的了解仍然極其有限一樣,對月球的了解,儘管已經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仍然有很多問題,一直困擾著科學家,其中一個長期困擾科學家的難題是:為何月球的地殼密度遠遠低於科學家的預期
  • 大西洋底的亞特蘭蒂斯國度,很可能不來自地球
    科學家還在大西洋底發現其它巖石建築,其中有防禦工事、牆壁、船塢和道路等。海底建築的排列和形狀,與傳說中的亞特蘭蒂斯非常一致。科學家推測,消失的古代大西洲(國)———亞特蘭蒂斯,可能沉沒在大西洋底。1968年,在巴哈馬群島的比米尼島附近海底,幾名潛水員發現一條用巨石鋪設的大道——用長方形和多邊形的平面石頭砌成的大道,石頭的大小和厚度不一,但排列整齊,輪廓鮮明。
  • 北極熊頻繁溺死,科學家推測40年內可能迎來滅絕!原因竟然是…
    年!7月初,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持續高溫,造成至少70人死亡韓國某地7月最高溫達到了40.3攝氏度,打破了111年來最高紀錄,導致近30餘人喪生巴基斯坦遭遇50.2攝氏度的極端天氣,創全球史上四月最高溫,造成60餘人死亡北非的阿爾及利亞今夏氣溫達到了51.3℃,打破了1961年的紀錄全球平均地表溫度上升1 ~
  • 都是海水,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水為什麼無法相融?甚至高出50釐米
    大西洋向南北延伸,赤道橫穿中間,氣候南北對稱,氣候帶齊全,同時受到洋流大氣環流海陸輪廓等因素影響,各個海區之間的氣候又各不相同,大西洋赤道帶是低氣壓帶,又是東南信封和東北信風的複合帶,風力較弱風向不定,同時上升氣流強盛,多對流行雲系降水,年降水量多達兩千毫米,是大西洋中的多雨帶,副熱帶是高壓帶,氣流以下沉輻散為主,雲雨稀少,日照充足,海水大量蒸發,年降水量不超過1000毫米。
  • 除了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之外,原來還有個「南冰洋」
    關於地表的海陸分布,我們一般都知道分為「七大洲和四大洋」,四大洋分別是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太平洋是四大洋中面積最大的,總面積達到了1.81億平方千米,約佔海洋總面積的一半,平均深度為3957米。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南極洲、南美洲和北美洲之間。不過由於板塊之間的相互碰撞擠壓,太平洋的面積在不斷縮小。
  • 天文臺掃描1000萬顆恆星未找到外星文明,科學家指出3個原因
    恆星系統,科學家遺憾地指出並沒有找到外星文明的痕跡。,就能逐步縮小範圍直到確定最終的恆星目標,不過銀河系有不少於2500億顆恆星,通過無線信號尋找地外文明猶如大海撈針。,並且指出了幾條找不到地外文明的原因:一、搜尋的範圍和數量有限目前搜尋無線信號的範圍其實是非常狹窄的,雖然範圍覆蓋了1000多萬顆恆星但依然不到銀河系恆星總數的千分之一,而且搜尋到的無線信號可能已經在宇宙中飄蕩了數萬年或者更久,而且宇宙中充斥著無數雜亂的信號
  • 臭氧層空洞面積在縮小,科學家卻聲稱,這可能帶來更多災難
    人類意識到大氣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其實就與1982年南極上空出現臭氧層空洞有很大的關係,因此在1987年,各國政府籤訂了以保護臭氧層、減少使用氯氟烴為主的《蒙特婁議定書》。時至今日,33年已經過去,各國在努力履行職責的同時,也在關注著臭氧層的變化。
  • 困擾人類3000多年,蝗災成因終被找到,科學家這50年沒白費
    據報導,在英國《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研究報告,來自於中國的科學家團隊,在經過多年的研究後,終於搞清楚了蝗災出現的原因,竟然和一種被稱作4VA的信息素有關,這種信息素又被叫作4-乙烯基苯甲醚。不過,從古至今,為何蝗蟲會聚集成災這個問題,科學家們一直都沒有搞清楚,特別是進入到20世紀中期以來,伴隨著人類的科學技術水平越來越領先,科學家們對於蝗災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心得,所以,有關蝗災形成的原因,也有著很多種假說。在諸多假說之中,食物、繁殖地和群集信息素這三種,是科學界普遍認可的。
  • 探索大西洋的奧秘 帶你看清大西洋的真實情況
    而近幾十年來關於海底人的目擊資料讓我們距離真相越來越近,或已證實它們確實存在於地球上。 很多國家的科學家都說這些生物是hushinm.com屬於地球生物,而不是外星球的生物,他們常年甚至終生都生活在水裡,可以輕易的抵抗水帶來的壓強問題,還可以輕鬆的遊動,並造出如此前衛的建築物,在大西洋海底不僅發現這種生物,還有很多巨獸。
  • 義大利科學家找到通古斯大爆炸隕石坑(組圖)
    第1頁:找到隕石坑 第2頁:不同尋常的形狀 第3頁:還得鑽探到50米的深處才能徹底弄清真相   通古斯大爆炸的森林被壞景象數十年來,有關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眾說紛紜,有「隕石撞擊說」、「核爆炸說」等等。日前,一個義大利科學家小組稱,他們揭開了通古斯大爆炸留下的大坑,證明這是遭到宇宙天體撞擊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