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一位特殊的 「80後」迎來了自己40歲的生日。
它可不是普通的「80後」,它是伴隨著幾代人成長起來的黃金欄目----《新聞聯播天氣預報》。有多少中國老百姓是在傍晚時分聽著那首熟悉而悠揚的「漁舟唱晚」開始關注每天的陰晴冷暖。40年,彈指一揮間,40年的準時守候與陪伴,承載了幾代人的溫暖記憶。
《新聞聯播天氣預報》走過的40年是不平凡的40年。它的開播,不僅標誌著中國天氣預報服務業務正式步入電視影像傳播時代,同時也開啟了我國電視氣象服務的先河。
40年來,得益於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支持,得益于堅持與各部委的開放合作;得益於天氣預報業務水平的不斷提升。40年來,在《新聞聯播天氣預報》的成功模式帶動下,氣象影視行業蓬勃發展,建立起了輻射全國、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中國氣象影視傳播體系,氣象信息覆蓋人群超過10億。
撫今追昔 天氣預報主播開啟網絡直播首秀
為了給這位不平凡的「80後」慶生,聯播天氣預報主播首次開啟了網絡直播秀。宋英傑、楊丹、馮殊、王藍一、張泰源、霍佳等悉數登場,不同於平時在電視螢屏前正裝播報天氣,主播們當天一身休閒裝扮,和廣大網友互動交流,一起細數40年的風雲變幻,全方位揭秘天氣預報的臺前幕後。
從當年的一條插播氣象預告資訊,到今天固定的一檔《天氣預報》專欄,從昔日僅僅能預報24小時的省會城市天氣,到現在可以預報72小時甚至更長時間的天氣趨勢,從早期簡單的手工制播作業,到今天運用世界最先進的數位化制播設備實時提供,從昔日騎著自行車人工傳送節目播出素材磁帶,到今天的華風影視大樓與央視之間開通專線光纜傳送通道一鍵完成,從第一代氣象影視工作者僅有的幾十人團隊,到如今數以萬計的專業工作者加入到全媒體傳播隊伍並實現環球氣象服務大協作……
主播們撫今追昔,網友們也通過一張張珍貴的歷史照片或一段段數字影像,深度了解了電視天氣預報的前世今生。
網絡直播當天恰逢高考的第一天,因為疫情,考試日期從6月延期到更熱、更多雨的7月。而高考前,南方的天仿佛是漏了一般,暴雨預警連續發布,主播馮殊及時在直播中給全國的考生們送上一份貼心的高考趕考指南。
如今的《新聞聯播天氣預報》,一批高科技氣象服務產品紛紛亮相:風雲四號衛星雲圖、新一代天氣雷達、逐小時降水和氣溫預報、強對流概率預報等產品;不僅如此,還引入了形勢場、流場、風場、風速等模式產品、 OCF等前沿服務產品。
除了高科技的服務產品,為了增加節目的可視性,演播室內的虛擬植入技術更是讓人驚嘆不已。此次直播中,主播們現場一抬手就給網友們「變」出一棵大樹,再一揮手,樹葉漸漸從嫩綠變為金黃,直到落葉繽紛……,網友們直呼過癮!
守正創新 探索5G融媒體下氣象影視服務的新發展
都說40不惑,在不惑之年,作為成長於電視黃金年代的黃金欄目,《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已開始探索在5G融媒體形勢下氣象影視服務的創新發展。
7月10日,來自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多家單位的媒體專家齊聚一堂,共同探討這一話題。
與會的各位媒體專家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如何應對氣象服務面臨的機遇和挑戰,包括在新媒體的衝擊下如何做好大數據的文章;在5G時代即將來臨的背景下,天氣預報未來發展方向的探索;在短視頻時代,如何抓住機遇提升氣象服務的公信力和影響力等等。
未來,《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將按照習總書記的要求,牢固樹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切實把確保人民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落到實處。《新聞聯播天氣預報》將在發揮專業優勢的同時,加快提升氣象全媒體傳播能力,做「天氣通訊社」和「百姓貼心人」,及時發布氣象災害預警預報,堅決把好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服務人們美好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斷提升節目質量和傳播效果,推動公共氣象服務發展和水平提升。(段京蕾 李珊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