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圖 鄂州海大 胡文杰、動保事業部 施德亮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飲食的需求越來越高。近幾年花鰱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以「剁椒魚頭」、「魚頭火鍋」為代表的菜在大江南北遍地開花,花鰱的價格也是水漲船高,花鰱的銷路自然也不成問題。因此對於傳統養殖或套養花白鰱的區域就逐漸開始改變模式,如增加花鰱密度,降低白鰱密度,從以往的白鰱:花鰱密度(3-4):1變成1:1或是花鰱超過白鰱,形成花鰱倒掛模式,目前這種養殖模式在鹹寧嘉魚、部分大湖水庫裡面比較流行,很多客戶在這種模式下嘗到了甜頭,但也有很多客戶按照這種模式下去花鰱始終長不大。
在以往的模式花鰱畝產量達到200斤已經是中上等水平了,近幾年模式的變更大大提升了花鰱的產量,2016年鄂州海大公司所轄鹹寧簰洲灣市場就有個牛人周老闆,平常周老闆主要是根據海大技術員提供的肥水產品(藻源素+肥水素+3101)進行肥水,他的花鰱畝產高達590斤,花鰱產量突破歷史新高,是牌洲鎮最高水平更可能是整個鹹寧區域最高的水平,對於這個產量周老闆感覺非常意外,本文就針對周老闆如何將花鰱養到畝產590斤進行淺析,希望能給大家一些參考價值,但部分觀點還待驗證,請廣大客戶需要根據自己池塘實際情況選擇合適自己的養殖操作。
周老闆池塘面積10畝,2015年花白鰱放養模式以白鰱為主,2016年開始更改模式,將花白鰱倒過來,2015年花白鰱產量7800斤,2016年花白鰱產量7300斤。雖然花白鰱產量基本不變,但花白鰱結構的變更帶來的價值變化是巨大的,下面為大家展示周老闆這兩年的放養情況及幹塘花白鰱數據。
表1.周老闆2015-2016年花白鰱放養模式及賣魚數據
表2. 2016年牌洲鎮主流花白鰱放養模式和賣魚數據分析(以張老闆10畝池塘為例)
1.1 周老闆自身對比分析
周老闆2016年通過模式改變,較2015年花鰱畝產量增產460斤,花鰱畝效益高達2950元,花白鰱畝效益為3300元,而2015年花白鰱畝效益才1900元,每畝多賺1400多元,且兩者下肥成本差異不大,每畝成本相差50元左右,因此這種模式投入產出比較高。
1.2 周老闆與周邊客戶對比分析
2016年周邊的客戶張老闆同樣按照以往的養殖模式和調水方式,全程使用傳統化肥,花白鰱畝效益只為1350元,與周老闆差距近2000元,成本計算來看周老闆斤魚成本為0.67元,而使用傳統化肥的張老闆斤魚成本為0.82元,即周老闆使用海大藻源素+肥水素+3101+傳統磷肥等肥水方式產量更高,投入產出比更高!
2.1 花鰱食性分析
一般情況下, 白鰱主要濾食小型浮遊動植物、細菌團和腐屑;花鰱主要濾食大型浮遊動植物、細菌團和腐屑,花白鰱主要食物來源是池塘中的浮遊生物及細菌團和一些腐屑;花白鰱在食物的顆粒大小上有相對的差異,這種差異主要是由於它們的鰓耙構造不同引起的。白鰱濾食粒徑為10-60微米,花鰱濾食粒徑在60微米以上。
因此花鰱的食物組成主要跟食物的粒徑有關,主要組成為:
① 大型藻類;
② 細菌團:有研究表明水中常有半數以上的細菌聚結成絮狀或膜狀的細菌團,達到適宜的粒徑即可被花白鰱直接濾食。
③ 有機碎屑:有試驗表明,花鰱對某些腐屑的同化率甚至高於藻類活細胞。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池塘藻類感覺很多,但是就是花鰱不長,主要原因就是他們的池塘食物組成不符合或是滿足不了花鰱的攝食需求。
2.2 下肥頻率及方式分析
2.2.1 下肥頻率與花白鰱產量的關係
近幾年來,海大在養殖基層積累的大量數據,花白鰱的整體產量與下肥次數呈現一定的正相關,如下圖1-2所示
從湖北東西湖和湖南常德區域來看,花白鰱產量與下肥次數有較高的正相關關係。一般而言下肥次數越多(正確的下肥方式),花白鰱產量越高,而牌洲的周老闆2016年下肥次數高達30次,正常情況下4-5天補一次肥,比周邊客戶平均水平(20-23次)多出7-10次,而多出的來次數主要集中在6-9月份花白鰱高峰生長期的時候。
2.2.2 下肥方式分析
在很多客戶的觀念中,下肥都是一個標準的,不管什麼時候下,劑量,品種都是一成不變的。而在周老闆這裡他做到看水下肥,特別是在養殖中後期習慣少量多次下肥的方式,他認為中後期下肥過多容易造成藻類繁殖過剩出現提早衰退且造成一定的肥料浪費,因此他的方式就是堅持少量多次下肥方式。這也是為什麼他的下肥次數較周邊客戶多7-10次的原因,同時周老闆還有一個習慣就是每次補肥後適當加注一定量的新水,補充藻種,擴充藻類的多樣性。
2.3畝投餵量高及定期補菌
池塘物質循環圖如下圖所示,池塘中有機物如果能夠經過菌類的分解形成有利於藻類和浮遊動物直接利用的營養成分,那麼藻類和浮遊動物生長又多了一處食物來源,特別是投餵量較高(畝投餵量在0.8噸以上)的池塘,這類池塘含有的有機物含量遠遠高於投餵量低的池塘(畝投餵量0.8噸以下的)。
周老闆池塘連續兩年池塘投餵量在8噸,即畝投餵量0.8噸,遠遠高於周邊客戶投餵量(0.3-0.4噸),同時周老闆定期補充海聯科3101(核心成分為芽孢桿菌),能持續穩定分解池塘中未攝食的飼料及糞便,為藻類和浮遊動物提供營養。因此保持適當的高投餵再加上定期補充菌種有利於花白鰱生長,特別是花鰱的生長(形成細菌團或是有機碎屑)。
2.3底倍康定期改底提底肥
底泥作為池塘的能量庫,如果對於常年不幹塘的池塘,底肥是較足的,若任由池塘底泥自然發展可能會導致有害病菌滋生,造成底質惡化,疾病爆發。若定期對底部進行改底,將池塘底部肥力釋放出來,則會給池塘帶來較好的效益(包括降低疾病風險和提升水體肥力);
周老闆深知牌洲區域常年不幹塘,底泥很厚,因此定期使用底倍康進行改底,從5月份開始基本是一個月2-3次。底倍康作為一款生物型改底產品,能較好的釋放底部營養鹽,提升水體肥力,為藻類生長繁殖提供另一個保障。因此對於老池塘,定期改底不僅在防病上有作用,更是會加快池塘花白鰱生長。
2.4 放養結構調整
調整花白鰱的放養規格,據海大研究人員研究,起始規格大的花白鰱在後期長勢中會更快(如下圖)。而周老闆從2015年花鰱規格0.3斤/尾改成2016年的0.7斤/尾,起始規格越大,則它的起始攝食量就會越多,它的生長就會越快(越往後效果越明顯),但前提就是池塘有足夠的食物。
2.5 小結
花鰱產量高低首先決定於模式,近年來花鰱倒掛模式成為時尚的放養模式,那麼花鰱產量如何才能做到那麼高,核心因素還是保證池塘中有足夠的食物來源,而本文中的主人公周老闆通過提升下肥頻次(少量多次),局部下肥,定期補菌改底提升水體肥力等方式進行滿足花鰱的攝食需求。
編輯 : 小蝦米
☑ 轉載授權請發郵件huanghj02@haid.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