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四號溜達26天終於在1月3日成功登陸月球的馮卡門撞擊坑,由中國人實現了人類歷史上首次登陸月球背面的壯舉。登陸成功的嫦娥四號馬不停蹄的給大家傳回了第一張月背照片,隨後並進行了兩器分離,玉兔二號成功在月背踩出了第一步,搶先探索這一未知區域。同時也告訴大家俺們在月背過得很好,盲降等困難統統被俺們克服了。與此同時,美國太空探索科技公司的CEO馬斯克發文稱讚嫦娥四號。
不過有很多小夥伴覺得馬斯克是在蹭流量。然而,國內有很多小夥伴非常理智,恭喜嫦娥四號取得成就,同時也發出了自己的疑問,為何嫦娥四號僅用4天就實現了由發射到環月繞行,可是由環月繞行到登月卻要耗費20多天呢?
在這,小米不得不說網友的問題非常好。嫦娥四號在環月軌道上待了20多天,其實是為了等待時機。因為月球自身的特性,它被潮汐鎖定,自轉與公轉的時間相同。簡單來說它的一天換成地球時間就是人們一個月左右的時間。而且白天和黑夜的時間近乎是人們的14天。這和地球南北兩極的極晝極夜非常類似。而嫦娥四號到達環月軌道之後,一邊調試儀器,一邊等待馮卡門撞擊坑進入白天的時間。這不,時間一到,嫦娥四號麻溜地降落在月球背面。
然而,有網友疑問降落在月球背面的嫦娥四號是如何擁有電能資源的呢?以及如何經受340度溫差考驗呢?依靠太陽能電池板和「核電池」來獲得電能資源。早在嫦娥四號在環月軌道溜達的時候,它也沒閒著,積極為自己儲備電能資源。現在的太空飛行器大多數都採用太陽能作為動力,畢竟太陽能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在月球太陽能充沛的時候,嫦娥四號和玉兔二號依靠太陽能電池板提供電能,甚至還把多餘的電能資源儲存起來。
一旦到了月球極夜溫度特別低的時候。兩臺儀器將進入休眠狀態,同時探測器攜帶的鈽-238物質將發揮出實力。由於它在衰弱的時候會釋放源源不斷的熱量,起到保溫的作用,同時還能把它多餘的熱量轉化成電量儲備起來,方便兩臺機器工作之需,這就是「核電池」的由來。而且嫦娥四號搭載的核電池可是首次運用了國產技術。同時月背溫度過高,兩臺儀器也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高溫對科研儀器存在很大的影響,儀器休眠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法。可以說休眠是抵抗340度溫差的重要法寶。
玉兔二號已經在月背上踩出了一小步,這不僅對於中國來說是一小步,同樣對於世界也是一大步。同時,嫦娥四號還搭載了很多外國科學儀器,大家一起開展合作互惠共贏。